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備考
寫作指導
在高考作文評分時,“材料新鮮”是發展等級中的一個重要標準。要完成一篇高質量的考場作文,選材上不僅要做到有針對性、典型性,更要做到有新穎性,也就是所選材料要新鮮。
那么,何謂“材料新鮮”?
新鮮的寫作素材可以是緊扣時代脈搏,展現新人、新事、新風尚,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的材料;也可以是對一般素材的鮮活解讀,以此表現出作者個性化的思考和獨特的情感體驗。對材料的選擇上注重“新鮮”,不僅能豐富文章內容,吸引閱卷者注意,更能在理趣、情趣上更勝一籌。
如何才能做到“材料新鮮”呢?
一、棄舊擇新
要舍得丟棄老舊常用的素材,積累、選用時新的并具有一定價值的人、物、事。不要動輒就寫司馬遷、陶淵明,要不就是愛因斯坦、愛迪生。好文章應具有時代感,要有反映當下生活的內容,最起碼得有當今時代的烙印。
當然,只是對時事新聞進行羅列是不夠的,還要對素材進行理性辯證的分析。如果自己對時事新聞不能作出準確把握,可以多看看時評文章。在閱讀時評文章時多思考事件原因,尋找價值,探求方法等。這不僅能幫助自己對素材加深印象,更能開拓思維的深度與廣度,從而減少因與其他人選用共同熱點材料而“撞車”的可能。
二、拾舊掘新
積累具有時代新鮮感的素材,并不意味著對經典舊材料完全丟棄。相反,由于經典材料具有多維性,考生在平時的寫作實踐中,經過多角度思考也能挖掘出新鮮感。若能辯證地思考與解讀,便能讓舊材料煥發出新時代的氣息。比如:考生對“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這一經典材料作出新解:“楚王作為當時影響力最大的君王,因忽視自身導向作用,導致宮中人多餓死的悲劇”,引出對當今社會明星代言虛假廣告現象的思考。相較于將此素材單純地解讀為批判對權貴的阿諛奉承,此解讀新穎、獨到,令人拍案叫絕。我們的語文課本中,有不少經典之作,是值得挖掘的素材寶庫,考生不應拘泥于作者闡釋的意思或老師講評的道理,可以對素材進行多角度、辯證性的思考解讀,從而做到恰切、新鮮。
總之,要想做到“材料新鮮”,既要關注材料的時效性,更要對已積累素材進行深入、獨特的思考以及新穎的表達。較直接有效的做法是對關鍵詞進行界定,通過對一些相近易混概念的辨析,明確關鍵詞的內涵,否定一些常規見解,從而使要界定的概念更加清楚,使思考更加深入,使見解更加獨到新穎,也使材料更加新鮮。
【吳秋燁、龐培剛/供稿】
例文展示
理性評價他人的生活
上海一考生
當今科技飛速發展,不少社交軟件和評論網站紛紛出現,個人生活幾乎被曝露在聚光燈下,我們的生活被評價,同時我們也評價著他人的生活。
億萬不同的人,便有億萬不同的生活。我們對他人的生活理解不同,看法不同,便少不了要評價幾句。“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沒錯,每個人都有言論自由。問題是,評價他人的生活,應當有最基本的尊重。某某人拒絕加入扶貧活動,某某人拒絕捐款賑災,年輕人在公交車上不讓座……這些新聞一出現,相關評價便在網絡上風起云涌。這些評價中更多的是指責,是謾罵,沒有絲毫對當事人的尊重,甚至出現了嚴重的道德綁架。這個世界怎么了?難道人們光顧著發泄自己的情緒,忘了人與人之間最起碼的尊重了嗎?這樣的評價,沒有任何價值可言,久而久之,那些評價者也終將無法得到他人的尊重。
陳偉,上海市“十佳殘疾青年”榮譽稱號獲得者,曾經因車禍“面目全非”。躺在病床上的他一度擔心,從此不能得到他人對一個正常人應有的尊重,而會被別人稱作“怪人”“怪物”。為此,他噩夢不斷。可最終,噩夢并沒有成為現實。家人、醫務人員和朋友們尊重他、鼓勵他,幫他走完艱難的康復歷程,并且評價他是一個勇于克服困難的人。那些充滿尊重的評價讓他重拾對生活的希望,并激勵他積極向上。
評價他人的生活,應當客觀、理性。以前看過幾期《可凡傾聽》,面對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曹可凡拋開他們已經背負的諸多評價,不戴有色眼鏡,從工作、生活、為人等各方面與被采訪人溝通,以聊天、對話的形式對被采訪者的生活和事業作出客觀、理性的評價。我非常欣賞這樣的方式。
而有些人往往未見其人,未聞其事,就根據媒體說法,想當然地對他人的生活進行一面之詞的評價;或是人云亦云,不論是非,復制他人的評價作為自己的觀點。馮唐的書在發行初期頗受非議,不少人甚至沒有看過他的書,就說一個醫學博士搞什么文學創作,評價他的文章思維混亂。而當他用冷靜、深刻的文字不斷觸動更多人,展現自己不一樣的生活時,他才逐漸得到人們的認可和理解。回想當年那些流言蜚語或不理智的評價,是多么的可笑。是的,盲目的評價一旦成了一種習慣,一種風氣,那將會是多么的可怕!
因此,我們應當用尊重、理性的目光評價他人的生活。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生活,這些生活的方式和模樣不盡相同,生活好壞也沒有一個固定標準。我們對他人生活的評價僅是個人觀點,理應懷著尊重的心、客觀理性的眼光發出自己的聲音。
“這個世界已經不缺批判辱罵,不缺弱肉強食,缺的是獨立思考和理解寬容。”個人對他人生活的評價,不僅對他人有影響,同時構成、引導了社會輿論。我們應讓它帶著正能量,在社會中傳遞公正、友善、尊重的良好風氣。
點評
作文開篇即針對“個人生活幾乎被曝露在聚光燈下,我們的生活被評價,同時我們也評價著他人的生活”這一現象,指出“每個人都有言論自由,都有評價他人的權利”;進而筆鋒一轉,從“評價他人的生活,應當有最基本的尊重”“評價他人的生活,應當客觀、理性”兩個層面,來論證中心論點“我們應當用尊重、理性的目光評價他人的生活”。在每一個層次的論證中,考生選用的材料都比較注重時新性,如“某某人拒絕加入扶貧活動,某某人拒絕捐款賑災,年輕人在公交車上不讓座……這些新聞一出現,相關評價便在網絡上風起云涌”。此外,考生還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對材料進行新挖掘,如將曹可凡以聊天、對話的形式對被采訪者的生活和事業作出客觀、理性的評價與“馮唐的書在發行初期頗受非議,那些流言蜚語或不理智的評價,是多么的可笑”進行比照,將曹可凡與馮唐的例子結合起來論證論點,不僅時代氣息濃郁,而且典型性很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