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立
無公害農產品是“三品一標”(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地理標志農產品)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安全優質公共品牌,對保障農產品安全生產和放心消費,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發揮了示范帶頭作用,也從源頭上確保了農產品質量安全,對于轉變農業生產方式、提高農業生產管理水平、規范市場行為、指導消費具有重要作用。黨中央和國務院高度重視,連續多年將發展“三品一標”寫入中央一號文件。河南作為農業和農產品生產消費大省,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也是推進河南農業現代化、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必由之路。
無公害農產品工作取得的成績
從2004年開展無公害農產品認證以來,河南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和各級工作機構認真規范登記審查,強化證后監管,各項工作取得了積極的進展,實現了“穩中求進、穩中提質”。
認證總量持續增長。截至2016年年底,河南全省有效無公害農產品產地達2267個,有效無公害農產品1960個;企業數量全國排名第5,產品數量全國排名第11,種植面積達44.38萬公頃。2016年,復查換證率達50%,高出全國換證率40%。目前,各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家庭農場和專業合作社已成為無公害農產品申報主力軍,90%的無公害種植業產地實現了規模化生產,每個獲證單位平均帶動農民500人以上。所有這些,都有力地促進了農民組織化、農業規模化和產業化。
產品質量保持穩定。由于實施嚴格的認證登記制度和有效的證后監管措施,強化落實企業主體責任,較好地實現了“生產有記錄、流向可追蹤、信息可查詢、質量可追溯”,保證了獲證產品的質量安全。河南全省獲證無公害農產品連年抽檢合格率均高于同類產品。近年來例行監測,按國家相關標準判定,農藥殘留平均合格率達99%以上,茶葉樣品檢測合格率達100%。抽檢水果合格率達96%以上,食用菌合格率達99.6%以上,抽檢水產品合格率達100%。其中,2016年農業部跟蹤監測抽檢合格率達99.78%。對監管中發現的問題及時依法處理,切實維護了品牌形象。
品牌培植成效顯著。已獲證的無公害農產品單位,基本上實現了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管理和產業化經營,提高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和市場競爭力。無公害農產品已經成為各地依法實施農產品安全監管、科學推動農產品標準化品牌化發展的重要抓手,并被納入當地農業經濟發展規劃和年度目標責任考核范圍。一些農產品因為獲證而名升價增。武陟的“菡香米”,在先后通過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認證和獲得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后,價格一路攀升,漲了10倍左右,賣場也一路由焦作到鄭州再到北京;“黃河富景”葡萄、“杜良”大米、“東許莊”藍莓、“眾家”杏鮑菇、“黃河鷺洲”蓮藕、“天御紅”辣椒、“綠聰”菜花、“四孩”香菇、“泛區”生豬等被評為河南省知名農產品,并編入《河南省知名農產品品牌目錄》。
無公害農產品工作存在的不足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也存在不足。最明顯的是無公害農產品發展動力不足,市場占有率低,區域發展極不平衡,生態環境良好的產品資源沒有被發掘,個別產品質量安全風險隱患依然存在;縣、市工作人員換崗過快,部分工作人員業務能力還有待全面加強。
總體發展水平偏低。盡管在推進以無公害農產品為主導的農產品品牌化方面取得較快進展,但農產品品牌化水平尚不容樂觀。截至2016年年底,河南省有效期內無公害種植業產地面積占全省總耕地面積的5.42%,有效期內無公害農產品(種植業和漁業)占全國無公害農產品總數的2.69%左右;既落后于江蘇、山東、浙江、福建等沿海省份,又落后于北京、上海、四川等內陸省市,與農業大省的地位極不相稱。
區域發展極不平衡。經濟發展好的鄭州、洛陽、新鄉等認證數量與規模都相對較好,而部分市縣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相對落后。甚至個別縣區最近幾年沒有認證。生態環境良好的南部、西南部、西部,淮河兩岸、大別山區、桐柏山區、伏牛山區、太行山區等大部分地區認證無公害農產品相對較少,還有許多優勢農產品品牌及產品資源沒有被發掘。
認證監管存在差距。無公害農產品監管包括種植、畜牧、水產三個行業,涉及環境、生產、投入品、包裝標識、貯存運輸等各個方面,監管人員既要了解法律法規,懂得檢查要求,又要知道農獸藥使用規定,專業性很強。當前,我們整個系統還沒有建立一支專業的監管隊伍,監管能力還稍顯不足。特別是縣級監管人員存在不足,鄉鎮一級機構和人員還沒有完全到位。
加快實施無公害農產品品牌化戰略的建議
