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和“言”的關系是文言文教學永恒的命題,解“言”不可離開“文”的環境,學“文”反過來又促進“言”的理解。言是前提,文為目的,言文并舉,相得益彰。我相信把“文”和“言”有機融合在一起,文言文才能綻放它的魅力,而我們的文言文教學才會有一個質的飛躍。
【關鍵詞】文言文;文本教學;前提;目的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言文以簡約的語言承載著傳統文化的精華,是我們民族的精神內涵的源頭活水。學習文言文,既有利于繼承文化遺產,也有助于提高漢語的修養。為此,《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地指出文言文閱讀的評價內容:“重點考查閱讀不太艱深的文言文的能力。還要注重考查學生能否了解文化背景,感受中華文化精神,用歷史的眼光和現代觀念審視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
而當下的文言文課堂教學實踐中,許多老師常常會偏重于“言”的傳授,而對“文”的領悟則簡單帶過。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幾個原因。其一,現在的學生文言文基礎相對較差,為了應對高考,教學的重心自然就落到字詞句上;其二,高考考查方式起到導向作用,就目前高考而言,更多的是考基礎知識;其三,由一線老師長期以來的教學偏見導致的。試想,我們的文言文教學僅停留在解答字詞句和翻譯的層面上,那我們又怎么能高質量地完成語文教學中“教文立人”的根本任務呢?
新課標要求文言文教學既要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又要培養淺易文言文閱讀能力。那如何處理“文”與“言”的關系,也是文言文教學改革亟需解決的一個問題。筆者認為,文言文課堂教學實踐中必須秉持“言是前提,文為目的”的理念,思考如下:
一、以“文”激趣,以“趣”學文
目前的中學語文課本中的文言文難度有所提升,同時高考文言文考查思路也基本延伸到課外,這對文言文教學是一種最直接的沖擊。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常常會有“畏難”情緒,以至于老師的課堂教學常會陷入沉悶的氛圍當中,教學效果就顯得低效了。那我們該如何改變這種教學低效的現象呢?
以“文”激趣,以“趣”學文,這不失為一種好辦法。此處講的“文”指的是廣義上的“文”。學習文言文,知人論世很重要。那我們不妨把知人論世這一環節當成人物傳記來處理。如教學《陳情表》一文,我們可以詳細講授作者的相關情況和時代背景,甚至是相關的文人軼事、相關風俗民情等,只有了解作者的生活經歷和當時的處境,才能真正感受作者的偉岸的人格,才能理解作者的復雜的思想感情,才能真正掌握文本的精髓,進而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學生對文言文知識的學習、積累以及創新能力的培養,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熱情。磨刀不誤砍柴工,“趣”來了,“文”就能觸類旁通了,“教”是為了“不教”。
二、以“言”通義,以“義”曉文
文言文的“言”固然不可忽視,它是我們洞察古人的心靈與思想的橋梁。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語言文化的發展,文言文的語法、詞匯、句式、語言等方面與現代漢語相差甚遠,且文言文已基本失去交流的意義,失去它的實用功能,給當代人的“陌生感”更強,所以對文言文的“言”的掌握就愈發變得艱難了。
高考考綱要求我們在文言文課堂教學實踐中必須非常重視且落實“言”。所以,我們需要不定期地給學生講古文化知識專題,也需要十分細致地給學生講現代漢語與古代漢語的語法異同點,以此幫助學生更深入掌握文言文的基礎知識。因此,在課堂上突破重點字詞就是每個老師的基本任務了。當然,有些課文教材上的注解固然已經很詳細了,但程度不同的學生,理解力不同,即使是程度很好的學生,教師仍有必要引導學生去關注“言”,并相機進行歸納整理,將新舊知識關聯對比,加強記憶,形成知識體系。
如《陳情表》一文涉及的語言知識有的較為艱深難懂,句式也較為復雜、語法繁多,部分學生不免產生了畏難情緒,學習積極性大打折扣。所以,我們在課堂上就必須花一點時間去落實相關的“言”方面的知識。誠然,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特點,對文與言的要求是不同的,教學側重點也是不一樣的,并不是所有的文言知識都要詳講,因為學生對于課文中的文言詞句并非都不理解,部分字詞也可以參照課文注釋解決。而對《陳情表》這篇課文而言,只有掌握這些“言”,方可更好通曉文章之大義。
三、以“文”固本,返“本”探源
錢夢龍先生曾說:“目前文言文教學最大的弊病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曰:有‘言’而無‘文’。”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詞句的任意堆砌。若脫離了“文”的環境來解決“言”的問題,那是舍本求末。離開“言”,“文”無從附麗。但離開“文”,“言”必成一堆瓦礫。文言文終歸還是一篇文章,我們應當把它當作一篇文章來讀,而不是把它當成實詞、虛詞和句式的組合來讀。
目前的高考文言文考查的素材基本上取材于課外,考生要取得優異的成績,不僅依靠文言知識的積累,更要能夠憑著對文意的理解對素未謀面的“言”做出準確的推斷。所以,“言”永遠都不是閱讀文言文最關鍵的,我們在文言文課堂教學實踐中必須要培養學生依據“文”的環境去理解“言”的能力,讓每個句子所提供的信息關聯起來,進入讀者的思維軌道,從而能夠用已知推導出未知。如《陳情表》一文中,作者李密以“孝”為核心,將訴情與陳理交融一體。而面對這樣一篇以情動人、以理服人的千古佳作,就要求我們教學這篇文章時不僅僅立足在“言”的基礎上,更需要以“文”固本,返“本”探源。以“文”來固本,學生必返“本”探源,自覺去學習并積累文言文的“言”。成全了“文”,也必然成全了“言”。
“文”和“言”的關系是文言文教學永恒的命題,解“言”不可離開“文”的環境,學“文”反過來又促進“言”的理解。言是前提,文為目的,言文并舉,相得益彰。我相信把“文”和“言”有機融合在一起,文言文才能綻放它的魅力,而我們的文言文教學才會有一個質的飛躍。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