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珊珊+伍廷輝+唐彬旭+祖達+嚴凱
摘 要:該研究通過開展野生白芨繁殖馴化及種植技術試驗,分析了野生白芨的繁殖馴化種苗與組培種苗效果,結果表明,野生白芨種苗的種植成活率高達97.8%,而組培種苗的種植成活率僅為70.1%,野生白芨種苗種植的出苗率較組培種苗高27.7個百分點。此外,有機肥7500kg/hm2+復合肥1200kg/hm2和農家肥7500kg/hm2+有機肥3750kg/hm2處理,其產量較對照組提高了69.77%、82.95%和60.53%、75.2%,可見興農有機肥的施用量與產量有密切關系。從野生白芨種苗和組培種苗種植產量來看,建議大量采用野生白芨馴化種植來獲得白芨塊莖種苗。
關鍵詞:白芨;繁殖馴化;種植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11-0136-02
白芨(Bletilla striata)為蘭科白芨屬的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生長緩慢,李時珍謂“其根白色,連及而生,故日白及”。其花紫色或淡紅色,且有肥厚肉質的可供藥用的塊狀假鱗莖,性苦、甘、澀、微寒,有收斂、止血、清熱利濕、消腫生肌之功效,主治肺結核咳血、潰瘍病出血、外傷出血、瘡癌腫毒、皮膚毅裂等,兼具較高的觀賞價值和藥用價值[1]。白芨繁殖通常以分株繁殖為主,但其繁殖效率較低,難以滿足規模化種植的需要,現普遍采用組培快繁技術培育組培苗,但是組培苗的種植的白芨品質退化嚴重,通過野生白芨的馴化繁殖實生苗,不失為一種保障白芨品質的有效繁殖方法。長期以來,白芨的野生資源被過度采集,已瀕臨滅絕,藥源趨于枯竭,同時組培種苗退化嚴重,因此開展對其野生白芨馴化和人工栽培技術的研究已迫在眉睫[2-6]。本實驗選擇野生白芨作為實驗材料,研究野生白芨馴化種植技術,以尋找最適栽培條件,有利于生產出質量穩定的地道藥材,為野生白芨的快速繁殖提供參考,以及為白芨優良品質種源儲備提供保障。
1 材料
野生白芨種苗均為盤縣保基農民采挖越冬芽無損的根狀莖,組培苗為與野生白芨種苗相同種的組培。有機肥采用貴州花溪興農有機肥廠生產的“興農牌”有機肥。
2 馴化及試驗方法
2.1 馴化繁殖場地 盤縣保基鄉垤臘村證誼中藥材種植協會基地,屬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海拔900m,屬河谷濕熱氣候類型,年平均13.8℃,無霜期為282d;年降雨量為1378.5mm。土質為酸性紅壤土。選擇半陽半陰、土壤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質、溫暖潮濕、排水良好的沙壤土地塊,將所選擇栽培地深耕或深挖15cm以上,清除雜草和草根等雜物,將土壤整細耙平,整平待種。
2.2 馴化繁殖方法 采用壟作栽培,隨機區組排列,按寬120cm、高12cm起畦,然后畦與畦間的步道寬25cm。栽植時按株行距20cm×20cm開穴,深5cm開溝種植。種植前將白芨種苗用6%抗壞血酸水劑浸種30min后種植,種植后在其上覆蓋6cm厚的細土。小區寬1.2m,長15m,小區面積18m2,窩距0.20m,6行區、每行40窩、每小區240窩,密度為90000窩/hm2。田間采用隨機區組排列,3次重復,共設8個處理:處理1:有機肥7500kg/hm2;處理2:復合肥1200kg/hm2;處理3:復合肥600kg/hm2+有機肥3750kg/hm2;處理4:有機肥7500kg/hm2+復合肥1200kg/hm2;處理5:有機肥3750kg/hm2;處理6:農家肥7500kg/hm2;處理7:農家肥7500kg/hm2+有機肥3750kg/hm2;處理8:空白對照,即不做任何處理。將各處理的各種肥料在起壟前一次性均勻撒施。兩年收獲期進行測產分析。
2.3 種植管理 每年在苗出齊后用6%抗壞血酸水劑噴施2次。雨季注意排水,在雨量較多的年份,可以用吡蟲啉1000倍液或地蟲絕殺1000倍液噴施畦面1~2次,用潤苗500倍液或用200倍液生石灰水澆灌畦面,以防止蚜蟲、地老虎和根腐病的危害。
3 結果與分析
