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隨高中教學理論的日益發展,高中生在教學課堂上的主體地位重要性愈加受到人們的關注。本文基于語文新課標提倡的“學案導學”教學模式基本理念,結合平時的教學經驗以及具體的教學案例,闡述了情境導學模式、訓練遷移模式以及指導學法模式,為高中語文“學案導學”的教學模式提供教學思路上的借鑒。
【關鍵詞】高中語文;學案導學;教學模式;實踐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在高中語文的教學過程中,“學案導學”的教學模式成為備受教師青睞的選項。許多教師按照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嘗試應用各種“學案導學”的形式進行教學,語文教學質量的提升見效明顯,優化了學生的語文學習效果。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不但獲得了語文知識能力的訓練,也提高了綜合文化素質。然而在現實操作當中,“學案導學”的教學模式仍然顯露出較多的問題。所以有必要深入探討高中語文“學案導學”的模式,為其探尋恰當的實踐路徑。
一、高中語文“學案導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高中語文不但要求學生掌握和運用基本的語言文字及寫作技巧,更需要學生產生豐富的想象與情感體驗。然而在“學案導學”的教學模式中,學生更加關注“學案”所規定的學習活動與任務完成情況,較少悉心體驗課文中包含的情感。比如在學習《再別康橋》一節課中,學生根據“學案”完成探究式學習,并全面理解這首詩,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徐志摩的語言運用技巧與寫作特點。但這些并非只是這首詩歌要求學生學習的全部內容,它承載和蘊含著詩人對母校的懷念,又顯露出詩人當時的心情。學生只憑借“學案”來學習本詩,摒棄了真實的情感體驗,無法真正符合本節課的教學初衷與宗旨。而被忽視的正是語文學科獨特的文化本質,因而在同類型的文章教學中,學案也掩蓋了語文的學科性質。
二、高中語文“學案導學”模式的實踐教學應用探究
(一)情境與學案高度融合
“學案導學”教學模式以學案為主要載體,然而這種從教材的理論知識過渡為學案知識的教學模式,極易造成學生喪失語文學習的興趣。所以,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以及實物工具等,幫助學生深刻理解課本文章的內容。例如在講授戴望舒的《雨巷》一文時,詞語“丁香”所蘊含的意象形象、生動且豐富,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丁香花的圖片,展現丁香盛開時的美景,使學生形象地體會到丁香綻放的魅力。然后教師再讓學生思考古詩詞中帶有丁香意象的詩句,并分析在詩詞中“丁香”意象的內涵。例如李商隱的詩歌《代贈》:“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另外有南唐李璟的《浣溪沙》:“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在這些詩句中,“丁香”均與愁怨結合起來,學生也就容易理解為何戴望舒會選擇“丁香”作為意象詞。教師在學案中就可設置這種問題,當作學生課前預習練習的題目來訓練。如“作者為何選擇用‘丁香’意象來進行描述”等,將情境導學與學案導學密切融合,共同作用于語文課堂教學的完善。
(二)指導學法導學途徑
指導學法導學模式能夠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語文學習方法,并為發掘學生的語文學習潛能提供條件。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并調動起學生的豐富想象力和創造性思維。由此可分別探究出自主與探究學習兩種途徑。通過自主學習途徑,教師可以利用學生好奇與好勝的心理特點,提高其在自主學習中的語文學習效率。比如在講解完《蘇武傳》的課文后,可以設計供學生自主思考的問題:蘇武牧羊19年,歸國后卻獲得極少的賞賜,而李凌也僅是在漢武帝誤殺其親人的萬般無奈情形下被迫投降。如果當時你也是被匈奴俘虜的一員漢臣,親人被間接害死,你會選擇投降匈奴嗎?學生在激烈的討論中擺正了人生價值觀。此外借助探究學習的渠道,教師對學生暫時難以解決的問題不要急于點破,而是應引導學生積極探究,培養其勇于質疑的能力。可以將全體學生分為幾個小組,令學生在組內進行自由辯論與質疑,并及時解答小組成員所反映的問題,之后再進行小組間的相互質疑和探究解答,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及質疑能力。
(三)訓練遷移導學渠道
此種導學模式應從文本角度出發,充分發掘語文課本中能夠有助于訓練的契合點,通過教師有針對性地加以引導,聯合外界教學環境,使學生在內化與積累的基礎上加強外化與遷移方面的訓練,提升其語文的綜合素養。借助遷移導學渠道的訓練,能夠幫助學生加強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鍛煉其抽象概括的語文技能。“學案”具有積極的作用和意義,可以使傳統學習意義上的低效預習轉變為高質量的理性自主學習。其最主要的應用價值在于能夠提高語文教育的質量,良好的學案編制可以使學生獲得有利的導學目標。在課堂展示的環節中,教師應該將舞臺完全遞交給學生,并且為學生呈現出完善的學習情境,使學生可以在此充分展示自我。在此種課堂模式的背景下,教師不再只是關注原先的個體,而變為注意學習小組。而在學案的帶領下,學生將語文課堂變為探究性的場所,搭建起自我展示的舞臺,過渡成教師點評的平臺,打破了傳統語文教學課堂寡然無味的學習環境,成為具有融洽學習氛圍的語文樂園。
三、結語
“學案導學”的語文教學模式以學案為主導,教師在語文課堂中屬于引導者的角色,學生在課堂里為自主學習的主體,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究式學習,是一種師生交流互動、合作完成的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劉婉嫻.高中語文“學案導學”教學模式實踐研究[D].廣州大學,2013.
[2]張亞男.高中語文“學案導學”教學模式實踐研究[J].才智,2017(22).
[3]梁偉仁.高中語文“學案導學”教學模式實踐研究[J].求知導刊,2015(8).
[4]廖聰文.高中語文“學案導學”教學模式實踐探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6(3).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