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閱讀教學要立足于文本,引導學生感悟課文的內涵,欣賞表達形式之美。然而,教師仍不能只用狹隘的目光盯著一篇課文
不放,而要放寬自己的眼界,適時適度地進行合理的拓展,以豐富學生的知識積累,給語文教學增添生趣與活力。
【關鍵詞】閱讀教學;拓展;情感;關聯性閱讀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偉大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早就作出了“教材只是個例子”的著名論斷,此言告訴我們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心里不能只裝著一本教科書,而要將目光放遠,將視野放寬,由課文這個“例子”輻射出去,涉獵更多的與課文密切相關的知識,進而實現“由此及彼”的質性超越,為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插上騰飛的翅膀。
一、鼓勵學生自主搜集信息,實現知識積累上的超越
閱讀教學要立足于文本,引導學生感悟課文的內涵,欣賞表達形式之美;然而,教師仍不能只用狹隘的目光盯著一篇課文不放,而要放寬自己的眼界,鼓勵學生自主搜集信息,課堂上適時適度地進行拓展,以豐富學生的知識積累,給語文教學增添生趣與活力。
比如老舍的《草原》,語言優美流暢、情景交融,展現了撥人心弦、感人心扉的一幕幕場景,表現了“景美情美”這一主題。學習此文除了引導學生欣賞語言文字,展開想象,進入美的情境,感悟兄弟民族之間的深情厚誼,給予學生情感熏陶,達成語文學科人文性目標之外,還可以進行適度的拓展,讓學生了解一些地理、歷史之類的知識。像“我國的草原在哪里?”“我國有哪些著名的草原?” “課文第2自然段中出現的‘旗’是什么意思?”……這些地理知識對農村孩子來說是相當陌生的。當然,還可以把“你讀過哪些發生在草原上的歷史故事”這一問題拋給學生,讓他們去自主搜集、閱讀、整理、交流、分享。筆者在教學此文時就將這一任務布置給了學生,通過課堂上交流反饋,筆者發現好多學生搜集到了《蘇武牧羊》《草原英雄小姐妹》及成吉思汗統一蒙古的故事等。這說明學生是具備一定的搜集與處理信息能力的,而這正是課程標準所強調的一個要求。
二、拓展語文學習的內容,實現情感世界上的超越
閱讀教學不僅僅是學習生字、理解詞語,也不只是概括段意、梳理思路和歸納中心。這些任務的完成,只是針對語文學科的“工具性”這一特點而言的。“人文性”的特點要求我們在閱讀課堂上,要憑借一篇篇文質兼美的課文對學生進行情感的熏陶,使之心靈得到共鳴,情緒受到感染,思想受到啟迪,進而產生一種崇真、向善、求美的積極向上的心理。為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的時候,有必要進行學習內容的拓展,以實現情感世界的超越。
比如講讀完《草原》第1自然段,借助文字欣賞了美麗草原風光之后,筆者問學生想到哪個詩句,好多學生異口同聲背起了北朝民歌《敕勒歌》——學生若不是有課前的知識積累,怎么會一下子聯想到這優美的詩句呢?在語文實踐課上,筆者還通過多媒體帶領學生欣賞了關于草原的歌曲,如《草原之夜》《冬日的草原》《草原我的情人》等。同時,還利用音樂課請老師教學生學唱《美麗的草原我的家》《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等歌曲。當然,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還要求學生在家里利用網絡瀏覽、欣賞草原的圖片。通過這些方式,可以激發學生對美麗草原的無限向往及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再如學習《第一次抱母親》,學生感受了母愛的偉大,領悟到了故事中兒子的孝順。學生聯想到自己的一些經歷,就會在內心產生共鳴。那么,在學習完課文之后,筆者則要求學生回家,給自己的媽媽梳一次頭或洗一次腳,讓學生經歷一次情感上的實實在在的付出,并在日記中將所做所說所想寫下來,跟同學分享。這是將“讀”與“做”、“讀”與“寫”有機地結合起來,體現了語文學習的立體性。同時,筆者還在班里開展了主題為“歌頌母愛”的詩朗誦活動。學生動情地朗讀著《游子吟》《母親的愛》《到母親那里去》等詩歌,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事實證明,圍繞教材內容經常性地開展相關的綜合性學習活動,可以增進學生對語文學科的情感,陶冶情操,啟迪心靈,達成人文性方面的教學目標。
三、開展關聯性的課外閱讀,實現閱讀視野上的超越
課外閱讀尤為重要,課程標準針對課外閱讀不僅在數量上提出了要求,而且還列出了一些必讀書目。現行部編教材也體現了對課外閱讀的高度重視。時下有人指出“得閱讀者得語文,得語文者得高考”,此言強調了閱讀的重要性。因此,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千萬不可輕視閱讀,不能“一心一意只教圣賢書”,而要樹立“大語文”教學觀,大力開展關聯性的課外閱讀,由一篇走向多篇,由一篇走向一本,進而實現閱讀視野上的超越。
筆者所說的“關聯性的課外閱讀”中的“關聯”,是指與課文內容、與作者、與文本體裁等相關聯。這一思想在蘇教版不同年級的教材中都得到了體現。比如在五年級學習《林沖棒打洪教頭》后,在本單元練習中設置了“水滸故事擂臺賽”這一口語交際活動。其導向是很鮮明的,就是要求學生課外閱讀《水滸傳》中的故事,熟悉故事情節,然后實現由“讀”到“說”的提升,培養口語表達能力。再如六年級上冊教材中安排了楊紅櫻寫的《一本男孩子必讀的書》這篇課文,在學習此文后,緊接著“練習3”中安排了“我讀書,我快樂”這一板塊,內容是要求學生閱讀《魯濱孫漂流記》,體會他為生存而奮斗的滋味——這是與課文內容相關聯的課外閱讀;而筆者同時還要求學生閱讀楊紅櫻寫的各種校園小說,如《男生日記》《女生日記》及《淘氣包馬小跳》系列的叢書——這是跟作者相關聯的課外閱讀。在閱讀了這些書籍之后,筆者則適時舉辦讀書知識競賽或班級讀書會,圍繞書籍內容暢談讀書體會;還可將學生所撰寫的讀書筆記展示出來供大家欣賞,以實現思想上的溝通與碰撞。
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是一個“量變引起質變”的過程。水滴石穿,繩鋸木斷,有了“量”的積累,才會有“質”的提升。為此,教師要樹立“大語文”教學觀,在立足課本、教好課文的基礎上,科學合理地拓展學習空間,讓語文學習變得多姿多彩、有滋有味。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