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瑞鶴
“真沒想到增產這么多!節肥節藥還增產,還是科技種糧潛力大。”三夏時節,種糧大戶們紛紛訴說著豐收的喜悅。
在過去,麥收時節都是農民最忙的日子,與天搶時。然而現在,曾經在農田里低頭搶收的農民已經被轟隆作響的收割機替代了。農業機械化到來,標志著農業科技已經延伸到廣闊的田野,中國農業已經出現另一番景象。
走進農機化時代
“五黃六月天,焦麥炸豆時”。一場大雨剛過,河南鶴壁市一塊1.5萬畝連片的麥田便開始了搶收。麥地里,3臺兩人多高、7米多寬,外形如同“大黃蜂”的聯合收割機來回作業,忙碌收割,它們后面緊跟著秸稈打捆機、播種機。這些如同變形金剛的農業機械在麥田里走過一遍,連收獲帶播種就輕松地完成了。
這塊麥田的三夏生產小組組長車同付介紹,這3臺“大黃蜂”平均每臺每天可以收割600畝小麥,極大地提高了麥收效率。
據悉,三夏期間,河南省組織410萬臺農業機械投入生產,其中聯合收割機18萬臺左右,拖拉機和運輸機械290萬臺,播種及其他機械100萬臺,確保小麥機收率穩定在98%左右,玉米機播率達92%以上。
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科技的一個重要標志。從人工割種,到小型農機的出現,再到如今大型農業機械馳騁田野,在20多年的時間里,我國農業機械化走過了一段波瀾壯闊的非凡歷程。
特別是近5年來,河南省農機裝備水平、作業水平、科技水平、安全水平和社會化服務水平實現了前所未有的快速提升,再現了農機化發展的又一個黃金期。農業機械化成為農業現代化發展的突出亮點,為保障糧食產能持續增強、農業農村經濟持續向好作出了重要貢獻。
“特種肥”引領肥料步入新時代
農業科技的進步,也很大程度上體現在農資方面,特別是化肥、農藥等都在科技的帶動下,取得了長足的發展。近年來,一系列科技含量高的農資產品不斷更新,加快了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步伐。
如今,肥料已經完成了解決人類溫飽問題的歷史使命,在“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綠色增產、環境友好”的新需求下,傳統肥料通過升級改造,富有更多功能的“特種肥”正在引領肥料步入新時代,如緩控釋肥、水溶肥、生物肥等。
中國化工信息中心發布的《中國特種肥料產業發展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2月14日,中國特種肥料企業登記共11545個產品,登記企業數量達4120家。已登記的特種肥料中水溶性肥料的品種數量和企業數量分別占總數的79%和72%。報告預計,未來5年,中國特種肥料將以10%以上的復合增長率增長,其中水溶肥和緩釋肥的增長率分別為16%和9%。
可以看出,在節約水資源、提高水肥利用效率的全球共同使命下,水溶性肥料無疑是供給側改革中競爭力較強的一類肥料。專家們一致認為,具有刺激作物生長、促進作物代謝、提高作物自身抗逆性的功能性水溶肥憑借其獨特效果,必將是未來肥料行業發展的方向。
與此同時,測土配方施肥技術也在加大應用和普及力度。據悉,河南省共制定發布小麥施肥配方549個,推廣小麥測土配方施肥面積6826萬畝,占小麥播種面積的83.24%。
近年來,河南加大示范展示力度,在示范區域內實行“四統一”管理,即:統一配方施肥、統一秸稈還田、統一葉面噴肥和統一機械深耕等,做出亮點,樹好標桿,讓農民群眾學有典型、干有榜樣,全面推動配方肥進村入戶到田,實現節本增效。
生物農藥迎來眾多利好
生物農藥因其獨特優勢一直備受推崇。
談及當前生物農藥發展現狀,中國農藥發展與應用協會會長劉永泉介紹說,生物農藥在克服困難中發展,取得了一些喜人成績。當前,生物農藥產品由短效向緩釋高效性發展,劑型從不穩定向穩定、從單一向多樣化發展,已有井岡霉素、春雷霉素、白僵菌、綠僵菌、氨基寡糖等多個生物農藥產品獲得廣泛應用。
“整體來說,生物農藥的投入和支持力度逐年加大,認知度不斷提升,生產和科研能力不斷增強,新產品不斷涌現,市場占有率逐步提高。但也需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生物農藥基礎弱、底子薄,所以前景雖好,困難不少,潛力很大,任務艱巨。”劉永泉建議,生物農藥發展需要群策群力,更需要多方面協調、配合和努力。
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副司長陳友權指出,目前生物農藥推廣與應用迎來眾多利好消息。首先是隨著綠色農業的發展,生物農藥作為最綠色投入品之一,將發揮重要作用;其次在大力推進病蟲害綠色防控的實施過程中,生物農藥將起到重要的支撐和集成作用;第三,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修訂和出臺,對生物農藥的發展應用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最后,各地對生物農藥產業的扶持力度逐年加大。
創新驅動現代種業
芒種時節,河南浚縣30萬畝連片麥田里,成熟的麥穗隨風舞動,放眼望去一片金黃。這里曾是河南小麥單產最高的麥田之一,“高產”曾是這里的金字招牌。在去年,地邊“高產創建實驗田”的大牌子悄然間被換成了“優質麥基地”。
浚縣古稱黎陽,自古以來就是中原糧倉,有“黎陽收,顧九州”的美譽。位于浚縣的中鶴現代農業示范園的5萬畝耕地,以前主要種植普通高產小麥,隨著近幾年普通小麥賣難問題的出現,這塊麥田也隨之調整了種植結構,開始種植鄭麥366等優質小麥品種。
