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教學活動看似簡單,其實是任重而道遠的。作為一線的語文教師,我們以語文課堂教學為圓心,無限拓展語文教學的
外延,努力把語文教學變得生活化、現代化,使學生健康快樂地獲得發展。
【關鍵詞】語文外延;核心素養;寫作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小學語文教學活動是學生剛剛接觸文學知識的啟蒙教育,他們很多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等都在此逐步萌芽了。但是過去的小學語文教學存有很多的弊端、不足和疏漏,比如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很多老師都是生硬地給學生去講解,盲目地進行滿堂灌輸,不管學生是否樂意,硬是逼著學生囫圇吞棗地接受知識,使很多學生在語文學習的初期就對其喪失了興趣和內在的學習動力,導致學生的語文素養一直無法提升,致使學生的語文學習形成了惡性循環。2011版完善修訂的語文新課程標準中鮮明地指出: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一定要向課堂要質量,一定要牢固樹立“大語文”的教育教學觀念。什么是“大語文”呢?筆者認為它其實就要把語文教學外延有方向、有目的地進行延伸,通過深入仔細的研究,挖掘學生的語文潛能,提升他們的語文素養。事實上,語文學習,特別是小學語文的學習,我們不應當讓學生的語文學習活動受困于教科書,而應讓他們與生活對接。作為教師,應有“大語文”的意識,全方位地教語文,教語文的全方位,善于多角度、多方向地進行語文拓展活動,多渠道、多維度地進行滲透,這樣才能使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被激發出來,從而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聽、說、讀、寫等語文核心素養。
一、家校聯動,親子活動,共同育人
教師延伸到家長、學校延伸到家庭是拓展小學生語文學習的第一步,著名的行為學家桑樂曾經講過:“小孩子的身上有他們父母的影子,這絕不單純是基因。”這句話給我們的啟示是:家長特別是父母對小學生的影響多于老師,那么我們學生的家長也就應該注意培育、培養孩子,明白只有家校聯動,才能讓學生快樂、健康地成長。
如在教學《走,我們去植樹》這一課時,因為課堂教學的時空是有限的,于是我在班級微信群里告訴我班的所有家長,讓他們利用周末的時間陪孩子去種樹,讓孩子充分體驗種樹的快樂,培養并提升孩子的環保意識。星期一上課的時候,我利用了一整節課的時間讓學生進行自由討論,說一說在周六和周日做了什么、學到了什么,有什么感想。結果,有的學生說:我們全家一共栽了5棵樹,我想我們應該每個星期去給它澆水、除草,讓它快樂地成長,讓它變為參天大樹。有些學生說:每一棵樹都是一個生命,我們應該保護它……由此可見,學生在家長特別是父母的陪同下,在家長潛移默化的感召下提高了對課文的認識。
另外,學生的識字、課內外閱讀以及他們的個人素養都離不開家庭、學校的緊密配合。當然,我們在具體的語文教學活動中,也不能無節制或者刻意甚至盲目地灌輸,學校與家庭、教師與家長都應該給學生制造寬松的、和諧的語文學習范圍,多加引導和啟發,決不能“蠻力”去逼迫學生。
二、有效組織和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思想品質
從語文課堂延伸到學生的社會生活是語文教學活動的一大創新,也是提升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有效策略之一。新課程改革和新課標在談及語文學科改革時特別提出:在平時教學中,一定要結合語文教學的實際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接觸社會、參與社會活動的機會,以行為育人、以實物育人。所以,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應緊密圍繞相關的教學內容,有效組織學生開展一定量的社會實踐活動,引導他們認識社會、關注社會、關心社會、躬行社會。
如教學《愛之鏈》這篇課文時,我沒有將過多的時間和精力用在認字和學生讀課文上,而在課前與學校溝通、協商,帶著學生走出教室,走向社會。于是,我和學校的安全員一起帶著學生到鎮里的養老院幫助老人們打掃室內外的衛生,學生非常開心。我們師生來到鎮敬老院,這里條件非常優越,為老人服務的設施齊全,內外部的環境十分好。在活動即將開始時,我和安全員老師一起跟學生再次強調要求學生:一是注意自己和老人的安全,二是認真細致地尋找“愛的鏈子”。學生分散活動,他們飛快地跑到一些老人的身旁,有的拿掃帚,有的拿面盆去端水,有的拿拖把……忙得開開心心。時間飛快地過去了,即將離開時,我問學生:“同學們,通過這次活動,你們找到‘愛的鏈子’了嗎?”此刻,和我們道別的院長、老人們說:“同學們就是啊,尊重老人、樂于助人就是愛之鏈的一環……”通過本次的實踐活動,讓學生理解并感悟到了做人之本和與人為善的深刻道理。
社會是一個龐大的且內容豐富的課堂,與其滔滔不絕地說教,不如轉變教學方式,讓學生自己去親力親為,逐步體會、感悟。我們的語文教學活動不僅是讓學生認字讀書,還要切實培養他們的社會實踐能力。這就是說,我們的語文教學活動應是開放化、廣泛化、社會化的。
三、與時俱進,借鑒網絡,海量寫作
把語文教學的內容延伸到現今的網絡中與新課改提出的要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是一種高度默契配合的舉措。小學語文教學應創造性地與互聯網開展對接,實現課本固定知識與外界的交流、溝通。我們可以有計劃、有目的地通過網絡把學生與更大范圍的同齡人進行橫向聯系與比較,比如通過各種相關的競賽和學生交流會等活動,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熱情,如組織學生參加網絡作文比賽等。事實上,也正如俞敏洪老師所講的,如今社會,沒有網絡的學習是盲目的,只能是井底之蛙,坐井觀天。
小學語文素養的內涵是非常豐富的,它的外延很廣。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曾經講過:語文教學目標,在于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他們將來適應生活和社會的能力,學會為人處世、待人接物,學會自力更生。語文教學活動看似簡單,其實是任重而道遠的。作為一線語文教師,我們應以語文課堂教學為圓心,無限拓展語文教學的外延,努力把語文教學變得生活化、現代化,使學生健康快樂地獲得發展。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