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閱讀能力無疑是語文核心素養之一,閱讀中的問題意識以及對問題的探究解疑過程及其思維的培養,非常有助于學生問題求解能力的發展,這既體現了知識時代對人才素質提出的新要求,又是適應知識時代發展的關鍵能力之一。對于初中生而言,在小組合作學習中進行問題的探究或探討,更有助于問題的解決以及問題意識的形成,并在合作學習中逐漸形成文本閱讀的探疑能力,充分激發他們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
【關鍵詞】學生;閱讀能力;小組合作學習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閱讀能力的培養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要使閱讀有收獲,閱讀能力有提高,必然是帶著疑問閱讀,借助問題向文本深處漫溯,進而析疑探疑,直到問題被逐漸解決,享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之趣。研究發現,運用探究、發現和研究型學習的方法——小組合作學習、討論、項目研究、模擬性決策和問題求解學習活動等,有利于發展學習者的高階思維能力。
一、基于小組合作學習的學生探疑能力的培養流程
學生自主閱讀過程中,除了老師設置主問題外,學生也可以在閱讀中提出問題,再次提出問題,體現出學生閱讀的主動性、層進性、發展性。而且對于學生自讀產生的問題,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通過閱讀課文培養獨立地自主探疑精神;如果問題不能解決,教師要指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在討論中解決問題,集思廣益,發揮合作學習的優勢;甚至把問題提出來放在小組間探討,尋求問題的征答,直到問題解決為止。在探疑的過程中必將產生新的問題,教師要和學生一道探究學習,適當點撥誘導,對碎片化的解讀進行總結,把學生分散化的意識朝課程目標或學習目標上引領;在探疑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積累探疑的方法,豐富解疑探疑的情感體驗。只有讓學生不斷生疑并探疑,才能培養學生主動求知的能力。教師應給學生較寬裕的時間讓學生提出自己的疑問,并分析討論。
二、指導學生自主探疑的策略
(一)文本細讀,自問探疑
在細讀文本的過程中,要把以前所學閱讀方法遷移過來進行初步的探疑,邊讀邊思考文章寫了些什么、怎么寫、為什么這樣寫,從文本的思想、內容、寫作技巧、語言等方面形成自己的“閱讀初感”,這些個性化“閱讀初感”就是學生自主探疑的初步成果,也是進一步探究的基礎。
讀《白楊禮贊》這篇散文,筆者引導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思考以下問題:(1)這篇文章寫了些什么?(2)第二段怎么又用繁筆寫黃土高原呢?(3)作者是怎樣描寫白楊樹的?帶著這些問題,學生在閱讀中形成對文本的“閱讀初感”,重要的是形成閱讀中的問題意識,為以后閱讀類似題材的文本學會質疑奠定基礎;基于此,已提出的問題如何解決,我讓學生展開小組合作討論,氣氛很熱烈,有問有答,有爭辯,有補充,有糾正,有點評,有爭議,問題在學生探疑的過程中逐漸明晰,而且有些對問題的看法超出我自己的預料,重要的是學生探疑的過程其實在積累方法、技能、情感,為今后的自主探疑活動做了很好的鋪墊。
(二)問題牽引,漸進探疑
問題是思維的起搏器,一問激起千層浪,學生在探疑過程中培養著重要的思維能力。在逐步熟悉文本的過程中,學生會提出一些疑問,這些問題將帶動他們進一步探究的好奇心和熱情。這時,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引導學生在看似無疑處生疑,發現問題,提出有價值的“主問題”,從而帶動對全文的理解。引導學生對題目生疑,抓住重點句(中心句、總起句、總結句、過渡句)生疑,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讓學生的自主閱讀探疑能力得到鍛煉,自主探究習慣逐漸形成,以問題帶動探究活動縱深推進。
在《白楊禮贊》這篇文章提出上段的三個問題后,在學生細讀文本后,幾個小組主要提出了兩個問題,經整理依次為:(1)白楊樹和農民、哨兵有什么聯系?(2)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真正意圖是什么?這兩個問題有一定的關聯性和層次性,有一定的探疑價值;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不平凡”(共出現四次,三次出現在三個過渡段中),抓住三個重要的過渡句依次討論兩個問題,小組討論有了問題驅動,有了探疑的方法,有了主動探疑的意識和求知的精神,這兩個問題逐一被解決,逐一明確,最重要的這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因而更容易轉化為一種探疑的氛圍和習慣。
(三)明確術語,有的探疑
在文本中探疑,文中難解的句子往往是含義深刻的句子,深入思考這些句子并提出疑問,有利于準確把握作者的意圖;從作者的表達特點上探疑,如遣詞造句、行文結構、表情達意等方面;在這里,我要特別強調學生在進行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要有意培養學生的審題意識,審清問題的范圍,審明問題術語的內涵,審準問題的指向,進行有目的的探疑活動。不要在審題上出現差錯,導致前功盡棄,或誤入歧途。現以蘇州中考語文試題中現代文閱讀中的問題為例,具體如下:
(1)文中說“這始終讓我感到非常疑惑,難道父親的記憶中,于蘇州竟是沒有一點印象了嗎?”請聯系上下文,簡要分析這句話的表達作用。(3分)(2011年《第一次到蘇州》)
(2)文章第三段中的畫線句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表達效果?請簡要賞析。(4分)(2015年《杏蔭井臺》)
例(1)中主要考句子的表達作用,應從結構和內容上答題,學生答題時對術語不明,無的放矢,所以探疑很容易誤入歧途。例 (2)中容易把修辭手法和表現手法混為一談,對“表達效果”不知如何恰當表述。這都是對問題中的術語理解不清,造成了探疑過程遇到障礙。
總之,閱讀能力無疑是語文核心素養之一,閱讀中的問題意識以及對問題的探究解疑過程及其思維的培養,非常有助于學生問題求解能力的發展,這既體現了知識時代對人才素質提出的新要求,又是適應知識時代發展的關鍵能力之一。對于初中生而言,在小組合作學習中進行問題的探究或探討,更有助于問題的解決,以及問題意識的形成,并在合作學習中逐漸形成文本閱讀的探疑能力,充分激發他們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