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童年(新疆天智辰業化工有限公司,新疆 石河子 832000)
工業級液體二氧化碳項目工藝選擇
王童年(新疆天智辰業化工有限公司,新疆 石河子 832000)
二氧化碳引發的溫室效應影響人類的生存,近幾年來二氧化碳的工業生產及其方法表現活躍。本文通過對國內外二氧化碳生產工藝進行對比分析,得出一種適合本企業回收二氧化碳的生產工藝,本工藝可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具有投資少、建設周期短、投資效率較高的總體效果。
工業級;二氧化碳;工藝
隨著全世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全球范圍內的溫室效應正在不斷的加劇,引發溫室效應的主要氣體為二氧化碳,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已成為各國以及全球的重大難題。對于二氧化碳的排放問題,聯合國制定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后續還增加了補充條款,以進一步加強降低各國二氧化碳的排放程度,再到《哥本哈根會議協議》,全球各國對二氧化碳的減排都非常的重視。但發達國家對自己的減排目標有所保留,同時希望發展中國家也投入大量資金和技術來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但是發展中國家受制于技術和資金的問題,減排困難重重。中國做為溫室氣體排放的大國,如何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同時做好二氧化碳的回收成為我國的重大難題,研究新型的二氧化碳回收技術、大力發展新能源、促進能源的再生利用成為我國保護環境的一項重要工作。
二氧化碳產品來源有兩種途徑:一種是開采二氧化碳的天然氣田通過提純進行銷售。另一種是以工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尾氣中的二氧化碳作為原料,經過提純生產二氧化碳產品進行銷售。本項目生產的原料為公司MDEA脫碳尾氣(主要成分為CO2),二氧化碳生產過程的原料氣來源充足,尾氣處理做為后續工程,建設周期短,同時可以利用現有公用工程的資源,可以降低項目的投資,可以大幅提高項目的收益。

原料氣主要成分分析表
液體二氧化碳生產就是二氧化碳原料氣經過凈化和液化的過程,食品級和工業級二氧化碳的生產工藝,其主要區別就是凈化技術不同,產品的品質等級就不一樣。常見的工業二氧化碳生產工藝主要有:吸附分離法、溶劑吸收法、膜分離法、淺低溫吸附精餾法等[1]。
(1)吸附分離法
吸附分離法是利用吸附劑對混合氣體中的不同組分吸附程度不同對二氧化碳進行吸附和解析來分離CO2,吸附劑可再生循環使用。
(2)溶液吸收法
溶液吸收法分物理吸收法和化學吸收法。物理溶劑吸收法是原料氣通過吸收劑對二氧化碳和其他氣體的溶解度不同實現氣體的分離,在加壓條件下,根據平衡分壓二氧化碳的溶解度提高,吸收劑在低壓條件下加熱實現二氧化碳的解析。物理吸收法對于吸收劑的要求較高。不腐蝕設備、穩定性好、對CO2的吸收性高[2]。
化學吸收法是利用原料氣中的CO2與化學中間體在反應器內發生反應,生產的產物經過加熱分解出二氧化碳,利用冷卻分離技術把二氧化碳進行回收達到凈化的目的。
(3)膜分離法
膜分離法是把原料氣通過材料膜,利用膜的選擇透過性把二氧化碳分離出來。此分離方法投資費用低、操作簡單、能耗低,在工業生產中應用比較廣泛。膜分離法得到的二氧化碳產品純度不高[3],需要將其和吸附法結合起來才能得到高純度的CO2。
(4)淺低溫吸附精餾法
二氧化碳的臨界溫度為31.1℃,臨界壓力為7.4MPa,只要達到臨界溫度和壓力就可以使CO2變為液態,同時配合吸附法脫除沸點比二氧化碳高、通過精餾仍無法分離的雜質。
本項目生產工藝采用低溫精餾組合法,其工藝步驟為先用精脫硫脫除氣體中的含硫雜質,再利用分子篩脫出氣體中的水分,再低溫精餾分離沸點比二氧化碳低的雜質。此法生產的液體二氧化碳濃度較高并且穩定,一些低沸點雜質可穩定地脫除。該工藝過程簡單,操作方便,精餾過程采用差壓耦合技術,能量利用率高,大大降低了能耗,還降低了操作費用,該法二氧化碳產品純度高,可以滿足工業級和食品級的要求,市場應變能力較強。

工業液體二氧化碳技術指標
二氧化碳原料氣經余冷器和預冷器降溫冷卻至5℃左右、進入干燥器進一步除去水分,使水分含量≤20ppm,當水分含量達到15ppm時,則啟用備用干燥器,將在用干燥器退出再生,再生氣利用從提純塔頂部排出的不凝性氣體,經再生蒸氣加熱器加熱至約~220℃進行干燥器再生,當干燥器再生出口放空氣溫度≥120℃時,再生結束。從干燥器出來的原料氣經液化器液化,利用液氨蒸發吸熱降至~-25℃,進行冷凝,然后進入提純塔。提純塔塔釜用液氨加熱,維持塔釜溫度在~-18℃左右。進入提純塔的液體CO2與塔釜的液氨進行傳熱傳質,將低沸點雜質蒸發,在塔頂冷凝段利用液氨蒸發吸熱的冷量將塔內上升蒸汽冷凝,塔釜液體CO2出來經過冷器降溫再經流量計計量后送入二氧化碳儲槽。
[1]王麗.向繼明.柴巍.二氧化碳的回收應用及展望[J].四川化工,2015,(28-31).
[2]陳紹云,張永春.王新過渡金屬鹽改性HZSM-5氧化吸附深度脫除CO2中的NO[J].化工學報,2012(11):3700-3706.
[3]唐莉,王宇飛.變壓吸附脫除并回收合成氨變換氣中CO [2 J].中氮肥,2000(5):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