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合作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法之一,它能夠利用課堂教學中的人際交往互動,形成師師、生生、師生之間的合作互動,使個人的競爭轉化為小組之間的競爭,從而達到因材施教,真正實現教育促進每一個學生發展的目標。本文從教師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缺失的表現談起,提出了要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教師首先要學會合作學習,提高組織合作教學的能力和技巧。
【關鍵詞】語文教學;合作學習;表現;能力和技巧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當我們困惑于小組合作學習如火如荼而結果往往收效不大時,我們不禁要問:小組合作學習難道就是教師提一個問題大家討論討論,“你說,他說,大家說;你好,他好,大家好”那么簡單嗎?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真的可以很輕松嗎?反思教師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的缺失,主要表現為:
1.不清楚自己的角色定位。教師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的角色,應該是學習目標的制定者、程序的設計者、情境的創設者、討論的參與者、協調者、鼓勵者和評價者。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的角色與以往在課堂上扮演的角色是不一樣的,因此,合作學習能否取得成功,關鍵是教師能否正確認識自己的角色,能否給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角色正確定位,只有這樣才能發揮教師的作用,才能更有效地促進合作學習的推進和展開。
2.缺乏合作教學的能力與技巧。很多教師本身也是在比較缺乏合作的傳統教育體制下成長起來的,因此不少教師自己對合作學習的內涵理解不深不透,組織合作教學的能力和技巧貧乏,無法依據學生的特點和學習內容的性質,靈活地組織學生的合作學習活動,也不能為學生的合作提供針對性的指導,實施中只是徒具形式,簡單地要求學生以小組形式進行活動,簡單地把四人小組討論等同于小組合作學習。因此,要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教師首先要學會合作學習,提高組織合作教學的能力和技巧。
那么,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我們教師到底該做些什么呢?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要做的事當然很多,短文很難一一說清,我以為,主要應該做好以下兩方面的工作:
1.精心設計,優化合作的土壤。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合作。可見師生之間需要對話,需要合作,而且是心與心的呼喚、神與神的交融、情與情的相牽、思維與思維的碰撞,合作尤為重要。然而由于學生的年齡層次、生活經歷、認知水平等受到一定限制,進行小組合作學生難免有困惑,必須得到教師的精心組織與指導。課前,教師要精心設計好合作學習的內容與途徑。為此,教師自身的探究、自我的思索顯得尤為重 要。教師首先要走進教材,探究文本,具備獨立處理教材的能力。在熟讀、鉆研教材的基礎上,把握教材的要點,而且要有自己獨到的體驗和發現。在此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實際來確定課堂上合作學習的目標、重點和難點,否則到了課堂上或是成了“傳聲筒”,或是遠離文本,海闊天空,隨意發揮,或是放任自流,你好我好大家好,看上去很前衛很民主,其實是誤人子弟。其次教師要對文本語言進行品味探究,捕捉其文字背后隱含的信息。教材的選文都是些美文時文,文化底蘊深厚,如魯迅《社戲》中月夜行舟的美景,通過視覺、聽覺、嗅覺、觸角等使人和自然和諧交融,達到物我皆忘的境界。教師自己如果沒有獨到的體驗,任由學生小組討論,其結果必然是導彈部隊——空對空,學生的語文素養又怎么能提高呢?再次教師還應對合作學習的“序”做合理安排。不少教師只重形式,而合作學習的內容,有的過于膚淺,有的過于調侃,有的滿頭霧水摸不著邊際,有的顛三倒四翻來覆去……由于沒有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教材特點安排合作學習的“序”,導致課堂雜亂無章,學生的思維不能充分展開,教師主導作用得不到有效發揮。
有位教師在教學《背影》時是這樣排序的: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因其成功地描述了“父愛”這一主題而被人們廣為傳誦。讀完這篇散文之后,你覺得作者是通過選取什么角度來表達“父愛”這一主題的?本文的題目是“背影”,文中一共幾次寫到“背影”?這四次對背影的描寫哪一次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在同學充分朗讀的基礎下共同品味父親的背影,體會在字里行間所滲透出來的濃濃的父子親情,使學生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感激的淚水,教師有序的引領,為合作成功創造了條件。
2.悉心呵護,提升合作的技能。合作學習有了生存的土壤,更需要充足的營養,悉心呵護,才能逐漸長成枝繁葉茂的大樹。作為教師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技能,合作學習才能得以有效實施。合作首先要有一定的基礎,教師首先要創造一個合作的基礎,小組的建立不可草率,組成的原則是讓愿意合作的人在一起合作,這就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學業水平、能力傾向、個性特征、性別乃至家庭背景,組成組內互補、組間相同的小組。其次要千方百計營造合作學習的氛圍,在一個寬松和諧愉悅的氛圍中,引導他們自己往前走。再次課堂上教師要為合作學習提供足夠的舞臺,給學生一點時間,讓他自己去安排;給學生一些問題,讓他自己去探討。這里的“時間”不僅指課堂上小組合作探討的過程,還可以包括課外搜集、整理資料等方面的工作,“問題”不僅指教師設計的與文本對話時交給學生的思考題,還包括學習者在合作過程中發現和解決的問題。有一位教師教學《海燕》歸納總結課文后,讓學生拿起筆來畫海燕在暴風雨來臨時與之搏斗的畫面。學生畫了約十分鐘,教師叫大家展示,結果有的面對一張白紙束手無策,有的支支吾吾,亂涂鴉一陣。只有美術課代表在黑板上畫了一只海燕飛翔于海面。教者試圖利用這個時間和問題找到課文和藝術的最佳契合點,加強學科間的“整合滲透”,拓展學生的視野。而從實際效果來看,師生在課堂上時間和問題權利的分享,實際上已經迷失了語文自身,語言文字沒有得到品味,繪畫藝術根本沒有發揮任何作用,不過是老師玩的噱頭而已。
當然讓真正的合作學習走進新課堂,教師所做的努力還遠不止這些,比如如何給學生小組學習做出恰當的評價,如何充分關注學生合作學習的態度、過程、方法以及相互合作的行為等。新課程呼喚新課程,只要我們以扎實的工作態度和持之以恒的精神,突破跟風趕時髦的樊籬,就一定能開辟出真正充滿生機活力的小組合作學習的新課堂!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