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文祥:一個品牌方微商在時間、精力、金錢與資源投入方面,招代理與消費者賣貨上的比例大概多少合適?目前微商都是80%招募代理,20%精力賣貨,合適的比例應該是50%招代理,50%賣貨。但也不能矯枉過正,如果80%精力賣貨,結果運營支撐不下去了,人家都收錢,你不收,對于創業者,在現金流上就會輸于競爭對手。而對于大型傳統企業來說,已經有足夠現金流的,可以做情懷,可以80%都賣貨,可以砸錢做品牌,中小創業者不可以。
@張有為:做營銷策劃不是信口雌黃地亂說一氣,所有要對市場講的話,必須得到企業市場一線員工的認可,因為是他們要你把策劃好的內容傳遞給客戶。如果他們從心底里不認可,認為你策劃的內容是夸大其詞,那么這個結果對于企業來說是沒有結果,報廢。因此,絕不能簡單地認為做策劃就是王婆賣瓜。
@賀關武:現在的95后真能玩,最近招募了個實習生內容創業團隊,十幾個人,他們說自己學校,替簽到50元一次,替補考200元一次,替打水10元一次,替拿快遞5元一次,有的學校更高,群里就能接單……我們那時候干這些事都是靠友情?,F在的友情挺值錢的,再不了解95后就落伍了,他們真愿意為自己認為值得的事付錢。
@魯振旺:我一個朋友,寫文章賣雷軍投資的毛巾,一篇文章賣了大概3萬單,合計200多萬元;輕生活推了電動牙刷,賣了100多萬元;某防盜背包策劃了一篇文章,不斷洗公號,已經銷售千萬元之巨。單品+強力軟文,已經成為爆發的利器了,大家明明知道是軟文,卻難以自拔地購買,這就是內容電商的魅力。
@江南憤青心:傳統企業做互聯網公司基本都死得很慘。因為一個App,雖然看上去很輕,但實際上是很花錢的。第一,老板股份不肯輕易出讓,會讓很多人覺得這不是創業思維,導致員工不會全身心投入,總想套公司的利,本來花一千萬元的事情,硬生生做成了兩千萬元。第二,老板很多時候都是自我考慮,壓根沒想過替用戶考慮,以為砸錢就能解決,最后結果是沉沒成本很高,進退不得??车羯岵坏?,繼續投入投不起,最后就成了雞肋。
@大姨媽的姨媽:2017年,付費大熱,只要你直播,不管你是誰,系統就全部推薦給你的粉絲,并且會以橫條廣告形式推薦,誰誰直播呢!而以往的免費分享電商干貨的形式在淘汰,內容在銳減,大家不是忙為微商站臺,就是直播中,分流越來越嚴重。所以,這個時期,無論是你多少粉絲的博主,只要不順應趨勢,就會被out,尤其是賣產品的朋友,如果還停留在一個圈圈里出不來的話,后續發展是個問題,因為你賣了很多都是一個或者幾個人,沒有開發多少陌生的新客戶,就是一個死循環。
@川北小哥:內容營銷不是新事物,微博微信出現了就好像復活了一樣,因為太多人以為社會化營銷就是發布內容。內容不錯,跟熱點快,用戶喜歡是因為娛樂性強,但用戶不一定就會買單。記住,“內容”是手段,“營銷”才是本質。
@拳頭電商:了解了自己的產品之后,前期朋友圈經營,要以自己對微商的認知作為朋友圈素材。比如:今天代理了××,為什么要代理這個產品,寫出一些比較走心的文案,場景化。這樣的內容可以發1—2天,每天5條內,然后再每天發個3條產品知識內容,請記得是產品知識,不是招商,在整個過程是禁止發招商的,新手是禁止招募代理了,剛拿貨不適合招募代理,更適合走心零售!
@營銷教練趙景風:營銷是從販賣產品功能開始,向販賣產品的情感和價值觀進階的。科技還欠發達的時候,人們都在賣產品的功能。當科技發展到一定階段,實現產品功能很容易的時候,營銷逐漸轉入販賣情感階段。當情感泛濫的時候,就需要有價值觀的引領。所以未來是價值觀營銷大行其道的時代。
@Hermann中國零售:1.餐飲人的跨界反擊:①餐飲+便利店,反攻零售業;②餐飲+書店+花店,打造社交空間;③正餐+下午茶+夜宵+酒吧,全時段經營。2.從“+餐飲”到“餐飲+”:①融合多種業態,找準一類客群;②把握各業態互為營銷的度;③做好資源、成本評估??傮w來說,“四不像”餐廳會是消費升級和新零售下的一大趨勢,讓餐飲老板可以更好地打通時間、空間和客群的限制,實現業態重塑和場景重塑。這個“界”怎么跨,拼的是資源,敢不敢跨,拼的是眼界。
@南方周末:單身與消費升級的關系是啥?單身需要新型的零售和服務渠道,沃爾瑪、家樂福等大型商超為什么萎縮?因為以核心家庭、大家庭為單位的消費主體的增長已經停滯。Familymart、7-11這樣的便利店為什么勢頭正猛?因為單身個體是增長最快的消費群體。這個增速之猛還可以從如下現象窺見一斑:比如便利店們還在進一步縮減品類、騰出更多的空間留給單身者進行店內速食。單身放大了對私人空間的需求。蘋果的市值為什么超過豐田通用?或者智能手機為什么壓倒傳統汽車?因為相較傳統汽車,智能手機創造私人空間的能力更強。
@純銀V:之前我說“70后太老了”,解釋幾句:一是70后的生活方式、消費心理和90后不同,以己推人時常偏差。二是70后或多或少思維固化,不容易理解多變的流行文化。比如一位自稱經常上B站的70后投資人,細問之下發現他不知道什么是“鬼畜”,也從來不開彈幕,上B站就是看片,那和上優酷又有什么區別呢?
@中歐商業評論:【不“好玩”的企業,你們沒有未來!】工具思維所對應的消費者可稱之為“用戶”,而玩具思維所對應的消費者則應該稱為“玩家”?!坝脩簟焙汀巴婕摇保碇鴥煞N完全不同的消費心理模式。玩具思維以觸發顧客的好奇心為起點,構造出一種無阻抗的營銷吸引力和產品玩娛度,激勵顧客從“用戶”變身為“玩家”。
@智立方的楊石頭:有人問……為啥要做品牌營銷?石頭想想,不能用對方不懂的詞匯,來講他不知道的道理,于是就每個專業詞匯后加一句比喻……1.建立差異化認知(人群中第一眼認出你);2.形成選擇偏好(不由自主選擇了你);3.培養情感傾向(莫名其妙我就喜歡你);4.充分溢價權(賣得貴還被人追)。
@第一財經周刊:未來商店什么樣?某天當你走進一家商店,銷售人員做的事情和電腦能做的沒什么兩樣——比如他們在后臺找還有沒有符合你尺碼的鞋子,或者他們問你叫什么名字,然后在數據庫里找你的個人信息。這并不是一個完美的人性化服務。未來的實體店需要從根本上解放客戶與店員,讓他們能專注于人際交往。店員不應該只作為一個庫存管理者,而是成為這家商店里的影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