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慶
摘 要:該文分析和探討了安徽省沿江流域發展機采棉的可行性,探索實施機采棉的技術路線并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沿江流域棉區;機采棉;可行性
中圖分類號 S5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11-0152-02
安徽省是棉花重要種植區,種植歷史悠久,土壤氣候適宜。全省棉花適宜種植面積約為66.7萬hm2,但近年來,受生產成本和進口棉的影響,棉花種植面積持續下降,2015年安徽省棉花種植面積僅為23.25萬hm2,比上年下降了12.3%。棉花生產周期較長,用工多,生產管理繁雜,生產成本相對較高,與進口棉競爭價格上明顯處于劣勢,棉農種棉積極性受挫。隨著農業產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大量勞動力向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轉移,棉花生產受到嚴重沖擊,棉花產業形勢嚴峻。沿江流域棉區是安徽省棉花種植的重點區域,主要涵蓋東至、銅陵、宣州、太湖、宿松、望江等縣區。目前沿江流域棉花生產的人工成本高達15000元/hm2,其中人工采棉費用達6750~7500元/hm2,幾乎占總成本的50%。如何降低棉花生產的成本,提高棉花種植收益,是棉花生產面臨的重要課題。
機采棉技術可解決手工采摘效率低,拾花勞力缺乏,拾花費劇增等現實問題,在降低勞動強度和采收成本方面具有明顯優勢,是提高棉花產業效益的重要手段,該技術在新疆等主要棉區逐步開展了應用[1-3],本文從氣象條件、農藝條件、裝備技術條件、等方面分析和探討了在安徽沿江流域應用機采棉技術的可行性。
1 氣象條件
沿江乃至安徽棉區位于29°41′~34°38′N,114°54′~119°37′E,氣候特點與同緯度的美國中南部棉區類似,國內同江蘇、湖北相近。近幾年安徽省主產棉區主要收獲期的氣象資料如表1所示,與國內新疆、等著名棉區的氣象資料對比如表2所示。生長期內,雖然我省沿江地區降水量較高,日照時數較少,但積溫較高;收獲期內,9、10月份的降雨量明顯減少,日照時數和積溫充足,具備優質棉花生長和機采的氣候條件,國內外相類似氣候特點的棉區機采棉程度較高。可見,只要篩選好品種,模式合理,措施得當,實現和推廣棉花機械化生產是可行的。
2 農藝技術條件
從農藝技術方面,機采棉要求做好以下環節:(1)種:短季棉90000~120000株/hm2;(2)播:5月底6月初精量直播,不間苗,行距66cm,株距76cm;(3)肥:種肥同播,棉花專用配方緩控釋750kg/hm2;(4)控:苗蕾期開始,4~5次;(5)除:化學除草;(6)防:機械植保,統防統治;(7)打:7月底8月初做到枝到不等時,時到不等枝;(8)催:10月上中旬噴脫葉催熟劑(乙烯利+噻苯隆)。(9)收:10月底一次收完,直播下茬小麥/油菜;(10)粉:秸稈粉碎還田及綜合利用。
從機采的角度,要求第一果枝節位距地面高度20cm以上,株型相對緊湊,生殖相對集中,吐絮相對通暢/含絮松緊適中,纖維延長1~2mm,強度提高1~2cN/tex,同時對于脫葉催熟有較高的要求[4-6]。安徽沿江流域棉區目前主要有中棉所50、中MB660、中MB881、魯54、250619、D121,中棉所37,雜交棉F2及中棉所63F1等適宜品種,通過實驗篩選品種,完全可以滿足機采要求。
3 裝備技術條件
在裝備技術方面,主要包括機采前的化學脫葉催熟、機械化采摘和機采棉后期清理加工三項技術集成,核心是機械化采摘。目前,以摘錠式采棉機(美國約翰迪爾生產)為代表的國外采棉裝備品牌已很成熟,但價格相對較高。近幾年來,國產機型也相繼問世,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與中航工業研制的5行自走式采棉機、貴航生產的3行棉花收獲機。此外,2013年中國農科院棉花所和南京農機化所成功對指桿式棉花收獲機的配置形式進行了改進設計,可以實現不對行收獲,且設備結構簡單,價格低廉,比較適合國情,完全可以滿足機采要求。
4 建議
從氣象條件、農藝條件、裝備技術條件等方面看,在安徽沿江流域應用機采棉技術是可行的。為推動安徽沿江流域棉區棉花全程生產機械化的發展,建議:
(1)發揮政府引導作用成立棉花全程機械化生產領導小組或聯席會議,設立發展專項基金,開展農藝與農機融合技術研究,技術路線圖如圖1所示。
(2)實行農機補貼和棉花直補,盡快將棉花播種機、采棉機及清花設備納入農機補貼范疇。
(3)扶持企業和社會化組織的發展,扶持和鼓勵設備生產企業的技術創新和產品的研發,發展專業合作社,加速土地流轉進程,實現適度規模經營,推動社會化服務。另外,建立機播和機采棉示范加工基地,實行示范推廣,推進機采棉的穩步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志堅,徐紅.新疆機采棉的調研與發展建議[J].中國棉花,2011,38(06):10-14.
[2]王峰,孫景生,劉祖貴,等.灌溉制度對機采棉生長、產量及品質的影響[J].棉花學報,2014,26(01):41-48.
[3]陳雪梅,張曉潔.山東省發展機采棉的前景與對策[J].山東農業科學,2013,45(12):107-111.
[4]劉曉丹,朱曉亮,游建,等.機采棉脫葉劑噴施方案的優化[J].新疆農墾科技,2016,39(4).
[5]任新榮,任櫻.不同脫葉劑脫葉效果及對棉花產量的影響[J].農村科技,2014(2):22-23.
[6]李榮森.脫葉催熟劑在棉花上的應用效果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6(6):149-149. (責編:施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