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慶國
摘要: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單靠課內命題作文這一渠道是遠遠不夠的。要根據學生的思維發展規律,整體出發、以實踐為基礎借助字詞、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借助觀察、開拓寫作的源泉,結合范文、模仿觀察,不斷加大寫作訓練的密度,逐步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關鍵詞:語言表達 觀察 范文 模仿
一、借助字詞,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詞是寫作的最基本的材料,好像蓋房子的磚、瓦、木料一樣,具有一定的詞匯量,是提高學生寫作的基礎。因此,在字詞教學中,我通過引導學生組詞、抄詞、比詞、擴詞等方式,擴大學生的詞匯量;通過辨析一個詞語的使用范圍、程度、感情色彩和詞語的含義及其詞語之間的細微差別,幫助學生理解詞語、客服機械地記憶現成的結論的做法,使學生將所學知識長久地留在記憶中,運用起來得心應手。例如,在教學《科里亞的木匣》一文時,我抓住“果然”一詞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科里亞為什么“果然”找到了?他為什么會果然找到?等學生理解后,我又安排了這樣的訓練:你什么時候用到過“果然”?學生有的說:老師告訴大家,下了第一場雪后要帶著大家去操場玩雪。下了第一場雪后,老師果然領著同學們去操場堆雪人打雪仗玩雪了……接著,我又提出:你什么時候用到過“果然”一詞。有的說:快要進行拔河比賽了,我說我們班能取得第一名。到了比賽的時候,我們班果然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這樣的訓練,學生不僅能用“果然”一詞說一句完整的具有感情色彩的話,還加深理解了課文內容,并重視了日常生活中的鏡頭,為寫作做了鋪墊。
實踐使我認識到,克服機械地記憶現成的結論,寓字詞教學于閱讀及寫作中是小學生寫作中的一條得力拐棍。
二、借助閱讀教學教給學生寫作知識和方法
在進行閱讀教學時,必須注意知識的遷移,深化對課文的理解。在教學例文《趕羊》時,打破了以往先教學詞,再講課文的模式。揭題后,出示了下面一段短文:我來到山腳下,看見一只小羊在啃麥苗,就把它趕出麥地。我怕它再啃麥苗,就決定把它趕回金牛哥家。小羊不聽話,真難趕,我趕呀趕,終于把它趕回了羊圈。我高興極了。讀后,讓學生評論,大家認為這篇短文句子通順,敘事完整,但內容不夠具體。提出:我為什么要到山腳下去?我怎樣把它趕出麥地?小羊怎樣不聽話?我怎樣想出了辦法?等許多問題。我誘導他們找出這些問題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使他讓學生讀課文,比較小黑板上的短文,看課文中作者是怎樣寫《趕羊》的。讀完課文再根據短文比較課文,逐個討論上述問題,并引導他們展開合理的想象,補充短文。課堂氣氛很熱烈。大家紛紛發言:有的想象出小羊啃麥苗的情景及“我”當時的心情。最后,再讓學生讀課文中寫得具體的部分,讓他們體會作者為什么能寫得這樣具體?最后得出結論:只有把重點部分寫具體,才能突出文章中心,要把文章表現中心的部分寫具體,必須仔細觀察生活,積極開動腦筋。
三、借助觀察,開拓寫作的源泉
觀察是兒童認識世界,增長知識的重要途徑,它為兒童思維活動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前景。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如何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我作了如下探討:
1.定點定物、集體觀察
兒童的注意力易分散,隨意性強,往往不能抓住事物的特征。因而,要教給兒童觀察的方法,一開始必須確定具體的觀察對象。也就是定點定物,并提出明確的觀察要求,例如:我在習作之前安排學生觀察了一場拔河比賽,并提出兩點要求:一是觀察不同人物(運動員、觀眾、裁判員等)的動作,神態的變化。二是觀察整個場面并從中攝取一至兩個精彩鏡頭。觀察后,我讓他們回憶比賽情景。同學們紛紛說:我看到運動員的臉漲得通紅;運動員的臉是鐵青色的,臉上的肌肉還在顫動;他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學生都能把觀察到的具體情況說出來。
2.結合范文,模仿觀察
模仿是教學的必要手段。任何學習開始都離不開“照葫蘆畫瓢”。例如,我在講了《今天我喂雞》一文后,就讓學生模仿觀察活動順序,對值日生工作進行觀察。按走進教室-開窗-灑水-掃地修理桌凳的順序進行小練筆。學生感到很省勁。寫得很流暢。這樣慢慢引導,經常訓練,學生就會逐漸學會觀察事物的方法。
3.結合生活、自由觀察
學生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每天接觸的日、月、星、辰、蟲、魚、鳥、獸;學校、班級、少先隊組織的集體或個人活動;家庭生活等都是學生自由觀察的對象,運用已學過的觀察方法去自由觀察生活,并將觀察到的精彩場面記錄下來,是提高寫作能力的好辦法。這樣借助觀察這一拐棍,使學生的寫作知識由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
多年來,我在中、高年級作文教學中采用識字、閱讀、觀察、作文同步進行的系列教學,學生的寫作水平逐步提高,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汪敏.小學語文寫作教學探討[J].閱讀與鑒賞,2011,(1):73-74.
[2]楊秀英.小學語文寫作教學探討[J].讀與算,2015,(34):259.
[3]肖靜.淺談小學語文寫作教學方式[J].教育界,2014,(25):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