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剛++陳諾
日前,筆者在多個糧食主產區采訪了解到,近年來各地制定嚴格政策,使種子市場秩序有了好轉。但種子做假也出現了升級版,頻現變種,花樣翻新。尤其“假種子不劣,劣種子不假”的尷尬現狀,令不少農戶陷入選種困境。
筆者追蹤調查發現,在種子制假售假行為“隱蔽”、進銷貨臺賬記錄“馬虎”、違法成本較低等因素作用下,一些地方陷入“年年嚴打-年年造假-年年嚴打”的怪圈,不僅給農民帶來損失,而且嚴重擾亂市場秩序,挫傷育種創新積極性,影響種業良性發展,亟待補齊監管短板。
花式假種擾亂農業生產秩序
“幸虧假種子被查出來了,否則種下去,到時沒收成可咋辦?”54歲的馮清鳳前段時間更換了水稻種子搶種下去,如今看著長出來的秧苗長舒一口氣。馮清鳳是安徽省滁州市來安縣水口鎮的一位農民,今年春節后,通過朋友介紹,她從滁州一農資公司買了22.5公斤沒有正規包裝袋的散裝稻種。
“每公斤比市場價低40元,我圖便宜就買了。”她告訴筆者。通過采訪了解到,像馮清鳳一樣買到這種種子的還有100多戶,他們是一起銷售偽劣種子案的消費者。今年3月,滁州市公安聯合當地農委破獲了這起案件,抓獲犯罪嫌疑人2名,查獲偽劣種子1500公斤。
“這種散裝種子屬于無品牌、無正規包裝、無標簽的‘三無種子。”辦案民警說,按我國種子法第49條的規定,種子種類、品種與標簽標注的內容不符或者沒有標簽的,屬于假種子。
但假種子有時候并不劣質。長期從事農資打假維權的民間人士李鑫告訴筆者,散裝“三無”種子盛行另有蹊蹺。
有的種糧大戶和種子產銷企業避開正規種企,直接到種子生產基地購貨,自用或者散裝出售。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安徽一家大型種業公司打假維權負責人王如強(化名)為筆者舉例說,某種子市場價為80元/公斤,生產基地給正規種企繁育不到40元/公斤,賣給周邊大戶或生產企業只要超過40元/公斤,就可以獲取更多的利潤。“種糧大戶圖便宜,也愿意去買這類無正規包裝的種子,但是這造成正規種企合理利潤流失。”
采訪中筆者發現,“散裝”中有升級的“掛羊頭賣狗肉”版。一些不法分子通過非法途徑收購或生產暢銷種子A,將它們裝進自己公司通過審定的但銷量不好的種子B的包裝袋內,形成披著合法外衣的假種子。“去年有人擺在市場上售賣的是他自己的品種,農戶買了后袋里裝著的卻是我們公司的種子。”安徽一家種業股份有限公司水稻事業部部長孟凡東說,這種做法損害了優質種子公司的利益。
王如強介紹說,更有甚者,一些地方還盛行一種由“萬能袋”包裝的種子。之所以叫“萬能袋”,是因為“只要買個噴碼機,需要什么樣的種子,噴上即可”。
按照我國種子法的規定,以非種子冒充種子或者以此種品種種子冒充其他品種種子的,屬于假種子。
筆者走訪了解到,種子侵權假劣亂象叢生,有真假種子混合銷售的,還有屢禁不止的未取得種子經營許可證生產經營種子的等。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李澤福認為,侵權假劣種子亂象帶來的危害是多元化的,值得高度警惕。
假劣種拉低良種價值
種子是糧食生產的基礎、糧食安全的根本,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當前,一些地方暴露出的種子侵權造假亂象已帶來多重危害。
首當其沖的是農民遭受損失。今年3月,農業部發布通報說,2016年8月22日,湖北省襄陽市襄州區農業行政執法大隊接轄區經營戶舉報,稱從安徽凝聚力種子有限公司購進的“中旱209”“旱稻1號”“旱稻502”3個水稻品種給農民造成損失。經鑒定,上述3個品種種子純度不合格,屬劣質種子。經核實,其銷售的3個批次水稻種子1.2萬公斤,造成2000余畝水稻減產20萬公斤、經濟損失49萬余元。
假劣種子橫行擾亂正常市場秩序。滁州市瑯琊區農委種子管理站站長劉家莉認為,假劣稻種一般價格低于優質稻種,真假種子同時在集市上登臺,肯定增加了糧農的鑒別難度,而且會產生“劣幣驅逐良幣”后果,擾亂市場秩序。
