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何修方
(績溪縣食品藥品監管局,安徽 宣城 245300)
166例中藥制劑不良反應報告的回顧性分析
凌云,何修方
(績溪縣食品藥品監管局,安徽 宣城 245300)
目的:分析了解本地區中藥制劑不良反應發生的總體情況和規律,提高基層食品藥品監管部門對中藥藥品不良反應(ADR)的監測水平,促進涉藥單位指導公眾合理運用中藥,守護基層用藥安全。方法:采用回顧性分析研究方法,從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系統安徽平臺篩選本地2012-2016年上報的中藥ADR報表數據進行分類統計、分析。結果:共有166例中藥ADR納入研究,≥45且<65歲年齡段ADR發生率最高,為44.58%;注射給藥方式單品種的ADR發生率最高,達到5.3例/品種;合并用藥會增加ADR發生的風險、一般ADR占比高,為96.39%;嚴重不良反應占比3.61%,需重視;藥師占上報人職業的比例為66.87%,是ADR報告的主體。結論:應重視中藥ADR,強化ADR監測,促進中藥制劑工藝、標準和作用機理研究,完善藥品說明書,發揮藥師職能,深入拓展藥學服務,降低公眾用藥風險。
中藥;不良反應;監測;分析
中藥是祖國傳統醫學的瑰寶,更是中醫學的靈魂。隨著現代制藥技術的蓬勃發展,以提取、提純技術為基礎而制成的中藥制劑(中成藥)不斷增多。人們的傳統觀念普遍認為藥性緩和,安全無毒副作用,加之一些媒體廣告為逐利而進行夸大、誤導式宣傳,致使不少患者盲目、長期、隨意、超量使用中藥制劑,導致各類因使用中藥制劑產生不良反應甚至藥害事件的發生[1]。作為工作在基層一線的不良反應監測者,有必要正確地認識、看待中藥的不良反應,通過深入剖析原因、研究對策、守衛公眾用藥安全。本文對中藥制劑藥品不良反應(ADR)報告進行回顧性分析,旨在了解本地區中藥制劑ADR總體發生情況、特點及規律,加深對中藥ADR的認識,促進中藥制劑的合理應用。
通過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系統安徽平臺,以Excel電子表形式導出績溪縣2012-2016年ADR報告1086例,篩選出中藥制劑(中成藥)ADR報告166例,對患者年齡、ADR的藥物種類、給藥方式、藥物聯用(合并用藥)情況、ADR類型和ADR報告人職業等方面進行統計分析。
2.1 發生ADR患者的年齡分布
166例中藥制劑ADR報告在不同年齡段中均有分布。患者年齡2個月~86歲,平均年齡(27.5±13.8)歲。其中,≥45且<65歲年齡段不良反應發生率最大,占44.58%,14歲以下嬰幼、兒童發生ADR占7.23%。各年齡段ADR發生例數、構成比見表1。
2.2 發生ADR的藥品劑型和給藥方式
按通用名稱進行統計,在報告的166例中藥ADR中,共涉及品種80個。對中藥劑型和給藥方式進行ADR統計,其中,通過注射給藥品種10個,發生ADR 53例;各類口服給藥品種45個,發生ADR 81例;外用藥品16個,發生ADR 24例;其他給藥方式品種共計9個,發生ADR 8例,見表2。
2.3 發生ADR時的藥物聯用(合并用藥)情況
按合并用藥情況進行統計,單獨用藥ADR報告91例,占54.8%;涉及合并用藥ADR報告75例,占45.2%。其中,二聯用藥ADR報告28例,三聯用藥ADR報告49例,見表3。
2.4 ADR發生類型
在所收集的報告中,一般ADR占大多數,有160例(其中新的41例),占96.39%;嚴重的ADR為6例(其中新的1例),占3.61%,見表4。

表1 ADR患者年齡分布

表2 ADR藥品劑型和給藥方式

表3 ADR藥物聯用(合并用藥)情況
2.5 ADR報告人的職業類型
上述報告中,由于藥師職業遍布各涉藥單位,因此來自藥師的ADR報告占比最高,達66.87%,其次為醫療機構醫生、護士和其他人員,見表5。

