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文英 專家支持┃ 洪秀敏(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學前教育研究所所長、教授) 編輯┃柳佳
Step by Step,從感知到認識時間
文┃李文英 專家支持┃ 洪秀敏(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學前教育研究所所長、教授) 編輯┃柳佳
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在出生后的頭幾個月,寶寶好像根本就感覺不到時間的存在,他生活在一個“永恒”狀態中。那么,寶寶是從何時開始發現了時間概念?他的時間概念如何慢慢發展?怎樣引導他更好地掌握時間觀念,適應將來的社會生活?
父母是否能夠幫寶寶養成良好的時間觀念,首先需要了解寶寶對時間概念的理解,并在不同月齡根據寶寶時間概念的發展提供適時的引導,能夠幫助寶寶逐漸理解時間概念,成熟掌握時間觀念,理解每天的生活規律,養成守時有計劃的好習慣。
寶寶在出生的頭幾個月里,生活在一種“永恒”狀態中。寶寶不能區分不同的物體之間,以及物體與自己之間的不同,不知道這一刻與下一刻的區別。他們全然地活在當下,他吃奶,他會覺得整個世界都在吃奶。當寶寶7個月之后,才從不受時間影響的世界里慢慢剝離出來,開始感知到時間。
給父母的建議
建立規律的作息時間
雖然我們倡導小寶寶實行按需哺乳,困了就睡。但是隨著寶寶月齡的增加,也要逐漸給寶寶建立規律的作息,比如制訂一個有固定上床睡覺時間,以及白天小睡時間的日程表,盡量每天都在差不多相同的時間讓寶寶小睡、吃飯、玩耍,以及準備睡覺。
建立并遵守生活儀式
寶寶喜歡自己能夠預料到的程序和安排。建立固定的程序,比如睡前儀式,每天在同一時間,以同樣的順序給寶寶洗澡,讀書,玩安靜游戲,道晚安。寶寶能夠從這些固定的安排中意識到一致性以及事情之間的關聯性。其他的儀式還有吃飯儀式,比如要吃飯了就帶寶寶洗手,將寶寶放到餐椅上,寶寶就知道要吃飯了。

隨著寶寶開始認識到自己是獨立的個體,與世界是彼此分離的,并認識到不同物體之間的區別,開始意識到不同事件之間的區別,寶寶開始通過經驗和感受去整理時間的先后與順序。
12~18個月:意識到事情有先后順序了
此時,寶寶剛剛對時間有了些許的概念,雖然不能理解時間的長短,但是意識里知道了事情有先后順序,比如,需要媽媽抱的時候,他會先張開雙臂,然后媽媽才會把他抱起來。
18~24個月:從不會等待,到知道等待的含義
1歲半時,寶寶的時間概念就是“現在”,如果他想要什么東西,就是“現在”就要,一點也不能等。他要喝奶,你沖奶的時候,可能會說“馬上就好”,但他一點也不理解,還是哭著馬上就要。
慢慢地,快到2歲時,寶寶對“等”開始有了概念。這時,如果你對他說“等一等”,他會暫時停止哭鬧,等一會兒。
給父母的建議
清晰告訴孩子做事的日常程序
為了幫助寶寶加深時間概念,明白做事情都需要按照一定的順序,你需要堅持讓寶寶按照日常的程序來做事情,并且把每天要做的事情告訴他,比如你會對他說:“穿好衣服、吃好飯之后,我們就去買東西,在商場里待1小時,然后我們就去外婆家。”即使寶寶現在剛開始理解時間概念,你也可以把做一件事的具體時間告訴他,例如“6點鐘,等爸爸下班回家了,我們就去樓下騎你的小車”。
幫寶寶建立做事情的條理性
按照日常程序做事,不僅能夠讓寶寶了解時間,還有助于寶寶建立條理性,了解順序的概念。現在,寶寶已經可以按照自己熟悉的程序做事了。而且,這些日常規律能給寶寶提供安全感和秩序感,有利于他掌握事物發展的規律。比如,每天給寶寶洗澡之后,做撫觸,然后給寶寶放一小段音樂或者講一段故事。

24~30個月:能聽懂并接受先后次序的指令
開始,寶寶對一些事能夠感知到先后,因果概念,比如,看到飯菜放到桌上了,他知道要吃飯了,會要求坐到他的餐椅上,等著吃飯。比如,看到媽媽穿衣服,換鞋子往外走,會跟媽媽“再見”。你對他說,“先吃飯,然后才能出去玩。”他能聽懂并接受,知道該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30~36個月:開始掌握簡單的時間詞匯
此時,他開始運用一些簡單的時間用語了。比如,表示現在的詞匯,他知道“白天”、“早上”“下午”;表示將來的詞匯,他知道“有一天”、“過一會兒”“明天”;表示過去的詞匯,他可能會說“昨天晚上”,而不會說“昨天”。但是,對過去的事情,比如剛發生的和很早就發生的他還不能清楚地區分。
給父母的建議
用數數感受時間的流逝
寶寶過了2歲,已經有了“數數”的興趣和能力。父母可以利用數字,讓他們了解時間流逝的感覺。比如,可以把“馬上”這樣的抽象概念換成從5數到1;把“等一下”這樣的概念切換成從1數到20,讓寶寶具體感受時間如何在具體的數數過程中度過。
讓時間的流逝看起來更具體
具體的照片會讓寶寶回想起過去的事情。所以,給寶寶看他以前和現在的照片,比較一下寶寶的變化。當寶寶等待或者需要設定時間時,可以和他一起使用計時器,清晰演示時間的流逝。
如果寶寶焦急等待出差的爸爸回家,而爸爸要過兩天才回來,那就告訴他:“你再睡兩個晚上,爸爸就回家了。”