無公害農產品產地環境、生產過程、產品質量符合國家有關標準和規范的要求,運用了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管理,始終堅持“保障基本安全,滿足大眾消費”的目標定位。河南是農業和人口大省,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不僅關系全省近一億人民健康和社會經濟發展,也對全國產生深遠影響。當前,“千家萬戶的小生產”的農業生產經營格局尚未得到根本改變,靠千家萬戶創立農產品品牌、提升品質,推進農業現代化既不現實也不可能。因此,必須以保證質量為前提、以政策扶持為動力、以加大宣傳為抓手,推進河南農產品品牌化發展,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全面規范科學管理。要積極探索創新“公司+基地+品牌、合作社+農戶+品牌”等農業產業化發展新路子,使之更有利于農產品標準化、規模化生產和品牌化經營。以標準化生產和規范化管理為重點,科學施肥、合理用藥,將安全控制措施轉化為廣大農民的自覺行動,確保“第一車間”源頭安全。嚴格執行安全間隔期和休藥期制度,建立健全生產管理制度、生產操作規程和生產檔案記錄,落實標準化生產管理措施,重點管好農業投入品監管,強化農藥、獸藥、肥料、飼料購買使用,杜絕使用不合格農業投入品。
從嚴把關確保質量。按照“從嚴從緊,積極穩妥”的原則,嚴把產品認證準入門檻,嚴格認證程序,確保認證工作質量。嚴格按照韓長賦部長提出的“稍有不合,堅決不批,發現問題,堅決出局”的要求,嚴格認證和嚴格監管兩手抓,做到“產出來”和“管出來”兩手硬,用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切實維護無公害農產品品牌公信力。完善工作機制,打通監管鏈條,確保環環有監管、全程無漏洞。對于抽檢不合格或存在嚴重質量安全隱患的產品要堅決淘汰出局,絕不姑息遷就。堅持用質量說話,層層傳導責任,強化全程管控,推動關口前移,科學防控風險。另外,加快建設農產品質量追溯信息平臺,率先推行無公害農產品的質量安全追溯管理,實現從產地到市場、從源頭到消費者的全程信息監管。
政策扶持多元投入。創立和培育一個農產品品牌,離不開一定的生產規模和比較雄厚的經濟實力,不要說分散的農民,即使是一些小型的農民合作社或農業公司,也常常力不從心。因此,各級政府要扶持那些發展前景廣闊、規模大、效益好、有影響、有品牌的無公害農產品龍頭企業,帶動無公害生產基地的發展。政府引導各級金融部門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建立多元的投入機制是無公害農產品發展的關鍵因素,也是全面快速發展的基本經驗。各市、縣(區)要制定優惠政策,堅持把政府推動作為發展的重要保障,通過獎勵、項目配套、績效管理等方式加強扶持,營造有利的發展環境,要綜合運用項目扶持、資金補貼等工具。實踐表明,采用直接受益的明補方式,可以有效調動企業的積極性,提高補貼效率。要積極學習洛陽、焦作、三門峽、固始、內黃經驗,盡快出臺資金扶持政策和措施,鼓勵農產品生產經營單位依托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登記創名牌。各級各地應當把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納入“十三五”乃至更長期的農業農村經濟發展規劃中,把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登記作為各類農產品示范基地建設項目審批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業專業合作示范社評定以及評優的前置條件,與地方優勢資源開發、支柱產業培育、新農村建設和區域經濟發展一并考慮,著眼長遠,統籌規劃,精心組織,有步驟、有重點地推進農產品品牌化乃至農業現代化穩步發展。
加大宣傳提升品牌。各地要在充分利用好電視、報紙、雜志等傳統媒體開展宣傳的同時,高度重視“兩微一端”等新型媒體;通過開展“標識隨手拍”“安全宣傳周”“品牌宣傳日”等活動,大力宣傳無公害農產品國家公共品牌的優秀品質和權威性,使無公害農產品真正成為廣大農產品生產者的追求、消費者的首選,進一步強化普及性宣傳;要使無公害農產品“賣得好”,讓無公害企業獲得實實在在的效益,積極開辟新型流通業務,搭建市場平臺,全面加大無公害農產品營銷和宣傳力度,組織獲證企業參加農交會、綠博會、名優產品博覽會等展覽活動,支持實體營銷渠道和電子商務平臺等途徑,搭建公共貿易和宣傳平臺,拓寬營銷渠道,擴大品牌的影響力和競爭力;對超市、批發市場等經營單位開展無公害農產品知識宣傳,并及時提供產業信息,做好產銷對接服務;進一步發揮無公害農產品在推動現代農業示范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縣、農業標準化示范縣等項目建設工作中的作用,推進無公害農產品在農業綠色化、標準化、產業化、品牌化中的示范引領、輻射帶動作用;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緊緊抓住“無公害農產品示范基地創建活動”契機,上下聯動,充分調動農業部門和企業的積極性,把示范活動做大、做強、做扎實,把一批模式好、有影響力的企業,作為推動農產品品牌建設,發揮品牌引領作用,推進無公害農產品健康發展的重要力量。
(作者單位:河南省綠色食品發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