表4 ADR發生類型分布

表5 ADR報告人的職業分布
3.1 年齡對ADR的影響
從表1的數據來,中藥制劑ADR可發生于任何年齡組人群。其中,以≥45且<65歲中老年人群ADR發生率最高,這與進入中老年后,參與藥物吸收、分布、代謝和排泄過程的主要組織器官代謝功能下降有關[2],同時亦與該年齡段的生活節奏和壓力不斷增大相關。
3.2 不同劑型、給藥方式對ADR的影響
從表2來看,166例ADR報告中,通過注射給藥品種10個,發生ADR達53例;由于樣本量較低,注射給藥品種總體ADR比例雖低于口服藥物ADR發生率(口服給藥品種45個,發生ADR 81例),但值得注意的是,注射劑型的單個品種的平均ADR發生率遠高于口服給藥劑型或其他劑型組,且3例嚴重ADR報告均來自注射劑。分析中藥注射劑ADR發生率高且嚴重的原因,本文認為:中藥制劑成分復雜,傳統湯劑為口服,現代注射劑(直接入血)的應用機理研究尚需深入,中藥的有效成分和藥理研究尚淺,尤其是中藥制劑具有多成分、復方配伍等特點[3],在應用其有效成分的同時,制劑中還混雜大量未知其安全性的成分;同時,中藥注射劑制備工藝、質量標準有待進一步提高,制備注射劑添加的各類助溶劑、穩定劑等均可引起不良反應增多。為此,基層食品藥品監管部門應當加大對各類中藥注射劑的抽樣檢驗力度和覆蓋面,明確中藥注射劑的市場總體質量、工藝情況,以利于制藥企業不斷改進生產工藝,提高中藥注射劑安全性,減少ADR的發生。
3.3 ADR報告人職業與用藥風險防控
藥師既是藥學服務的主要提供者,更是保證藥品質量的監督和管理者,在ADR監測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4]。但在表5中,3例嚴重不良反應均為醫生或護士上報,說明在ADR監測中,藥師需要更進一步深入臨床一線,配合醫護,利用自身對藥動、藥效學和對藥物歸經性味或是化學結構的認知優勢,深入把握各類ADR發生的特征和規律,進一步發揮藥學服務的主觀能動性,防范公眾用藥風險。而不只是簡單充當“發藥工”或“賣藥郎”的角色[5],這一點對基層醫療機構和零售藥店更有啟示意義。
3.4 中藥的不良反應應引起足夠重視
中藥引起的不良反應是多方面的,在藥學實踐中應引起足夠的重視。長期以來,不少群眾秉承“中藥無毒性、無副作用、無過敏反應”“中藥有病治病、無病健身”的理念,使得中藥應用的合理性問題顯得更為復雜。長期用藥、超劑量用藥、忽視配伍禁忌合并用藥等都會導致不良反應的發生[6]。隨著中藥不良反應病例報告數的增多,基層ADR監測工作中應加強中藥不良反應監測工作,通過安全提示、廠家預警、公眾科普等多種方式,提醒廣大公眾注意中藥制劑的合理應用,糾正用藥誤區。同時,食品藥品監管部門應當督促廠家加強對產品的上市后監測和不良反應研究工作,進一步完善藥品說明書,填補“尚不明確”的空白[7],提高公眾合理安全用藥水平。
[1]黃之訓,王悅晴,張惠芳,等.中藥藥害與不良反應之探析[J].中國執業藥師,2013,10(12):26-29.
[2]魏戌,謝雁鳴.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的影響因素與發生機制分析[J].中國中藥雜志,2012,37(18): 2748-2751.
[3]葉祖光,張廣平.中藥安全性評價的發展、現狀及其對策[J]. 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4,20(16):1-6.
[4]李春玲.淺談藥師對臨床的作用[J].內蒙古中醫藥,2012,31(7):86-87.
[5]王建青,郝加虎,呂雄文,等.健康素養融入臨床藥學教育體系必要性的思考[J].安徽醫藥,2015,19(6):1025-1028.
[6]李嬈嬈,張志杰,王祝舉,等.近60年中藥毒副作用及不良反應文獻分析[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0,16(15):213-216.
[7]陳偉,穆秀珍,馬金蘭.110份中成藥說明書的調查分析[J].中國藥師,2009,12(5):676-677.
本文編輯:魯守琴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166 Case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Caused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paration
Ling Yun, He Xiu-fang
(Jixi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Anhui Xuancheng 245300, China)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overall situation and regularity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 caused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preparations in Jixi County, Anhui Province, China, improve the monitoring level of the ADR by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promote the relevant department to guide the rational use of TCM in public and protect the safety of drug use. Methods:The data on ADRs caused by TCM preparations reported in Jixi County, Anhui Province from 2012 to 2016 were downloaded from the Anhui Platform of National Adverse Reaction Monitoring System, and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A total of 116 cases of ADR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 The incidence of ARD in age group of ≥45 and <65 years was the highest, which was 44.58%. The incidence of ADR caused by a single drug by injection route was the highest, which was 5.3 cases/kind. Combined adminstration of drugs increased the risk of ADR. General ADR accounted for 96.39% of total cases, while severe ADR accounted for 3.61%, which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 A portion of 66.87% of ADR were reported by the pharmacists. Conclusion:ADRs caused by TCM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 on which the monitoring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he research on preparation technology, standard and mechanism of TCM should be promoted, while the drug instructions should be improved, and the pharmacists should take part in and expand pharmaceutical services to reduce the risk of drug use in public.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dverse Drug Reaction; Monitoring; Analysis
R286
A
10.3969/j.issn.2096-3327.2017.04.019
2017-03-24
凌云,男,碩士,主管藥師。研究方向:藥品監督檢驗及不良反應監測。E-mail:jixily@126.com何修方,男。研究方向:藥械監管和不良反應監測。E-mail:jixifd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