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方明+邢建國+王惠英
摘 要:該文以無為縣營養缽育苗移栽棉田為研究對象,基于無為縣耕地養分現狀,依據最小養分律等理論,提出了根據土壤肥力狀況和肥效反應,增施有機肥,適當調減氮磷肥用量,穩定鉀肥用量;土壤中缺硼、鋅的棉田,應基施硼肥和鋅肥,潛在缺乏的應根外噴施的的施肥技術模式。該技術模式集成了測土配方施肥、控緩釋配方肥應用等技術,能有效增強地力肥力,提高化肥利用效率,減少化肥使用量、投入勞動力及資本量,節本增效明顯。
關鍵詞:棉花;技術模式;技術原理;措施;效益
中圖分類號 S5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11-0083-03
Technology Model of Reducing Fertilizer Application and Increasing Efficacy in Cotton
Luo Fangming1 et al.
(1Wuwei Soil and Fertilizer Station,Wuwei 238300,China)
Abstract:Taking Wuwei block seedling transplanting cotton as the research object,based on the Wuwei farmland nutrient status quo,based on the theory of minimum nutrientlaw,this paper put forward the idea of increasing organic fertilizer application,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of soil fertility and fertilizer effect,appropriating scale down nitrogen dosage of phosphate fertilizer,potashing use;Boron,zinc deficiency in the soil of cotton,based on zinc and boron fertilizer fertilizer,should be the root of potential for lack of spraying fertilization technology pattern.The technology model integrates the measured soil fertilizer,accused of slow-release formula fertilizer application,such as technology,also effectively enhance soil fertility,and improve the fertilizer utilization efficiency,and reduce fertilizer usage and input amount of labor and capital.
Key words:Cotton;Technology model;Technology principle;Solutions;Efficiency
無為位于東徑117?28′48″~118?21′00″,北緯30?56′21″~31?30′21″,地處皖中,臨江濱河,承東啟西,現轄20個鄉鎮,2個省級經濟開發區,全縣總面積2006km2,耕地面積7.27萬hm2。屬北亞熱帶濕潤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尤其光照充足,無霜期長。這種雨熱同季的氣候條件,適合稻麥棉作物的生長,也有利于土壤微生物活動和物質循環。棉花一直是我縣重要的經濟作物,最大種植面積達3.7萬hm2,常年種植面積約1.6萬hm2。無為縣農戶施肥調查和土壤檢測結果表明,棉區氮磷肥用量偏高,有機肥施用不足,部分棉田土壤中鉀、硼、鋅等元素缺乏。本文基于無為縣耕地養分現狀,提出了“棉花化肥減量增效技術模式”,即:施肥上根據土壤肥力狀況和肥效反應,增施有機肥,適當調減氮磷肥用量,穩定鉀肥用量;土壤中缺硼、鋅的棉田,應基施硼肥和鋅肥,潛在缺乏的應根外噴施。為本區域內種棉農民精準施肥、節肥增效、降低農業面源污染等提供科學依據[1]。
1 適用范圍
安徽省無為縣營養缽育苗移栽棉田。目標產量:產皮棉1350~1800kg/hm2。
2 技術原理
依據養分歸還(補償)學說等測土施肥的理論,根據土壤供肥能力、“3414”等肥效試驗結果,結合棉花需肥規律、種植密度、耕作制度、氣候變化、化學調控等因素,確定何時施肥、施何種肥、肥料的搭配和怎樣施肥,使肥料發揮最大的作用,得到最大的棉花產量。
2.1 養分歸還(補償)學說 土壤雖然給農作物提供了不少(甚至可以說是大多數)的養分,是農作物的“衣食父母”,但如果在沒有補充的情況下,土壤供出去的養分大于其生成的養分,其養分終究會有耗盡的一天。給土壤補充養分的方式就是施肥,換種說法,施肥就是把農作物吸收的土壤養分再還給土壤。
