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關工委
強科技 育人才以點帶面助推農民脫貧致富
云南省關工委
石屏縣團山沖村位于云南省中部偏南,是一個地處半山區、以彝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聚居村。2003年,云南省和紅河州關工委領導深入調研,確定團山沖為省、州、縣關工委“講政治、育新人、學科技、奔小康”示范點。經過10多年的探索實踐,走出了一條依靠科技發展產業脫貧致富建小康的路子。
團山沖村在省、州、縣關工委的指導下,成立了黨支部書記任組長,一位多年從事教育的退休老教師為副組長,村社干部為組員的關工小組。在村黨支部的領導和協調下,依托村老年協會,把老黨員、老干部、老農科員和老年協會的會員動員到村關工小組中來,形成強有力的關心下一代工作隊伍,為開展示范點工作夯實組織基礎。
針對團山沖村公共設施落后、群眾活動場所缺乏的情況,縣關工委及鎮政府協調相關部門,籌集9萬元資金,把原生產隊1000多平方米的打谷場改建為活動中心,設置了教室,配備了兼職“五老”,增添了圖書、桌椅、電腦、音響等設備,為開展各種教育活動提供了必要條件。
近年來,團山沖村充分發揮場地的多功能作用,建立了黨團員活動室、老年活動室和成人科技文化學校。村關工小組以教室為載體,舉辦思想道德和法制講座,廣泛開展“讀書學習”,爭當“五好家庭”“四好少年”“道德模范”活動。以場地為載體,建立5支老年文藝隊,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組織農民跳彝族煙盒舞,唱海菜腔,編排愛黨、愛國、愛家鄉及歌頌大好形勢、身邊好人好事節目巡回演出,為動員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凝聚力量。
20世紀90年代前,團山沖村以種植水稻、苞谷為主,因水資源缺乏,耕作粗放產量低,產業結構單一,農民人均年收入僅有400余元,關工委從抓規劃入手,邀請專家論證,按照可持續科學發展的要求,對山、水、林、田、路統籌規劃,把上千畝零散的水田、旱地和荒山整合成大塊土地,并協調基本建設資金,對水利設施、土壤改良、田間及荒山、旱地道路等進行綜合治理,長遠規劃與分步實施相結合,做到宜糧種糧,宜果種果,宜菜種菜,為高效、節能、綠色、環保繪制可行性藍圖。
知識青年是建設家鄉的主力軍。關工委主動與縣職業中學聯系,構建村校合作機制,以回鄉知識青年為對象,建立村校科技培訓教學點,招收當地青年學員開展農業科技系統培訓,學制3年,畢業可獲職業中專文憑,學習期間每個學員還享受4000元國家助學金。縣職業中學根據該村規劃的分步實施方案,首先結合田少地多適宜發展經濟林果的實際,編寫實用性較強的《林果栽培要點》《果樹病蟲害防治》《家畜病害防治》《市場營銷》等10多種鄉土教材,并選派實踐經驗豐富的專業教師,專題講授林果栽培技術、病蟲害防治、市場營銷等專業知識,并結合農業生產時節,深入田間地頭指導實際操作,就近就地培養“土專家”“田秀才”。團山沖村150多名學員參加培訓后,掌握了發展農業的相關知識和技術,有50多名青年分3批次完成職業中專學業課程,經考試合格獲得中專畢業證書。
通過長期堅持辦學,培養了一大批有理想、有技術、會經營、會管理的人才。李家寬是團山沖村高考落榜的學生,回鄉之初一度消沉,對未來前途迷茫。2003年參加科技培訓后,他承包30余畝荒山地種植楊梅,2006年毛收入35萬余元,扣除種植成本后,每畝純利潤達1萬余元。在他的帶領下,團山沖村有95%的農戶通過技術培訓,在自己的山地、旱地種植楊梅、枇杷1500余畝。經過3年的努力,全村林果銷售收入達750萬元,戶均5萬余元,人均1.7萬余元。
縣鎮關工委注重發揮團山沖示范點的典型引領作用,總結交流推廣示范點一村一品的經驗,通過一組帶一村、一村帶一鎮、一鎮帶一片,加快了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進程。

科技人員指導農民種植枇杷
新海資村委會組織6個村民小組到團山沖村學習,請種植能手傳授技術,6個村民小組連片種植楊梅4500畝、枇杷 3600余畝、櫻桃2500余畝,僅林果業收入就達1450余萬元,戶均收入3.8萬元,人均收入達1.2萬元,并涌現出5戶年收入20多萬元的種植大戶。一些長年在外打工的青年對發展林果業的前景充滿希望,紛紛回鄉創業。在壩心鎮政府的引導下,成立了新海資村委會枇杷專業合作社,注冊了“興海”枇杷商標。目前,全鎮共種植楊梅4.55萬畝,枇杷3800余畝,樹梅500余畝,草莓2000余畝,獼猴桃1000余畝,蔬菜1.8萬余畝,預計全鎮農業總產值達4.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7600元。
隨著農業經濟的發展和農民收入的提高,鎮、村關工委廣泛組織村民開展獻愛心活動,幫助10多個因災、因病返貧家庭的貧困學生讀書;投入20多萬元用于硬化道路,在街道安裝18盞太陽能路燈;投入12萬元建沼氣池,不但解決了農村照明和燃料問題,還改變了過去“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的落后面貌。廣泛開展思想道德教育、法治教育、整治社會環境活動,青少年思想道德和法紀意識明顯提高,打架斗毆、違法犯罪行為逐年減少;引導農民出錢出力,實施排污工程,打掃環境衛生,整治村容村貌,綠化美化環境,養成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不斷提升了生活質量。村民們贊許地說:“田間道路一修通,財源滾滾進村來;沼氣一打開,荒山翠綠來;水龍頭一打開,老少樂開懷;果木樹一栽,甩掉貧困小康來。”這是對多年示范點成果的真實寫照。
關工委充分發揮示范效應,采取典型引路,以點帶面的方法,結合全縣壩區、山區、河谷地區的不同特點,強科技、抓培訓、扶龍頭、創產業,不斷推動全縣“一村一品”支柱特色產業的發展,帶動全縣農民增收致富。目前,全縣已種植楊梅12萬畝,成為石屏縣的一大優勢產業。壩區水資源豐富的寶秀鎮幫助村民引進水產養殖項目,批量生產市場稀缺的長毛大閘蟹,暢銷省內外,賣價較好。熱帶河谷地區大橋鄉充分利用熱帶資源,發展市場有競爭力的錯季冬早蔬菜,成立火龍果專業合作社,規模種植火龍果2萬多畝,產品遠銷深圳、福建等地。異龍鎮依托異龍湖資源,發展以休閑農業和觀光農業為重點的旅游服務業,培養民族手工制作工匠,旅游觀光導游和烹飪廚師,帶動全鎮第三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