育種創新積極性也會因此受挫。李澤福說,以水稻為例,從拿到育種材料到育成一個穩定的品種,需要8~10年。通過技術成果轉讓,有的水稻品種市值300萬元。如果一面市就被人模仿、假冒,不但侵犯了品種權,挫傷了科研人員積極性,也影響社會的公平。從長遠來看,最終受害的還是種業和農民。
嚴規常遭“軟”執行
“在農業綜合執法過程中,發現假種子難度很大。”滁州市瑯琊區農業綜合執法大隊負責人向筆者坦陳,種子經營戶也知道是違法的,他們一般不擺在臺面上賣,而是直接和農戶打交道,有的直接去村民組或者種糧大戶家送貨上門,執法人員上門執法時很難抓“現行”。
進銷貨臺賬記錄“馬虎”,農戶一旦受損維權投訴挺難。筆者查閱上述滁州市銷售偽劣種子案材料發現,農戶買了種子后,經銷商記錄的臺賬簡單隨意,有的僅記個地名,有的沒記錄名字和聯系電話。種糧農民大多沒有證據保存意識,沒有發票,出了問題后,又沒有想到立即去找田間損失鑒定。“最終贏不了官司,頂多是贏得同情。”李鑫說。
違法成本低也是其根源之一。地方執法人員反映,國家的一些嚴格規定在基層執行不了。“在執法中,種子法要求‘重罰的出發點是好的。”皖北地區一個產糧大縣農委農業綜合執法大隊負責人說,但是假劣種子違法事件多發生在縣一級,賣農資的經營戶就是幾間房子,“他賣了50公斤種子,你查到是假種子,本該處以幾萬元罰金,但是對方門一鎖你罰誰?執法難度太大。”
地方保護成了一些種業公司打假維權的“痛點”。“種子的管理權從中央下放到省里,再下放到縣里,管理部門跟種子生產經營者都很熟悉。”王如強說,他們發現線索去一個地方打假時,當地基本上保護本地的種子企業,而且保護的方式很多,如執法部門象征性處理,或者避重就輕,罰點款了事。
執法力量薄弱,導致執法力不從心。皖東地區一市轄區農業綜合執法大隊負責人表示,全區負責種子執法的就他和種子管理站站長兩人,可區里僅掛上招牌的農資店就有30多家。“我們還承擔很多其他工作,食藥安全、種子、肥料、農藥等都要管,分身乏術。”
種子監管亟待補短板
業內人士建議,將種子按照特殊流通領域商品看待,創新監管方式,凈化市場。
一是全面摸排梳理種子亂象,對癥下藥嚴加整治。細化種業相關法律法規,讓發現、查處有法可依,發現侵權造假達到一定標準、額度的,將其列入市場“黑名單”。
與此同時,李鑫認為,應加強對種子真實性的檢驗。主要農作物種子上市前一定要提供種子品種真實性檢驗報告,農業部門要對上市主要農作物品種進行種子真實性檢驗,“每一個關鍵環節都可以設定一些臨時的抽檢”。
二是創新監管方式,變被動查處為主動出擊。業內人士呼吁,應重視縣一級打假維權這個主戰場,配備精兵強將,加大明察暗訪力度,變被動接受舉報查處,為主動出擊尋找線索。同時可探索異地交叉執法方式,并健全農業、公安、市場監管等部門協同作戰機制,共同織密種子市場監管網。
有業內人士指出,種子法修訂后,種子審定放寬了,監管短板凸顯。很多信息不能互通互查,各地審定的品種不能互通有無,出現“掛羊頭賣狗肉”現象,需要相關部門通過技術手段打破這種信息壁壘,做到全品種網上可追溯可查詢。
三是出臺扶持政策鼓勵育種創新。全國人大代表、民建安徽省委副主委趙皖平認為,與利益損失相比,種子侵權造假對于創新的積極性與動力的影響更大。育種創新需要長時間的積累,10年甚至更長時間都未必有結果,所以穩定長期的支持機制尤為重要。
“應出臺相關扶持政策,按照示范推廣面積,給予育種單位一定數額的創新補貼。”孟凡東提出,同時應暢通維權渠道,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給品種產權企業開辟維權“綠色通道”。李鑫等指出,部分科研院所作為種子品種創新的重要力量,要打破各自為戰、彼此封鎖的尷尬局面,建立起一種良性的共享機制,形成齊頭并進的創新格局,盡力消除侵權造假種子的生存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