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遠 插圖|李麗 編輯|嚴芳
新生寶寶的9個“想不到”
文|高遠 插圖|李麗 編輯|嚴芳

當我們把出生不久的小寶寶捧在手心,禁不住感嘆生命的神奇。眼下的小人兒,他是大人的縮小版嗎?
小寶寶的模樣和爸媽差別明顯。成人的腦袋約占身體的1/9,寶寶身體那么小,腦袋卻要占身體的1/4,顯得特別突出。
小寶寶仰躺著時,和青蛙的姿勢有一比。雙腿的膝關節呈屈曲狀,小肚子圓鼓鼓的,小手常常握成拳頭放在胸前。這是由于肘關節屈曲的緣故,是正常姿勢,如果他四肢伸直,反而是不正常的。
看起來,新生兒除了吃就是睡,其實不是,小寶寶已有豐富的感覺能力。
視覺。新生兒出生1天后,就能將眼睛轉向光源了,但兩眼的活動還不協調,不能聚焦;一周之后,眼光可以跟蹤運動物體,喜歡看人的面孔;滿月后能看清眼前20厘米左右的物體,能注視了。
聽覺。新生兒就能正確地把頭轉向聲音出現的方向,一周后,能密切注意人的聲音,對噪音敏感,在寶寶身旁說話,寶寶能將頭轉向熟悉的聲音。
味覺。新生兒喜甜味,讓寶寶嘗點酸檸檬,他會呈現痛苦的表情,辣、苦等味寶寶也都不喜歡。
嗅覺。喜歡聞母親的氣味,喜歡乳汁特殊的香味。
寶寶皮膚上有一層白色油膩的東西。有的部位多一些,如寶寶的頸部、腋窩、腹股溝等部位,有的部位則少一些,這就是胎脂。它主要是保護寶寶在媽媽肚子里時免受羊水浸潤的影響,可不必處理。如果寶寶皮膚皺褶內的胎脂過厚,媽媽可以用藥用棉簽蘸少量植物油,輕輕浸潤之后抹去即可。
寶寶的皮膚紅紅的。這是由于新生兒皮膚很薄,皮下血管豐富,所以呈粉紅色。出生后由于光照和空氣的刺激,皮膚會變為斑狀鮮紅色,臉上暴露部位最明顯,這稱為新生兒紅斑。3~4天后,紅斑會逐漸消退。
寶寶皮膚怎么變得這么黃啊?這是新生兒黃疸,因膽紅素代謝引起,一般在出生后2~3天出現,第4~6天最重,10~14天后會自然消退。只要寶寶狀態好,沒有什么不適那就不用擔心;如果出生2周后,黃疸仍未消失,則應到醫院看看。
新生兒中樞神經系統還沒有發育成熟,體溫調節能力差,很容易受到外界環境影響。室溫維持在24℃左右,有利于寶寶體溫保持正常水平。如果室溫過高,需要通過出汗來散熱,血液會濃縮,發生“脫水熱”,所以夏季要注意通風,并補充足夠的水分。冬天正好相反,天氣寒冷,新生兒體表面積大,散熱快,容易發生硬腫癥及肺炎,要注意保暖。
成人以胸式呼吸為主,20次/分左右,新生兒的呼吸以腹式呼吸為主,足月寶寶呼吸頻率40次/分左右。注意觀察,能看到寶寶小肚子一起一伏,但不太穩定。如果新生兒呼吸過快或過慢都是不正常現象,應及時就醫。
新生兒心跳波動較大。出生時心率約為100~120次/分,到7天時最快,心率可達每分鐘140~180次/分;然后逐漸減慢,到滿月時差不多120~160次/分。
小寶寶的胃容量很小。剛出生時只有一顆葡萄那么大,一周后差不多有鴿子蛋那么大了,滿月寶寶的胃容量平均為30亳升。因此,新手爸媽會發現,小寶寶吃了又吃,夜里也要喂奶,爸媽尤其是媽媽比較辛苦,換來寶寶健康茁壯成長。
剛出生的小寶寶就長牙了?仔細看,在小寶寶上腭中線上可見到灰白色小點,在齒齦邊緣也可見到灰白色隆起,看上去就像小白牙。這就是俗稱的“馬牙”,這些灰白點都是上皮細胞堆積或黏液腺滯留而引起的腫脹,一般2個月后會自然消失,對寶寶健康無任何不良影響,不必處理。
有些文化認為必須用針挑破馬牙,這種做法要不得!挑破口腔黏膜后,病菌會由傷口進入血液而引起敗血癥,危及寶寶生命。
成人的眼睛能很好地聚焦在某個物體上,可小寶寶還做不到這點。新生兒的眼球運動還不能很好協調,兩只黑眼珠不能向同一方向移動,表現出斜視,俗稱“斗雞眼”。不用擔心,寶寶會慢慢自行調整好的。
小寶寶有不少特殊反射,天生就會的,長大后會消失,來看看都有哪些吧。
吸吮反射。寶寶嘴唇碰到乳頭時,便張口吸吮,該反射1歲后消失。
覓食反射。寶寶面頰觸及媽媽乳房時,會轉頭找乳頭。
握持反射。用手指觸碰新生兒手掌,寶寶便會抓緊,握持反射在4~6個月逐漸消失。
擁抱反射。讓寶寶平躺著,從背部托起嬰兒,一手托住嬰兒頸及背部,另一手托著枕部,將托住枕部的手突然下移數厘米(不是放手)使頭及頸部“后傾”數厘米。寶寶雙上肢會外展并伸直,手指張開,然后上肢屈曲回縮。通過擁抱反射能判斷寶寶神經系統發育情況。擁抱反射6個月后完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