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鴻
摘要: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是新課改所提出的重要教學理念,這是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要著重從課堂教學資源與課外學習資源的結合,學生生活閱歷與經驗的調動以及教學中動態生成資源的開發入手,實現多種教學資源的優化與重組,以帶領學生走進更寬廣的學習空間,以實現學生知識、技能、思維與情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課程資源 課外資源 學生經驗 生成資源
新課程改革明確提出要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這正是對傳統教學中以教材為中心的灌輸式教學的根本性挑戰,語文教學不再只是局限于書本,原封不動地將書本知識傳授給學生,無視學生的情感參與以及思考與思維,就是接收的機器,這并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與綜合能力的提高。要推進語文教學改革就要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打破以往封閉的灌輸式教學,帶領學生在更寬廣的空間展開更深入的探究,以實現學生知識、技能、思維與方法等的全面發展。那么初中語文教學如何開發課程教學資源呢?
一、重視課堂教學資源與課外學習資源的開發
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與課外學習資源。傳統教學只是局限于課堂教學,完全以教材為中心,不敢越雷池半步,將學生的思維嚴格地限定在教材封閉而狹小的空間內,學生所學到的只是死板而有限的知識。而課外有著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更能為學生提供寬廣的學習平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課程資源的開發不能只是局限于教材,而是要對課堂教學資源與課外學習資源的關系準確定位。要認識到教材是最重要的教學資源,但并不是唯一的教學資源,也就是說在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中我們要以教材為中心,重視課外學習資源的開發,要讓課外資源成為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與補充,實現多種教學資源的加工與組合,以帶領學生走進更寬廣的語文學習空間,讓學生獲得精神與心靈、知識與技能的全面發展。
一是充分運用課本插圖。現行初中語文教材的編排更加重視學生的心理特點與認知規律,配備了許多插圖,為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充分地運用這些課本插圖,這些直觀而形象的插圖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生的想象,幫助學生獲取更多無法直接從文字或語言中所獲取的信息,這正是輔助學生認知,提高理解水平的重要手段。
二是運用影像資料。影視劇是對現實生活的藝術加工,這對于學生來說更加富有吸引力,是豐富學生見聞的一個重要手段。在教學中我們要重視影像資源的利用,將沒有生命力、枯燥的文字轉換成圖文并茂、聲像俱全的視頻片斷,帶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將學生帶入特定的場景之中,這樣更能打破時間的界限,讓學生入情入境,以帶領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與作者進行直接對話。如在學習《木蘭詩》這一課時,教學的重難點在于讓學生理解花木蘭的人物形象,體會她保家衛車的精神。為此我們可以截取電影片斷,以此讓花木蘭的形象立體再現于學生頭腦之中,這樣不僅可以激起學生學習本課的積極性,同時學生還會在課余時間查閱相關的文字資料或是影視片斷,這樣更能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花木蘭的形象,同時這對于學生來說也是一次情感上的升華與認知上的提高。
二、重視以學生為中心的生本教學資源的開發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核心教學理念就是以學生為中心,以學定教,以實現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在課程資源的開發中同樣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否則脫離學生的課程資源并不能引發學生參與的主體性與思考的獨立性,這樣的資源開發是無效的。因此在課程資源的開發中我們要體現學生的中心地位。
一是結合學生生活經驗開發課程資源中。每個學生都有著不同的成長環境,有著獨特的生活經驗與體驗,他們正是帶著獨特而豐富的情感參與到教學中,這對于教學來說并不是可有可無的,而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教學資源,是學生深入理解文本的重要方面。為此在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中我們要以學生為出發點,能夠真正地站在學生的角度來觀察學生的生活經驗與情感體驗,以學生的視角來觀察生活、審視教材,在學生的現實生活與教學之間找到結合點,以便學生在學習中可以調動相關的生活經驗,以實現學生與文本的互動,讓學生能夠真正地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以產生情感共鳴。
二是讓學生參與到課程資源的開發中來。整個教學是圍繞著學生這個中心,以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而展開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課程資源的開發中同樣也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也就是說我們不僅要善于從學生的視角來審視教材,以學生所熟悉的生活為橋梁引導學生展開主動探究,還要讓學生參與到課程資源的開發中來。
三、重視課堂教學過程中生成資源的開發
教學活動不是程序化、機械化地執行教學預案,而是教師、學生與文本互動中動態生成的過程,在教學中學生的具體反映教師是無法完全預料的,這些生成資源極有價值,是非常重要的教學資源,但往往是稍縱即逝,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善于運用教學智慧善于引領、捕捉與運用這些動態生成,當場進行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以尋找探究活動的新起點、
一是正確對待學生的錯誤。初中生受自身基礎知識與生活閱歷所限,在閱讀時難免會產生一些錯誤,面對學生的錯誤我們不能將之視為教學的干擾而武斷地加以否定,以追求不錯為目標,而是善待錯誤,給予學生必要的啟發,引導學生再次思考,以使學生在思考中重新認識,以糾正自己的錯誤,從而開啟一次新的探究活動。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這樣一句話:“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有學生提出此句中“似乎”與“確鑿”相矛盾,根據創作時間距離當時的時間較為久遠,作者記憶模糊,故而用似乎更為妥當些。我首先肯定了學生的積極思考與發言,然后讓學生來刪掉確鑿來讀一讀、想一想,看看是不是更妥當呢?以這個錯誤為契機來引導學生再次探究,學生通過認真的朗讀與思考后得出作者對童年往事歷歷在目,對這些野草的印象更為深刻,此處用確鑿更能展現根深蒂固的印象,所以二者看似矛盾,但實質上并不矛盾,缺一不可。
二是正確對待不同的聲音。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是鮮活的生命個體,具有明顯的差異,在閱讀同一材料時往往會生出不同的看法與見解,這些來自于學生的不同聲音正是學生獨特個性與多元思維的集中展現。在教學中我們要尊重學生,正視差異,不要以所謂的標準答案來限定學生的思維,要引導學生敢于質疑與挑戰,鼓勵學生發表不同于文本、不同于他人的見解,以實現對文本的個性化解讀,讓學生的探究更有創造性,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如在學習《從百草原到三味書屋》這一課時,文中第一部分百草園中穿插了一段關于美女蛇的故事,學生對此有不同意見,有些學生認為這是封建迷信,這與主題似乎沒有太大關聯。這出乎我的意料,我因勢利導,讓學生進一步閱讀來思考美女蛇這個故事在此文中究竟有何作用?從而帶領學生展開一個并沒有在設計之內的全新的探究活動。學生通過閱讀與思考,交流與討論認識到美女蛇的故事情節生動,富有神秘色彩,這正是孩子們所喜愛的,在描寫百草園中插入這一故事正是為了體現百草園生活的生動性與趣味性,是“我”的樂園,與三味書屋枯燥乏味的生活形成鮮明的對比,這樣更能體現出作者喜愛與留戀百草園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吳會玲.初中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現代語文,2012,(10):38-39.
[2]徐春梅.初中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語文天地,2016,(11).
[3]馮立紅.初中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1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