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本劇,是學生將課堂課本上所學知識,具體運用到實踐中,是能力的轉化延伸。課文及德美育結合在類似舞臺藝術的學生表演中,既能激起學生學習語文濃厚的興趣,又可讓學生從中汲取多元的營養,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提升各自的審美能力。
【關鍵詞】課本劇;小組合作;實踐;課堂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語文課堂教學一向不能擺脫傳統“一筆、一嘴、一書”死板生硬的模式,較少能通過直觀形象再現課文的場景和意蘊,學生無法感受和體驗課文所要表達的情感和藝術魅力,甚至很多老師覺得讓學生在課堂上表演,純粹是浪費時間。要知道由學生自己編自己演的課本劇,在“編”時其實就是對課文的再領悟,而“演”則較好地再現了課文形象,是形象化教育于語文教學中發揮作用的具體體現,具有比較強烈的感染力,能引發情感共鳴,產生強烈的情緒共鳴。一句話,它把課文及德、美育結合在類似舞臺藝術的學生表演中,這樣的形式既能激起學生學習語文濃厚的興趣,又可讓學生從中汲取多元的營養,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提升各自的審美能力。
比方在《公儀休拒禮》這篇課文教學中,因為這篇課文是個獨幕劇,講的是兩千多年前魯國宰相公儀休拒收某大夫讓管家送來的鯉魚的故事。在教學時我通過教學最后10分鐘,布置了特殊的課堂作業——學生分小組即興表演劇本來體會、學習公儀休清正廉潔的品格。
為了使每個小組都能成功完成任務,我是這樣操作的:課前,我分小組讓學生去查找了大量有關公儀休的資料,去了解其生活時期人們穿著的特點,去思索自己家中能用作道具的物件,并把它們帶來,當然鼓勵他們動手自己做道具。
而在課堂教學時,我格外注重指導學生去關注每個人物說話的語氣,想象他們的形態,說話的語調,揣摩人物的內心。課上分析理解公儀休、學生子明和送禮的管家這三個不同的人物特點。在表演前,我讓學生分小組討論人物特點,為表演做準備。討論中又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語言、神態、動作讓學生進行感悟。在理解子明這個人物時抓住“不解”和“恍然大悟”,讓學生說出人物特點。在體會管家時,引導抓住他的語言“真是太辛苦了!”以及此時的表情“滿臉堆笑”,讓學生體會到這位管家阿諛奉承、溜須拍馬的嘴臉。有了此理解,讓學生去學這位管家自然就像了,課文讀得自然真了。把握公儀休這個人物時,我問學生知道他為什么拒絕接受自己愛吃的鯉魚,并點撥學生抓住課本中出現的一些關聯詞“因為……所以……”“如果……就……”等來理解。此時的公儀休做了兩種設想:第一,接受了別人送的魚,按照別人的要求去辦事,結果一定會違反國家的法紀法規;第二,因為接受別人的賄賂,犯法成罪人,結果連自己花錢買魚的機會也沒有了,結論是絕不能收別人送的魚。在文中,此處運用的是反問的修辭手法,是為增強語氣,這樣在讀這段話時,更能體會公儀休眼界的高遠和他清廉、潔身自好的高尚品質。
通過反復誦讀體會,讓學生真正理解了課文,把握了公儀休的個性特征,在把握人物語言、動作和心理后,表演的契機成熟了,我便讓學生按照學文前分好的小組進行小組排練。學生磨刀霍霍,躍躍欲試,熱情完全被點燃了,教室里炸開了鍋。有的立刻想到了服裝、道具的問題,有的立刻即興設想臺詞,更有的已經迫不及待地在表演,整個教室群情沸騰,成了表演的海洋。
表演正式開始前,第一小組表演,公儀休一上臺,大家的目光立馬被吸引了,他用的居然是小蛋糕盒糊上深色的卡紙來當帽子,還把自己爸爸的睡衣拿來充當公儀休的袍子,創意十足,讓大家一見,紛紛點贊。而后面的小組也不甘示弱,精彩紛呈。特別有一個小組,演送禮“管家”的某同學,手里拎的是用紙做的“紅鯉魚”,一臉諂諛地笑著走近公儀休,湊到面前,又是作揖又是鞠躬,活脫脫表現了一個世故圓滑、八面玲瓏的“管家”,他還在臉上貼了大家在電視里經常見到的古代媒婆臉上常有標志——“黑痣”, 這“大招”立即讓教室里爆發出喝彩聲和哄笑聲……
短短的半節課,笑聲不斷,因為是分小組來表演,而每組分別有自己的過人之處,有的勝在精心制作的道具上,有的勝在創作的語言比較生動,表演時表情豐富、動作夸張……關鍵是每個小組全員參與,讓集體之花盛開,最后,我根據每個小組表演的特點,頒給了他們不同的獎項,如“道具創意獎”“最佳表演獎”“最佳搭檔獎”“最佳創意獎”等。課上學生是興奮的愉快的,而我也收獲了滿滿的驚喜。因為學生能機智巧妙地把握學習的動態過程,讓自己和其他同學成為表演的合作者,成為學習伙伴,他們之間默契的合作,既讓課堂增添了趣味性,使教學彌漫著兒童的情趣,同時,學生人人參與趣味十足的小組劇本表演活動,對課文人物的言語、內心活動進行推敲、內化、重構,而后再以外在形式表現出來,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自然就在這言語實踐中悄無聲息地得到了升華。這種沒有硬生生塞給學生知識技能的模式,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主動體會,使課文的語言智慧主動轉化成學生自己能擁有并支配的語言,是知識與能力的有效轉化。劇本蘊含的語文知識有效地轉化為學生聽說讀演的語文能力,這就是每個學生在課本劇這種實踐活動中的增長點。
(編輯: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