“五老”動態掃描
當一本本裝幀精美的繪本、童話、名著和科普讀物展現在小夢瑤面前時,她的眼前一亮,那本《綠野仙蹤》和《愛麗絲漫游奇境》不正是自己心心念念而父母沒舍得花錢買的書嗎?這是廈門市關工委的爺爺奶奶送給小夢瑤的節日禮物。
小夢瑤來自江西,4年前隨父母來到廈門,就讀于廈門市海滄區建美學校。這是一所民辦學校,也是廈門市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助學金試點學校。從2011年秋季起,廈門市對統籌進入民辦學校接受義務教育的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實行免費義務教育。據廈門市統計局統計,2016年末廈門市常住人口392萬人,5成以上戶口登記地為外地,其中少兒撫養比23.2%。
六一前夕,廈門市關工委精心挑選了3千多冊價值7萬多元的名著、科普、童話、兒童繪本等書籍,贈送給本市6個區的民辦及進城務工人員子女較多的學校,為孩子們送去六一禮物。
(呂暖 黃小梅)

敦煌市“音樂之聲,我要上學”助學金發放儀式
堅持把工作著力點放在關愛弱勢群體上,盡心竭力解難事,堅持不懈做好事。
市關工委積極配合市婦聯、教育局,建立了4所“留守流動兒童之家”。其中,七里鎮中學留守流動兒童之家開設了“心理咨詢信箱”和“校長接待日”,成立了“留守兒童輔導員隊伍”和“留守兒童互助組”,開展留守流動兒童“結對幫扶”活動。孟家橋中學留守流動兒童之家請60多名班主任擔任“愛心媽媽”“愛心爸爸”,請留守兒童的親人(叔叔、伯伯等)擔任“代理家長”。北街小學關工委的“愛心爺爺”“愛心奶奶”每年捐出1000多元,為貧困學生買衣服、買文具,溫暖了貧困孩子和家長的心。
(敦煌市關工委)

留守學生正在學習包粽子
為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愛國主義精神,5月26日,柳州市柳城縣洛崖中學團委、政教處、關工小組共同開展了“粽香端午”關愛留守學生包粽子體驗活動。有40余名留守學生代表參加活動。
活動中,學生學習熱情高漲。在老師們的精心教導下,一手拿粽葉,一手抓糯米,將糯米、紅棗、牛肉等包進粽子里后,用棕葉絲拴捆,一個個身裹“綠衣”的四角形粽子在心靈手巧的孩子們面前形成。在其樂融融的氛圍中,大家邊包粽子邊敘說端午節的來歷,歡歌笑語不斷。最后,同學們品嘗了親手制作的粽子。
(譚斌)
背景資料:春苗營養廚房
“給我一份香干、炒肉、土豆絲,還有西紅柿蛋湯,謝謝!”一位小學生微笑著說。5月27日中午,在湖南省最早一批建成“春苗營養廚房”的保靖縣復興學校,“春苗營養廚房”開飯了。如今,學校天天能保證三菜一湯的伙食標準。
由中國關工委和安利公益基金會共同主辦的“春苗營養廚房”項目,重點針對以留守兒童為主的農村貧困地區寄宿制學校,廚房及食品加工人員由學校配備,基金會提供不銹鋼蒸飯車、工作臺等全套廚房設備,通過國家發放給寄宿制學生的伙食補貼,系統解決農村寄宿制學生的飲食及營養問題。

耄耋老人唐海秋
六一前夕,94歲的老黨員,江蘇省射陽縣特庸中學離休老校長唐海秋,冒著炎熱的天氣,手拄拐杖,將剛取出的1萬元現金,送到了特庸鎮關工委辦公室同志的手中,要求作為扶困助學基金,去救助那些急需救助的貧困學生。
唐老家住特庸鎮永豐村二組,往年的多次捐款都是讓孫女唐麗萍(射陽縣碼頭小學教師)代辦的。今年,他多次催促兒子送他到鎮上,要親自捐款扶困助學。兒子瓦工手藝忙,老是抽不出時間。這天,唐老對兒子說:“你再不送,我自己跑去了,你知道窮人家孩子沒錢讀書有多難嗎?”兒子怕他途中出事,只好挪出半天工,踏著三輪車,把老人送到鎮關工委。
(孫海山 房德海 韓乃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