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廖素冰 撰文/攝影
夏天,到有機農場滾一身泥巴
◎本刊記者 廖素冰 撰文/攝影

對熱愛田園、追求健康果蔬飲食的城里人而言,選一家理念相合的有機農場,帶孩子來一次親子勞動之旅,不失為郊區短途游的上佳方案。在北京通州有一家綠蜻蜓農場就深受會員們喜愛,給人一種來到鄉下外婆家的感覺。
旅游愛好者從名山大川歸來,在居住地城市的郊區選一家合適的農場,是否很容易呢?家住北京東四環的周先生一家向《環境與生活》雜志記者講述了尋找心儀農場的經歷。
2013年,周先生在郊區順義向私人農場租了一塊30平方米的菜地,農場種植和管理理念符合心意,但農場離家太遠,開車需一個多小時,還經常堵車,無法每周堅持打理,只能放棄。
2014年,周先生在離家5公里的私人農場又租了一塊30平方米的菜地,距離夠近,開車僅需10分鐘,可是農場管理不到位,經營者無嚴格的有機理念,又放棄。
2015年,在鄰居推薦下,周先生在通州的一家農場租下菜地,從見到農場的第一天就發現,這正是他尋找多時的“正確”農場。
周先生看中的是位于通州區漷縣鎮吳營村的綠蜻蜓有機農場,結合了距離較近、交通方便、理念吻合和管理優秀等優點,是性價比最優之選。
從北京東四環四方橋往東走京哈高速,一路飛奔二十多公里,漷縣出口一下來,轉個彎沒多遠就到了綠蜻蜓農場(全稱:北京綠蜻蜓特色果蔬產銷專業合作社),全程半小時。《環境與生活》雜志記者在周先生指引下一路尋來。


農場是孩子們的天然樂園
吳營村有北方鄉鎮常見的凌亂嘈雜,然而一轉彎,鬧中取靜的一片桃源之地就在眼前打開。兩邊灌木和盛開的月季夾道歡迎,整齊的辦公區、雞鴨鵝養殖區、冬季大棚和分隔整齊的私人菜地依次展開。刷成彩色的柵欄跳躍著歡快的色彩,一塊塊被分隔成30平方米或45平方米的私人菜地種上了各種蔬菜,地頭的牌子生動展示了菜地所有者的個人趣味,比如漫漫菜園、糖果家的長工……
當天農場正在舉辦開鋤節,會員們紛至沓來,農場人員擺起了大長桌,端上了熱騰騰的餃子和涼菜,孩子們鬧哄哄地參加手工制作,現場洋溢著熱鬧的節日氣氛。
周先生的周日一般是這樣過的:吃過早飯后,帶上水、點心、水果,一家人驅車半小時來到農場,大人去工具房取鏟子、鐵鍬等農具或者去辦公室取種子,然后到自己的45平方米菜地上勞動,澆水、撒種、移苗、拔草、摘菜,和其他地主聊天,到別人地里參觀、評價。孩子澆完水后就跟其他孩子挖土玩沙子去,田間地頭滿場子跑,偶爾逮住幾條大青蟲拿去喂雞鴨鵝。要是媽媽呼喚,還能跑去大棚里請農場伯伯幫移菜苗,或者報告媽媽,農場又培育了什么新苗。農場師傅路過,看到周先生種的方式不對,急忙上手教,臨走時再嘲笑他一番。趕上天氣晴好,約上幾個朋友到農場燒烤,一邊干活,一邊吃串喝酒。不知不覺幾小時過去,帶上新摘的蔬菜、黃瓜、西紅柿,大家一身泥土地唱歌回家了。雖然沒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那么遺世獨立,卻有又見炊煙起、豐年足雞豚的滿足、實在。
這樣的生活,周先生一家已經過了3年,一點沒膩味,只有對土地越來越深的眷戀,甚至改變了對生活和人生的理解。他們不再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大大減少了到市場買菜的頻率,增加了回家吃飯的機會。孩子還學會了很多自然知識,能辨認蔬菜的品種、了解節氣的意義以及什么季節種什么菜……
那么,在北京眾多農場中,會員們為何對綠蜻蜓情有獨鐘?據了解,通州地區叫得上名字的生態農場就有十幾家,從薰衣草莊園到蕃茄王國再到各類親子主題樂園,占地大投資多主題炫,綠蜻蜓似乎無法與大農場抗衡。但在農場許多會員看來,綠蜻蜓最大的吸引力不是物質條件,而是人。從執著于有機理念并踐行不輟的農場主劉紅,到追隨農場發展腳步、奉行節氣理念的優質會員們,大家遵守共同的種植原則,形成和諧的人群氛圍。會員們多是幾年來一路陪伴農場成長的老朋友,極少有人主動離開,對農場的忠誠度是在其他農場中少見的。
而農場主劉紅正是吸引力的核心,她的性格、人品,以及她堅守的底線。東北姑娘劉紅性格豪爽,又溫柔細膩,當初建立農場只是為了讓兒子吃上健康菜,然而從幾畝、40畝到600畝,再到外地的1000畝生產基地,她邁的步子有點大,一不小心還成了政府樹立的優秀典型,2015年被北京市旅游委和人社局評為先進集體和個人。
劉紅和綠蜻蜓秉持的理念,首先是追求食材的有機品質,不妥協不放棄。劉紅最早租下的土地由于長期施化肥,板結得厲害,“鐵鍬翻地,土地硬得拍都拍不碎。”劉紅說,種子不發芽,生長緩慢。他們種的果樹因堅持不打藥,生了很多病蟲害,菜園有時候還“全軍覆沒”。于是,劉紅雇傭大量勞動力進行手工除蟲和土壤改良(如噴灑酵素)等工作,用最原始的方式種植。經過幾年努力,土壤改良了,蔬果長勢茂盛。但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因為果子無農藥,鳥兒們更喜歡飛到綠蜻蜓來啄食。
選擇會員他們有自己的標準,理念不合者、非我族類者被請出會員群體。“我的食材服務不了大眾,只能服務小眾,我沒有產量,只有質量,我只吸引跟我同樣理念的人。”擁有同樣理念的會員就是劉紅要服務的小眾。農場對會員提出基本要求,比如使用農家肥、植物酵素、驅蟲燈等有機方法種植,不使用化肥農藥,節約不浪費等。



