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的寄生蟲病是牛的常見疾病。研究探討牛寄生蟲病的種類、流行病學和防治辦法是保證牛產品質量的需要,也是提高養牛經濟效益的需要,弄清這些問題有利于養牛業的可持續發展。筆者將牛主要絳蟲幼蟲病的危害及其防治經驗整理出來,供大家參考。
一、牛腦多頭蚴病
1.病原
牛腦多頭蚴病是由多頭絳蟲的腦多頭蚴寄生于牛腦部所引起的一種寄生蟲病,俗稱腦包蟲病。多頭絳蟲寄生在終末宿主犬、狼、狐貍等肉食動物的小腸內,成熟的孕卵節片隨終末宿主的糞便排出體外,蟲卵從孕卵節片中逸出散布在場地、飼料或飲水中,牛吞食了蟲卵進入胃腸道后,在小腸內孵化成六鉤蚴,并隨血液循環逐漸到達牛的腦部,經7個月左右發育成為多頭蚴,引起相應的病變。終末宿主吃到含有多頭蚴的食物,則在小腸內發育為成蟲。 羊、豬、鹿等有蹄動物也可以感染發生本病。人也能偶然感染發病。本病是危害牛的嚴重寄生蟲病,多呈地方性流行。
2.癥狀
本病因多頭蚴感染時間、寄生部位和寄生數量的不同,病牛表現的臨床癥狀也有所不同。感染前期,由于六鉤蚴的移行,機械性地刺激和損傷宿主的腦膜和腦實質組織,多為急性經過,引起腦炎和腦膜炎,表現為體溫升高、呼吸困難、脈搏加快,并出現前沖、后退和抽搐等強烈的興奮型神經癥狀。感染后期,表現為精神沉郁,逐漸消瘦,食欲不振,反芻減弱,癥狀逐漸加重。多頭蚴寄生在大腦半球時,病牛可出現轉圈運動,視力障礙甚至失明。多頭蚴寄生在腦前部,除常有上述癥狀外,還會出現頭下垂或直向前奔或呆立不動或把頭抵在物體上等特殊癥狀。多頭蚴寄生在小腦時,頭高舉,敏感性增強,四肢痙攣或運動失調。多頭蚴若寄生在脊髓,可出現步伐不穩,后軀麻痹,有時可見小便失禁。剖開病牛腦部可以查到蟲體。
3.治療
本病初期沒有有效治療方法。本病后期癥狀明顯時,可借助儀器確定寄生部位,采用外科手術的方法取出或殺滅多頭蚴。外科手術方法治療本病,在獸醫臨床上意義不大。
4.預防
嚴禁肉食動物進入養牛場所。養牛場飼養的犬應當圈養,不讓犬吃到病牛的腦和脊髓。每個季度對犬進行一次定期驅蟲,牛所排出的糞便、墊草等污染物品全部燒毀或深埋處理。病牛的頭顱和脊柱應予以燒毀等無害化處理。
二、牛細頸囊尾蚴病
1.病原
牛細頸囊尾蚴病,俗稱水鈴鐺,是由泡狀帶絳蟲的細頸囊尾蚴寄生于牛體內所引起的一種寄生蟲病。豬、羊等家畜也可以感染發病。泡狀帶絳蟲的成蟲寄生于犬、狼、狐貍等終末宿主的小腸里,其孕節隨終末宿主的糞便排出體外,污染飼草、飼料和飲水。牛食入這些被污染的食物后而感染。蟲卵在牛的消化道內逸出六鉤蚴,鉆入腸壁血管,再逐漸移行至肝臟表面,發育為成熟的細頸囊尾蚴。這些成熟的細頸囊尾蚴大都寄生在牛的腸系膜和網膜上,少量寄生在腹腔和胸腔。當終末宿主吞食含有細頸囊尾蚴的臟器后,在小腸內逐漸發育成為泡狀帶絳蟲。本病在我國各地都有發生,農村發生更為廣泛。
2.癥狀
成年牛感染本病一般沒有明顯癥狀,少量成年牛有臨床癥狀,但很少發生死亡。犢牛感染本病多有明顯的癥狀,并且死亡率比較高。病牛食欲減退,精神萎靡,行走無力,多表現為貧血、虛弱、消瘦、被毛粗亂、生長發育停滯等營養不良癥狀。當六鉤蚴在肝內移行時,破壞肝組織,形成孔道,出現可視黏膜黃疸、腹水等急性肝炎癥狀。幼蟲寄生在肝臟會壓迫肝組織,發生肝功能障礙,引發肝硬化,嚴重病例可因腹水或腹腔出血而發生急性死亡。幼蟲寄生在腸系膜或網膜,會出現局限性或彌漫性腹膜炎。幼蟲寄生在肺部會引起支氣管炎或肺炎,出現呼吸困難。病牛剖檢主要可見肝臟腫大,被膜粗糙并有多量灰白色滲出物,表面有很多小結節和小出血點,肝臟呈灰褐色和黑紅色。肝臟及腸系膜寄生有大小不等呈泡囊狀的細頸囊尾蚴包囊。肝臟寄生大量細頸囊尾蚴時會壓迫肝組織,導致肝臟發生局部性萎縮。
3.治療
可以選擇下列藥物進行治療:百蟲殺,內服,一次量每公斤體重5~7毫克;伊維菌素,混飼,每公斤飼料兌藥0.15克,連用5~7天;伊蟲清,皮下注射,一次量每公斤體重0.02毫升,病情較重者用藥一周后,再給藥一次。母牛臨產前和泌乳期禁用。
4.預防
加強牛群的飼養管理,日糧要全價,注意牛舍及運動場的清潔衛生,保持牛舍干燥。農村養牛最好圈養。嚴禁肉食動物進入牛場,不能將含有細頸囊尾蚴的肝臟及其他內臟喂犬。牛場飼養的犬,要實行栓養,并定期驅蟲。牛要在春秋兩季各進行一次預防性驅蟲,感染嚴重的地區可在夏季再進行一次驅蟲。終末宿主和中間宿主的糞便要進行無害化處理。
(吉林省集安市畜牧獸醫站 顧世娟 潘英華 趙鳳翔 郝連生 郵編:13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