2.2 最小養分律 最小養分是指土壤中相對含量最小的養分因素,即意味著土壤最缺這種養分。因為其含量的稀少,如同決定木桶盛水量的是最短的木板一樣,最小養分的含量限制了植物的生長。不增加最小養分,只繼續增加其他養分,短板還是擺在原處,作物的產量不會有顯著的提高。這時候只有增加最小養分的量,才可能得到想要的產量。正確地施肥,不僅要考慮到經濟,而且要考慮到作物的需要,合理有效地添加各種肥料,才能迎來想要的結果。
2.3 同等重要律 “同等重要”理論說明了微量元素的重要性。微量元素攝取的量再少,也是需要攝取,有一定的作用。量的多少,并不能決定某一元素的重要性。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各行其責,同等重要。如果忽略微量元素的,只會引起減產。
2.4 不可代替律 每一營養元素都是獨一無二的,作物都是“懷有”不同的目的去吸收不同的營養元素。目前并沒有哪種元素可以替代其他的元素,去完成其他元素的功效。因此給作物施肥,是有針對性的,按配方去施肥,不可私自纂改、添加和刪減。
2.5 報酬遞減律 這里的“報酬”可以暫時簡單理解成植物的產量。報酬遞減規律講述的是類似于經濟學中邊際收益遞減的規律。“邊際”指每投入單位的勞動和資本,可獲得的收益的增加量。農學中,在一定水平之前,每投入單位的勞動和資本,作物產量的增加量呈增長的趨勢,但是達到一定程度之后,就會出現下降的趨勢。也就是說,施肥并不是“多多益善”,施肥到一定量之后,作物的產量可能不但不增加,反而下降。
2.6 因子綜合作用律 作物的生長發育受到諸多因子的影響,是諸因子綜合作用的產物。但是諸多因子的作用不是完全一致的,有高低之分。有一個限制因子起到了主導的作用,作物的產量會隨著該因子的變化而變化。從因子的綜合作用這一角度出發,光施肥并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在施肥的同時,其他的農業生產技術措施也必須實行。從另一角度,施的肥料必須“配方合適”,充分發揮其綜合作用。
2.7 肥效試驗結果 理論氮、磷、鉀最佳施肥總量可通過數學模型,把棉花肥效試驗結果代入,用回歸優化的方法得到。結合當地農業生產實際、土壤養分測試值、目標產量、肥效驗證試驗結果,提出建議施肥量、施肥時期、施肥方法。
3 技術措施
按照“精、調、改、替”的技術路徑,結合我縣棉花生產實際,推廣周期性深耕深松、控緩釋配方肥、增施有機肥、機械深施基肥、畜禽糞便養分還田等技術。
3.1 技術路線 整地→深施基肥→覆蓋地膜→移栽棉苗(應離肥溝15~20cm處移栽)→追肥及田間管理。
3.2 精準施肥及調整施肥結構 無為棉區氮磷肥用量比較多,有機肥施用不夠,有的棉田土壤中鉀、硼、鋅等元素含量較少;按照泥土的肥力情況和肥效反應,增施有機肥,恰當地調減氮磷肥的使用,平和使用鉀肥;土壤中缺硼、鋅的棉田,應基施硼肥和鋅肥,潛在缺乏的應根外噴施[3]。
3.2.1 單質肥料現場混配施肥 見表1無為縣棉花施肥建議標準。根據“3414”等田間肥效試驗參數、不同耕地土壤級別,確定1hm2施肥量、施肥時期、施肥方法等。
3.2.2 輕簡化施肥 1hm2基施控緩釋配方肥(20-7-18)900~1500kg(根據土壤養分級別適當增減,下同)加商品有機肥1500~3000kg;7月下旬(花鈴肥)追施尿素150~187.5kg/hm2。
3.3 改變施肥方式 基肥采用拖溝埋施等方法集中施用,施肥后及時覆蓋地膜,移栽棉苗時應離肥溝15~20cm處移栽;追肥改面撒施為埋施。因地、因苗、因時分期施肥。
3.4 推進有機肥資源化利用 鼓勵養殖企業規模化利用牲畜的糞便來生產有機肥,推廣規模化養殖+沼氣+社會化出渣運肥模式,把秸稈變成肥料。為了提高有機肥的資源化和利用率,應不但支持農民用可得的材料制造農家肥,并提醒他們多加施用量產的商品有機肥。
4 效益分析
4.1 經濟效益 通過對使用肥料深施、有機無機配合等技術的示范農戶調查,化肥利用率提高3~5個百分點[4],1hm2節約化肥30~37.5kg(折純),1hm2皮棉增產45~60kg。施用控緩釋配方肥每公頃還可節約用工22.5個。節肥增效明顯。
4.2 生態效益 通過優化施肥結構,有機肥資源化利用,改變了農民“重無機、輕有機”的施肥習慣,提高化肥的利用率[3],達到減少肥料浪費及化肥對居民生活環境產生的不良影響的目的。另外,還降低了農作物病害的概率,增強農作物的抗性,減少農藥的使用量,提升農產品競爭力。施用控(緩)釋配方肥還能避開梅雨季節施肥對棉花造成的肥害和肥料流失。
5 推廣前景
多年多點試驗示范表明,該技術模式集成了測土配方施肥、控緩釋配方肥應用等技術,能有效提升地力肥力,提高化肥利用效率,減少化肥使用量、投入勞動力及資本量。節本增效明顯,符合當前棉農的需求,推廣前景良好。
參考文獻
[1]邢建國.王惠英.駱方明,等.無為縣近年耕地土壤養分現狀及節肥對策初探[J].安徽農學通報,2016(6):99.
[2]農業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專家組2010年主要作物科學施肥指導意見[J].農家參謀·種業大觀,2010.
[3]黃鐵平,吳遠帆.湖南省農作物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策略--基于礦質營養與有機營養并重使用的分析[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6,5(7).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