此時,他一般能準確地說出“現在”、“過去”和“未來”的事情。如果和他約定10分鐘后要收拾玩具,到時提醒他:“時間到了。”他就會很配合地收拾玩具。
他說和“未來”有關的詞比說跟“過去”有關的多,說明對于“未來”的概念他了解得比“過去”要好得多。
給父母的建議
認識日歷的作用
讓孩子體驗日歷的作用與功能,提高孩子對日歷的感受和看法。
認識星期的名稱,如周一到周五爸爸媽媽要上班,寶寶要上幼兒園,周六、周日在家休息。
用兩個時間標記
跟寶寶談論時間時,只要有可能,多用幾種方法來解釋同一個時間。比如,“下午,也就是午睡起來之后,我們去游樂園玩。”再比如,“上午我們去超市,也就是吃完早飯之后。”當寶寶3歲半以后,可以加入一些具體的時間,比如,“我們下午3點去游樂場玩,也就是午睡后。”
此時,寶寶會使用“分鐘”這個詞。比如“還有5分鐘”“2分鐘以前”。對“星期”、“月”這樣的詞,也用得很恰當。他們開始了解季節的概念,感知到和季節相關的變化。
對于一天之中要做的事情,以及每件事情前后的時間關系,他們大多已經有了相當不錯的理解。但是,大多數寶寶還不能準確地說出他們什么時候睡覺、什么時候起床等。
給父母的建議
用時間詞語來幫寶寶理解時間概念
在他并不完全了解詞語含義的情況下,經常使用基本的時間詞語,比如“今天”“昨晚”“下一次”“有時”“很長時間”等是非常有幫助的。
還可以用時間詞語來幫助寶寶理解時間概念,比如“昨天,我們去了奶奶家”,或者是將時間跟寶寶能夠明白的詞聯系起來,比如“和看一集動畫片的時間差不多”。
與孩子進行有關時間的談話
每天睡覺之前,和孩子聊一聊今天做了什么,比如,在幼兒園吃完早飯,做了什么事,什么時候要去戶外,等等。
此時,寶寶基本能夠理解并使用大人常用的與時間相關的詞匯。他已經能分清過去與將來,知道一天之中跟他有關的事情和時間上的相互關系。他能說出今天是星期幾,有的寶寶還能知道他們在幾點上床睡覺,但是還不能說出現在是幾點鐘。
他能記住他的生日是哪天,但還不能理解還有多久才能到。如果答應送他生日禮物,他會一直問什么時候到他的生日。如果約定只有“六一”節或者新年才有禮物,他也會一直問什么時候才到這個日期,還會預定玩具,希望這個玩具什么節日送。
這時候的寶寶還不會看時間。但是,如果你跟他說,長針指到幾的時候要做什么,他也能夠明白。
給父母的建議
在故事中幫助寶寶理解時間
在閱讀圖書、講故事的活動中,引導寶寶理解每幅圖畫之間的邏輯關系時,也可關注它們的時間先后關系,討論故事的發展順序。
還可以提供有關事件的發展順序的圖片,要求寶寶按事件發生的順序排列圖片,并講一講事件的發展經過。

此時,寶寶會特別喜歡聽過去的事情。他會纏著媽媽講他小時候的故事,還會要求扮演小時候的自己再做這件事。他還愿意聽爺爺或奶奶講爸爸小時候做過的壞事或者講他們自己小時候的故事。
他更了解節假日以及家人的生日等時間序列。他常常會提前幾天給媽媽畫一幅畫,作為送媽媽的禮物。他不但樂于回味并向往各個不同的節假日,而且對季節的變化也有了清晰的概念,知道了每個季節會帶來哪些不同的現象。
此時,他能夠說出幾點鐘吃早飯,幾點鐘去上學,幾點鐘上床睡覺以及最喜歡的電視節目幾點鐘播放。不過,此時大部分寶寶對時間長短還缺乏具體的感知。他對10分鐘大約是多長時間沒有什么感覺,需要鬧鐘等具體的物件幫助他規劃時間。
給父母的建議
認識鐘表,感知日歷
通過玩具鐘表讓寶寶認識鐘表的結構,時針、分針及其功用。先認識整點,再認識半點,盡量讓寶寶自己操作一下。
通過認識時鐘來把握時間,比如,進行一個游戲時,讓寶寶自己看開始的時間,做完后讓寶寶再看看時間。寶寶也許不會準確說出具體的時間,但是,對他體驗時間有一定的意義。
利用特別活動來引導感知時間
比如,全家人過生日,讓孩子查看日歷,排出日期表。還可以采用倒計時的方法來幫助孩子理解和體驗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