2014年,有一個會員種的菜長了蟲,又不敢動手抓,多次申請要打藥,劉紅沒有批準。她認為打藥不是會員一個人的事,會有殘留、污染周圍菜地。最后,她取消了這名會員的資格,收回土地。被取消會員資格的,還有偷菜者,這是劉紅嚴格管理農場的體現。“你種的菜沒有你的允許,別人不能碰,這是底線。”
現在,綠蜻蜓的會員們多藏龍臥虎之輩,既有國企高管、外企精英,也有高級工程師、私人企業主,更有很多烘焙高手、藝術家,退休的爺爺奶奶們也不少,大家呼朋引伴,在農場會餐、玩手工、摸泥巴。
綠蜻蜓成長為通州發展前景良好的農場,劉紅主動承擔了帶動周邊農戶齊發展的責任。2014年11月,北京綠蜻蜓農場牽頭成立了北京綠蜻蜓特色果蔬產銷專業合作社,一開始就吸納了十幾家農戶。合作社制訂了章程,選出了理事長、理事會成員,采取CSA(社區支持農業)的經營模式。合作社讓農戶們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增強,保證農戶賺到可持續生產健康食材的利潤,同時也讓消費者放了心。
作為理事長的劉紅為了豐富會員選擇的品種,到全國各地尋找老工藝、老手藝人,陸續推出了云南碗碗紅糖、三個老農稻花香大米、蜂蜜、菊花、鮮果采摘,以及米面糧油茶蛋等購買品種,讓會員們在收獲自種蔬菜的同時,還能帶更多有機食材回家。
中國近些年來推動有機農業的發展,誕生了許多大大小小的有機農場,尤其在大城市周邊,一個經營良好的農場能帶動周圍產業和農戶共同發展,具有忠誠度的會員群體又為農場的持續發展注入動力。農場所在的鄉鎮政府大多支持這類生態農業,給予各種政策、資金補貼優惠。綠蜻蜓就多次獲得通州相關管理部門的政策、資金支持,完善了基礎設施。



綠蜻蜓農場主劉紅在黑龍江五常稻米基地收割水稻

農場開鋤節會員大聚會

綠蜻蜓農場的產品——古方碗碗紅糖
如今,周先生一家的生活已經離不開綠蜻蜓:每周去農場菜地采摘自種蔬菜,隔一兩個月買一次農場養的小黑豬肉,偶爾買點米面糧油蛋,趕上清明、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還能參加農場組織的聚會,孩子交上了農場的大小朋友,開始惦記起農場某只狗的喜怒哀樂。作為忙暈了的上班族,周先生每天居然能不錯過會員群發布的最新信息,遇到生活難題,他也會在群里請教。最近,聽說農場的會員要求自己做豆腐,周先生決定以后再也不去市場買豆腐了。
北京綠蜻蜓特色果蔬產銷專業合作社位于通州區漷縣鎮吳營村,社員遍及通州區漷縣鎮、西集鎮、于家務鎮、昌平區、順義區以及云南、黑龍江、江西、四川和山西等地。合作社組織農戶從事蔬菜、果品、水稻和雜糧等種植生產及食品冷加工,注冊有“綠蜻蜓”商標,擁有“三品一標”證書和食品經營許可證,在優倍商城、淘寶、微店及自建網站開設旗艦店及店鋪。
2015年,綠蜻蜓被北京市旅游發展委員會、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評定為“首都旅游紫禁杯”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被北京市旅游委評定為“采摘籬園”;被通州區旅游委、通州區農委和通州區園林綠化局評定為“區級休閑旅游業態單位”;被通州區婦聯評定為“婦女創業就業基地”;被通州區婦兒工委評定為“兒童之家”。
2016年成為北京農村商業銀行通州支行合作伙伴;2017年北京市總工會授予“北京市總工會京卡·互助服務卡特約商戶”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