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治中
全球首個“廣譜抗癌藥”獲批,“異病同治”是如何實現的?
文/李治中
這兩天,一則消息讓專業腫瘤研究者興奮不已:一種商品名為Keytruda的免疫藥物被美國FDA批準用于“MSI-H/ dMMR亞型”的實體瘤。這是FDA第一次放棄腫瘤的組織來源,而是按照分子特征來區分腫瘤類型。這是精準醫療邁出的重大一步。由于十多種癌癥類型的患者會從中受益,大家戲稱這是世界上第一個“廣譜抗癌藥”。
Keytruda最初于2014年由FDA批準上市,用于黑色素瘤免疫治療。其后,這種免疫藥物在其他多種腫瘤中的作用得到證實。現在,它有了更廣闊的用途。以前抗癌藥上市,總是要按照來源指明腫瘤類型,比如用于治療“肺癌”“乳腺癌”“結直腸癌”等。而這一次,腫瘤來自哪里不重要,關鍵看基因突變類型。這說明,抗癌免疫藥也正式進入“異病同治”的新階段。
毫無疑問,這是抗癌藥物開發和監管上的里程碑事件。
MSI-H的中文是“微衛星不穩定性高”,dMMR的中文是“錯配修復缺陷”,對大家來說,這些拗口且不知所云的專業名詞完全不重要,知道下面3點就好:
1.這是在很多實體瘤中都存在的一種亞型,但比例不高。結直腸癌、子宮內膜癌、胃癌等類型中患者人數相對較多。
2.這種亞型腫瘤的特點,就是修復DNA的一些重要蛋白失去功能。這導致DNA出錯概率大大增加,因此這類癌細胞中會出現大量的DNA突變。
3.這類腫瘤如果進展到晚期,通常對化療不敏感,而且由于DNA突變多,容易進化而產生耐藥。
這類腫瘤對免疫療法的響應異常好,遠超絕大多數腫瘤類型。比如這次臨床試驗顯示,患者經過治療后,腫瘤明顯縮小者比例高達39.6%,包括11位腫瘤徹底消失的。對于其他癌癥類型,這個比例通常不到20%。之所以響應這么好,其中的機制非常復雜,還在研究。但目前認為,主要是因為這種亞型的腫瘤DNA突變多。
要想解釋其中的緣由,得從腫瘤的“免疫逃逸”說起。目前看來,惡性腫瘤要發生,至少需要兩個條件,第一是基因突變,第二是免疫逃逸。

免疫細胞是身體內的保護神。我們體內出現基因突變的壞細胞,絕大多數會立刻被免疫細胞識別并且清除。要形成腫瘤,就必須擺脫免疫系統監管。癌細胞擺脫免疫細胞的方法,有兩條路:一是偽裝好人,讓身體本身識別不了;二是同化身體,讓身體識別后不攻擊。這兩個辦法都能實現免疫逃逸,不同的癌細胞會選擇不同的途徑。免疫療法用于治療的時候整體響應率低,就是因為每一種療法通常只對一種特定的逃逸方式有效。Keytruda這類PD1抑制劑,只對選擇第二條路的才有效。如果不進行精準醫療,而是盲試,自然很多時候沒有對癥下藥。
MSI-H/dMMR亞型腫瘤恰好通常都選擇第二條路。這種路線選擇的原因在于,它們DNA突變多,和正常細胞差異巨大,幾乎不可能裝成好人,不被免疫細胞發現。免疫細胞一眼就能看出這類細胞有問題,它們唯有依賴第二條路來逃逸。其中一個重要方法,就是啟動PD1-PDL1系統來“賄賂”(抑制)免疫細胞。而PD1抑制劑,專門攻擊的就是用PD1-PDL1系統來躲避免疫系統的腫瘤,因此對這種亞型的腫瘤尤為有效。
按照傳統組織來源分類,這次一共有15種癌癥類型的149位晚期患者加入了臨床試驗。剛才說了,整體而言,效果驚人,39.6%的患者腫瘤明顯縮小。要知道,這些患者絕大多數腫瘤已經轉移并且耐藥。更讓人振奮的消息是,出現響應的腫瘤類型非常廣,包括了:結直腸癌(32位),子宮內膜癌(5位),胃癌(5位),膽管癌(3位),胰腺癌(5位),小腸癌(3位),乳腺癌(2位),前列腺癌(1位),食管癌(1位),小細胞肺癌(1位)。
從這個結果看起來,如果確定腫瘤是MSI-H/dMMR亞型,各種各樣的腫瘤都有可能從PD1免疫療法中獲益。
要知道一位患者是否屬于“MSI-H/ dMMR亞型”,主要有兩種方式:檢測蛋白,或檢測DNA。
目前蛋白檢測更便宜,應用也更廣泛,通常需要檢測4種蛋白:MLH1、MSH2、PMS2和MSH6。只要腫瘤細胞缺了其中一個,就屬于MSI-H/dMMR亞型。在中國,這類蛋白檢測也已經普及,很多大的三甲醫院都可以做。
檢測DNA也很常見。隨著基因測序價格進一步降低,尤其是液體活檢廣泛應用,通過DNA來判斷MSI-H/ dMMR亞型會越來越普及。
可以預見,對結直腸癌、子宮內膜癌等類型的腫瘤,檢測MSI-H/dMMR亞型將會成為診斷的標準步驟。
這次FDA批準上市的是Keytruda,但從理論上講,靠譜的PD1/PDL1藥物都應該有不錯療效,值得嘗試。中國也有很多個PD1/PDL1藥物在開發,國內患者目前還無法方便地使用進口藥物,但如果有相關臨床試驗,我鼓勵MSI-H/dMMR亞型患者積極參加。
免疫療法和靶向療法一樣,也需要精準醫療,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現在,大家朝這個方向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大批MSI-H/dMMR亞型腫瘤患者的命運可能就此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