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家實施科教興國戰略,要求公民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而這些必須要具備格物致知素養。筆者作為一線語文教師,通過自己的語文實踐來談談具體淬煉學生格物致知素養的問題。
【關鍵詞】淬煉;格物致知素養;新說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格物致知”語出《禮記·大學》。書中這樣論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但《大學》未對“格物致知”作出任何解釋,更沒有論及如何“格”。南宋朱熹詮釋“格物致知”:“格,至也。物,猶事也。窮推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于是“格物致知”的內涵似乎就有了界定,那就是研究事物而獲得知識、道理。以上所言在這里只證其歷史久遠,正如美籍華裔物理學家丁肇中先生的《應該培養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所言,我國傳統教育并不真正重視學生格物致知素養。以下闡釋對語文課淬煉學生格物致知素養新說的淺要認知。
一、漢字是淬煉學生格物致知素養的最好資源
漢字傳承了我們燦爛幽邃的中華文化,是我們民族的瑰寶。漢字是“形音義”的結合體,各有不同的神韻。漢字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一般就只停留在“識字”教學的層面,學生往往只是死記。如莫懷戚《散步》一文的主題就是“孝”。怎么給學生講透“孝”這個字?先格:字形,孝;字音,xiào;字義,《說文解字》釋“孝”:“善事父母者為孝。”但這些也仍然只停留在識字的基本層面。再格可以發現“孝”包含浩瀚的孝道文化,承載了更多的中華文明。電影《人在囧途》很火。推論“囧”,本是一個很偏僻的字,但因為這部電影這個字也跟著火起來。教師教學可以兩格。首格源頭,讓學生對它有透徹的理解。囧jiǒng,(1)原義:形容詞,光明。象形字,象窗口通明。一說“囧”通“炯”,而“囧囧”同“炯炯”。(2)網義:郁悶、悲傷、無奈、無語等,指處境困迫,喻尷尬。“囧”:《唐韻》《集韻》《韻會》俱永切,音憬。《說文》窻牖麗廔闓明,象形。又伯囧,人名。周太仆。正本作囧,俗訛作冏。見《尚書·囧命》。又與烱同。再格發展。“囧”被形容為“21世紀最風行的一個漢字”,“囧”現在是網絡聊天、論壇、博客中使用最頻繁的字之一,它為什么會有如此意蘊,反映了時代什么樣的特點?通過這樣“格”,學生很容易掌握新課標要求的全部漢字,格物致知素養獲得顯著提升。
二、教材文本為淬煉學生格物致知素養提供了最基礎途徑
傳統教材或按文體或按人文主題組織語文單元。部編新教材將十多年課程改革所提倡的“以人為本”“自主學習”等理念,在語文教材編寫中沉淀了下來。具體編寫采用“人文主題”與“語文素養”雙線組織語文單元的結構,這為老師淬煉學生格物致知素養提供了最好途徑。
比如部編教材選了《偉大的悲劇》《太空一日》《帶上她的眼睛》等探險科技文,怎么教才能高效實現目標?顯然傳統模式無法滿足。我們可以這樣做:
1.多元文本解讀,生成課堂資源,讓課堂寬起來。
2.創新活用教材,改變教學形式,讓課堂活起來。
3.增加相關資料,恰當拓展延伸,讓課堂立起來。
4.重組相關課文,比較總結提升,讓課堂厚起來。
學生自然不會陷入課文分析、知識講解、機械訓練中,“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矣”。學生也必能因這樣的“格”,從中培養出自己真正的格物致知素養。
三、綜合性學習活動是淬煉學生格物致知素養的有效空間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不再局限于“語文學科”,而是涉及人文和自然等科學、文化、藝術、道德各個領域,這為培養學生格物致知素養提供了自由度和自主創造的空間。
比如《雨的四季》一課,這是一篇優美的寫景散文,文中的四季之雨,容貌有別,性情各異。怎么上,可根據單元主題和語文素養培養體系把它設計為一堂綜合性學習課。我具體設置了四個模塊:
1.聽雨模塊。鼓勵學生走進大自然中去實地傾聽雨韻。
2.說雨模塊。指導學生從科學角度講述、認識雨。
3.讀雨模塊。誦讀關于的雨的詩歌,感受雨魂。
4.寫雨模塊。通過雨給自己的獨特感受,寫一篇勵志散文。
通過上述融合活動的有序開展,學生必能格出四季雨的不同神韻,格物致知素養也自然潛滋暗長。
四、地域資源是淬煉學生格物致知素養的創新天地
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每個學校都蘊藏著多種語文課程資源。我們應高度重視對課程地域資源的“格”,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比如《戲曲大舞臺》綜合性學習,過去教學中,城鄉學校要求學生搜尋戲曲知識,幾乎全是在網上打印資料與名段欣賞,看起來內容豐富,但學生對戲曲的起源歷史包括現在的困境并沒有任何的體會。我便以家鄉儺戲為例,鼓勵學生不要拘囿于書本,創新思維,分組活動。這樣,不僅學生保護傳承家鄉非物質性文化遺產的主人翁意識在潛滋暗長,其格物致知素養也在綜合實踐中得到顯著培養。
教師需要轉變以往的語文課程觀,拓寬語文課程的視野,把語文學習引向社會生活與實踐中,把社會生活與實踐融入語文學習中。我們要開發和利用身邊的語文資源,使之成為淬煉學生格物致知素養的有價值載體。
(編輯:張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