河南省農業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河南已在8個試點縣共建立成方連片的強筋、弱筋小麥基地230萬畝。2017年,河南省小麥種植面積穩定在8200萬畝,其中優質專用小麥600多萬畝。在前段時間舉行的產銷對接會上,8個試點縣的優質小麥未收先售,被多家糧食加工企業提前搶購一空。
“科技興農,種子先行”。農作物種子是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料,是農業科技進步的重要載體,對于保障糧食安全和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農產品國際競爭力具有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
2001年以來,我國先后培育了2.5萬個品種,隨著品種管理制度的改革,我國的品種選育步伐進一步加快。
農業部種子管理局綜合處處長楊海生介紹,我國在科技創新、體制創新、管理創新和開放創新中,實現了由種子到種業的跨越,也正在加快推動傳統種業到現代種業的新跨越。
2015年,全國玉米、水稻、小麥三大谷物單產分別比2010年提高了24公斤、17公斤、33公斤;“Y兩優900”超級稻新品種百畝連片畝產1026.7公斤,提前實現超級稻四期目標;攻克了花生、玉米寬幅間作高效種植和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等技術。
據悉,早在前兩年,我國種子市場規模已達780億元,是全球第二大種子市場。分種類來看,雜交玉米種子、雜交水稻種子市場規模分別占比40.4%和29.9%,是種子行業主戰場。
智慧農業助推轉型發展
過去,一提到農民往往會想到“面朝黃土背朝天”,而如今,不少農民玩上了“黑科技”,甚至用衛星種田。
在鶴壁市淇濱區,1萬畝的麥田從種到收只雇了5個人,并且畝產高達650公斤,種糧大戶唐全合又一次創造了新紀錄。他的妙招就是用大數據來種田,利用“星陸雙基”的農業氣象科技系統,唐全合每天足不出戶就能不間斷地接收到土壤溫濕度、降水概率、葉面積指數等數據,根據數據分析決定播種、管護、收獲,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還降低了成本。
這種“黑科技”就是智慧農業的體現。
傳統農業全憑農民的經驗和感覺進行農業生產,而憑感覺與經驗做事,很難做到精準化和利益最大化。物聯網的核心是“全面感知、可靠傳遞、智能處理”,在物聯網技術下,完全可以做到精準化。對需要進行監控的物體或過程,可以通過一些設備進行有利信息的采集和獲取,例如光、溫度、水分、PH值等。有了實時精準信息,在對農作物進行精準化調控和養料補給等措施時,不僅便利,還能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品質。
“十三五”規劃提出,要走農業現代化道路,要提高農業技術裝備和信息化水平,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智慧農業的智慧,在于充分利用迅速發展的科學技術,即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實現農業的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并推動農村經濟轉型、社會發展,統籌城鄉發展。
我國是農業大國,還不是農業強國。智慧農業的大力發展,將有助于推動我們這個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轉變。
科技是未來農業發展的關鍵
有人說,農業科研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腳踏實地。要做到“頂天立地”,就要著眼長遠,搶占農業科技制高點,也要立足當下,堅持需求導向,避免科技經濟“兩張皮”。
正是瞄準這一目標,我國取得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科研成果,為服務產業發展、提升國際競爭力奠定了堅實基礎。
就河南而言,截至“十二五”末,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56.6%。“面對勞動力緊缺、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的挑戰,在土地流轉加速的基礎上,科學種田和綠色高效的生產方式,將為未來農業節本增效、可持續發展不斷打開新空間。”河南省農業廳副廳長魏蒙關說。
農業一直都是社會各界關注的廣泛問題之一,伴隨著時代的發展,農業技術也在不停地發展。近年來,國家研究了大批量的農業機械進入農業生產,大批量的現代科技進入農業,農業的生產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此外,基礎研究和高科技重大成果不斷涌現,增強了源頭供給。水稻株型發育、玉米遺傳生物學等基礎研究領跑國際,以轉基因為代表的農業生物技術也取得重大突破。
總的來說,現代農業是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實現農業現代化需要有更好的生產條件和技術條件。值得欣慰的是,機械、信息、生物、化學等學科正被廣泛地應用到農業生產過程中。
“現在,國家已經投入了大量技術性產品進入農業,比如拖拉機、農用汽車等一系列先進產品。隨后,國家還會將激光、遙感技術、人造衛星等一些更高科技的產品應用于農業。在不久的將來,農業將會朝著更好更穩定的方向發展,一系列的高科技也會讓農業生產效率越來越高。”業內人士樂觀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