3.1 野生白芨種苗與組培苗種植成活率比較 種植要求相同的地塊采用隨機5點取樣調查法,每點調查20㎡,調查野生白芨種苗和組培種苗的種植成活率詳見表1。從表1可見,野生白芨種苗種植成活率高達97.8%,而組培種苗種植成活率僅為70.1%,較野生白芨種苗種植成活率低27個百分點。
3.2 不同種植方法對產量的影響 2017年2月對白芨進行測產,得到相關數據,詳見表2。由表2可以看出:肥力對野生白芨種苗和組培種苗種植的產量影響較大,不同處理之間產量相差較大,野生白芨種苗種植和組織培養苗種植都是處理4、7產量最高,較對照提高了69.77%、82.95%和60.53%、75.2%,處理1相對較高,較對照提升60.98%、52.53%;通過合理施肥,其產量較對照提高較大;通過處理1、4、7可以看出,有機肥的施用量增大與產量有明顯關系。特別是處理6的產量一般,但處理7產量卻最高,可能是因為興農牌有機肥中含有有益生物菌,增加了白芨對農家肥的有效吸收,增加了土壤有機質含量,能一定程度改良土壤性狀,增加疏松程度,提高白芨產量,說明白芨的生長對有機質需求較高。同時,從表2可以看出,野生白芨種苗和組培種苗種植空白對照(處理8)的產量相差不大,但其他處理的產量野生白芨種苗種植的要比組培苗高,野生白芨種苗繁育可以大力推廣。是否是因為組培苗種質的退化還是因為對肥料產生了依耐性而降低產量,有待進一步研究。
4 結論與討論
通過野生白芨種苗與組培苗種植出苗率比較分析,野生白芨種苗種植的出苗率較組培種苗高27.7個百分點。從生產成本等因素長期來看,對于產量提升和節約成本來說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從本次試驗中可以看出,有機肥單獨施用或與農家肥配套施用,增強了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強了微生物活動,提升了土壤肥力,增強了白芨對有機質的吸收能力,產量均提升較大。單獨使用農家肥效果不明顯,可能是因為農家肥未能得到有效分解,不能被作物吸收。而興農有機肥中含有各種有益生物菌,加速了農家肥的分解速率,作物對有機質的吸收能力大大增強,所以產量最高,說明白芨生長需要大量有機質。同時,土壤有機質的增加對于增加種植效益,提升產品質量,改善種植環境有一定的作用。通過比較處理1、2、4、7各項指標,白芨對于復合肥的需求量較低,少量的復合肥即可達到最好效果,因此通過有機肥與農家肥的共同施用,可以降低復合肥施用量,在當前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形勢下,利用有機肥替代復合肥日益受到重視[7],有機肥和農家肥施入土壤后能改良土壤,增進土壤肥力,促進作物生長發育,增加作物產量和改善作物品質,具有低投入、高產出、高效益和無污染等特點,實現作物豐產優質[8]。因此,建議今后大量采用野生白芨馴化種植來獲得白芨塊莖種苗,同時野生白芨繁殖的塊莖種苗將會迎來廣闊的市場前景,從而可以獲得可觀的經濟價值。
參考文獻
[1]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9.
[2]李雨晴,楊嘉偉,王康才,等.白芨種子無菌萌發特性[J].江蘇農業科學,2015,43(4):253-255.
[3]周至明,黃程生,彭麗麗,等.白芨人工種植初步研究[J].中藥材,2006,29(1):7-8.
[4]張亦誠.白芨的生物特性及栽培技術[J].農業科技與信息,2007(11):45.
[5]韓學儉.白芨藥用及其栽培技術[J].農村經濟與科技,2004,15(10):31-32.
[6]張金渝,虞泓,張時剛,等.滇重樓與華重樓的野生馴化和繁殖技術研究[J].西南農業學報,2004)03-0314-04
[7]徐恒玉,張天倫,郭昊天,等.用EXCEL對農業試驗數據處理統計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03,31(4):645-647.
[8]葛均青,于賢昌,王竹紅.微生物肥料效應及其應用展望[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3,11(3):87-88.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