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欣
摘要:教學有法但無定法。七年級數學的教學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通過對于七年級數學課的教授,認為只要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立足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重視不同課型的教學過程的研究,就能實現有效的教學。
關鍵詞:七年級數學課 教學觀念 教學過程
常言說得好,教師好比導演,導演只有對劇本了如指掌,對演員徹底了解才會導出內容生動,劇情感人的劇本。教師只有對教材內容,教學對象,教學方法,經過深思熟慮,了然于胸,才能把課講得妙趣橫生,引人入勝,才能使學生喜聞樂“受”。
一、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
工作十幾年以來,覺得做一名數學教師很難,尤其做一名七年級數學老師很不易。盡管數學作為大學科,得到了學生和家長的重視,但是每次考試下來,學生間的數學成績差距總是很大,有種出力不出工的感覺。再加上日常工作的任務繁重,所以工作中常常伴有消極的情緒、厭倦的心理。也曾一度對自己的工作產生迷惑:我所做的工作不就是工廠里流水線上的一個崗位,機械操作,簡單重復,毫無新意。但是在讀過了陶行知老先生的一段話后,我的想法改變了,他說:“教什么與怎么教,絕不是凌空可以規劃的,一成不變的,因為他都包容了‘人的問題,人不一樣,教的東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順序也跟著不一樣了。”所以,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要不斷的標新立異,獨辟蹊徑。要始終保持一種富有創造性的工作熱情,以此帶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樹立了新的教學觀念,根據七年級學生的特點,我要求自己要在教學中首先做到創新。這種創新主要就體現在了備課上,備課要堅持“以人為主”,以“孩子的學”為主,要因學生的改變而改變。因此,在考慮教學內容,教學謀劃的時候,這些都不應該是經典之作的翻版,更應是“臨機處置”的精心設計、調整,不斷修整,使之更適合孩子的知識能力與能力結構,正所謂“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二、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
學生經過小學六年的學習,往往沒覺得在數學學習上獲得豐富經驗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反而形成了很多恐懼心理。可謂對數學是怨聲載道: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成績還是老樣子,上不來;數學好比我面前的一只老虎,讓我望而生畏;對數學的感情總是很矛盾,是又愛又恨,愛恨交加;學習數學有什么用,會算數不就得了嘛。
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的怨聲呢?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受數學本學科的特點所決定的,數學學起來很有難度,使得學生對數學的學習失去了信心和興趣。二是學生沒有真正認識到數學的價值和作用,使學生失去了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所以我想在第一節課上,給學生洗腦,去改變他們對數學的認識,轉變他們的思想是很重要的。我常常舉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和一些數學故事來說明數學是有價值的,有作用的,讓他們感受數學是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
學習數學到底有什么用呢?那就是培養了我們去解決一些問題所需要的基本素養,如自信、意志品質、邏輯思維能力。初中或高中所學到的數學知識在出校門以后,不到一兩年就忘掉了。然而,不管我們從事什么業務工作,那種銘刻于頭腦中的數學思維方法,邏輯思維能力,卻長期在生活和工作中發揮著作用。那種自信和頑強的意志品質可以讓我們在困惑后清醒,讓我們在挫折中爬起,從而體會一種成功的喜悅和快樂。
三、重視研究教學過程
一是總體思想是以目標為導向,突出重點。二是以最簡單的例題呈現最深刻的教學道理。三是注重概念的闡釋,公式的分析。注重知識的產生過程,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去學習數學的學習方法和思想,也就是說不但要讓學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四是新課當成舊課上,發揮課堂中復習鞏固,生成發展,拓展延伸的功能。五是還要從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生活經驗出發,聯系生活實際,充分體現數學價值,讓學生感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六是新課要設計的有新意。可創設生活情境,感受數學就在身邊;詩詞歌賦,故事的運用,體味數學的文學魅力;有時巧立懸念,以新奇吸引人;有時展示圖物,啟迪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有時實踐示范,在操作中把知識提升為能力;有時繪聲繪色,以形象感染學生。
對于習題課我的經驗是:
一是鞏固基礎知識,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基礎知識的作用,使之達到熟練、扎實的程度。解決較復雜較難的題時,都要讓學生把他們分解成簡單的基礎知識來解決,對難題進行解構,把復雜的問題分解成簡單的問題。二是對于綜合問題的解決,宗旨是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積累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思想,獲得能力的提升,而不是為求答案而做題。以最簡單的例題揭示同類較難問題的解決辦法和規律;化難為易,和易為難,實現建構和解構過程;專項訓練和積累解題經驗,做到熟能生巧,舉一反三,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
教學工作是一門藝術,讓我們堅持科學的教育理念,認真研究七年級學生的特點,堅持不斷創新,就能讓七年級的學生學好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