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選手傅園慧在自己21歲生日這天發表了一篇長微博,講述了備戰里約奧運期間,她“最痛苦掙扎”的心路歷程。文字樸實誠懇、真情流露,已不見往日的“逗比”屬性,既沉重又振奮。
我們初識傅園慧,估計都是在里約奧運會賽后采訪的鏡頭中。那時,她魔性的表情和率直的言語給我們帶來驚喜和歡樂,迅速以“行走的表情包”爆紅網絡。她讓我們以為,她是非常快樂陶醉地在游泳,而銅牌的好成績對她來說,是意外收獲。她簡直就是“成功”與“輕松愉快”同時存在的范例。如果不是此次真情流露,鬼知道這樣一個搞怪得看起來有些沒心沒肺的傅園慧也在追夢路上磕磕碰碰,還曾陷入低谷,瀕臨崩潰。
那么人們看到她的真情流露之后,又會是什么反應呢?
真情流露其實是有積極作用的。根據心理學研究,適度的自我暴露可以拉近人們的心理距離。而傅園慧的這篇長微博正是一次自我暴露。網友們看到后,紛紛留言祝福,其中提到最多的詞語有“感動”“心疼”“共鳴”。
此外,真情流露也是一種減壓的方式。美國心理學家研究過促膝談心與幸福的關系,他們記錄并分析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談話片斷,并計算了每個人的幸福感指數。研究結果發現快樂的人,花在談心的時間上更長。這次,社交網絡把網友們都化為了傅園慧的傾訴對象。
——王從余《中國青年報》2017年1月13日
別人獲得機遇或取得成功看起來很順利,而自己的奮斗卻是那么坎坷、迷茫——這樣的現象在心理學上可以得到解釋:
動機的倒U曲線
當我們看別人奮斗的時候,我們是一枚淡定的吃瓜群眾,天然一顆平常心。所以,看到的都是外在的困難因素。但是輪到自己,就發現其實面對的不僅僅是外在的阻力,還有自己的心魔。這就是心理學家耶基斯和多德森發現的動機水平倒U型曲線。動機過強或者過低,都會損害人的工作效率。動機水平的調節是一個可以習得的技能,可以大大減少發揮失常的概率。
易得性偏差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心理學家凱尼曼和特維斯基研究發現,人們在預測和決策時,得到的信息是不充分的;我們經常會把熟悉的、容易獲取的信息作為判斷依據,從而產生偏差。對于別人的成功,我們看得到結果,卻很難獲取那些細節的、過程的信息。于是這些易得性低的信息得不到認知加工,這就好比在認知中把別人奮斗的坎坷過程給抹平了,所以就會覺得他們很順利。同時,由于注意資源分配的不均衡,失意者被注意過濾了,聚光燈對準的往往是得志者,人們更容易得到他們的故事,并以此作為判斷依據。但是,當自己在奮斗的過程中,我們面對的是未篩選數據后的概率值,所以不確定性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