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教育工作者充分肯定了趣味閱讀教學對語文學習效果的重要作用。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創設生動有趣的課堂,來激發和強化學生的學習興趣。本文以于永正趣味閱讀教學為研究對象,分別從于永正的課堂導入、提問藝術、趣味板畫、幽默的教學語言四方面闡述了于永正如何將趣味教學方法應用于閱讀教學中,以期對優化當今小學語文趣味閱讀教學提供有效借鑒。
【關鍵詞】于永正;趣味;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趣味教學依據兒童的認知發展規律和心理發展特點,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目的,采用一些富有樂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使本來機械、枯燥、重復的學習變得有趣味。語文新課改特別強調學生的自主閱讀、閱讀情感及閱讀興趣、閱讀習慣的培養,還強調學生閱讀時要有探索和創新精神。于永正摒棄小學語文閱讀傳統教學模式,將趣味閱讀教學應用到小學語文課堂。
一、樸實靈動的導課方式
意大利的蒙臺梭利主張“教師的作用在于引導兒童的心理活動和他的身體發展”。語文課堂導入也應該遵循這個原理,要盡力引導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在閱讀教學中,于永正十分注重導入環節,每次都會精心設計。他有時三言兩語,點明課題;有時進行簡短的口語交際練習;有時充分運用感官刺激激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
于老師善于用樸實的語言與學生溝通交流,用平易近人的態度走近學生。于老師執教《梅蘭芳學藝》,上課一開始就問:“小朋友認識我嗎?”“你怎么認識我的呢?你在哪里見過我?”于老師教學《一株紫丁香》,導課時,于老師詢問學生:“怎么稱呼我?”夸贊學生:“真有禮貌,還向老師問好?!焙唵蔚膸拙渥晕医榻B的話語,一下子讓學生對老師產生好感,學生會覺得這個老師真有意思,這樣的開場一下子引起學生的關注。
于老師教學《楊氏之子》,在導入時讓學生觀察他的面部表情,于老師分別做出高興和緊張的神情,學生很積極地觀察于老師的面部表情,課堂氛圍一下子活躍起來。這是一篇文言文,語言較為晦澀難懂,往往難以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于老師一上課便緊緊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這樣的導入不僅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還為后來教授表情朗讀埋下伏筆。
二、巧妙生動的提問藝術
在閱讀教學中于永正十分重視通過提問與學生交流心得體會,促進學生思考、理解,使其在思考探究中探秘發現,體驗學有所獲的滿足與樂趣,在回答中鍛煉口頭表達的能力。
教師若想在課堂上通過提問促進學生思考,首先需要明確在哪里設置問題,設置怎樣的問題。教學中,于永正注重培養學生邊讀邊思考的良好習慣,因而,為使每個問題的提出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他往往從學生的學習需要出發,根據具體的課文,恰當選擇設問點,精心提煉問題內容。
(一)提問循序漸進
于永正善于運用提問技巧,所提問題具有引導性,一環扣一環,逐漸提高問題高度。例如于老師教學《狐假虎威》時,是這樣提問的:
生(讀):“在茂密的森林里,有一只老虎正在尋找食物,一只狐貍從老虎的身邊竄過,老虎撲過去,把它逮住了。”
師:“竄”是什么意思?可以換個詞語嗎?
師:為什么不用“跑”呢?我們請教一下“字典先生”,看看“跑”和“竄”到底有什么不一樣。
生:逃跑、亂跑。
師:那么在這里是“亂跑”還是“逃跑”呢?
生:是“逃跑”。
師:理解了。老虎來了,狐貍緊張不緊張?
生:緊張!
師:大家再讀一讀,看誰能讓大家感到緊張。
于老師抓住描寫狐貍動作的詞語“竄”,引導學生精讀課文時著重理解感悟,這個詞語對學生理解、感受寓言中狐貍的形象和成語的寓意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首先,于老師通過提問,讓學生產生疑問,為什么不用“跑”,學生通過查字典,自覺了解“跑”與“竄”字義上的差異。接著,于老師更進一步,提出關于寓言故事中狐貍心理特征的問題,通過提問引導學生思考詞義背后所蘊藏的感情色彩,從而使學生真正讀懂課文、讀出樂趣。
(二)巧妙設疑
教師如果想要在課堂上通過提問促進學生思考,引導其理解課文內容,首先需要明確“在何處設置問題”“設置怎樣的問題”。于永正從學生學習需要出發,深入文本,恰當選擇設問點,精心提煉提問。例如于老師教學《驚弓之鳥》,提問“驚弓之鳥”是什么意思,學生通過默讀課文,聯系上下文找出“驚弓之鳥”就是害怕弓弦響的鳥,“驚”就是害怕的意思。與此同時,于老師拋出課文中的另一個“驚”,順勢要求學生思考字義在不同詞語中的不同含義。這不經意的一問,引起了學生強烈的探索興趣,學生更加仔細地研讀課文,不光從詞義上理解兩個“驚”,更能通過標點理解人物吃驚的心理活動。于老師的提問增加了學生學習的熱情,而且也為學生學習課文指明了方向。
三、趣味板畫
“以情育人,理在其中。少些理性,多些情趣”。于老師在長期語文教學實踐中,形成了“重情趣”的教學特色。板畫具有活潑生動、形象直觀的特點。小學兒童還不能擁有很高的思維能力,抽象思維能力是比較差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直觀性原則。于老師將板畫運用于教學中,讓語文閱讀教學變得直觀形象,富有趣味,成為語文閱讀教學的亮點。
語文教材中包含一些比較抽象、難以理解的內容,因此于老師就會借助板畫。遇到學生心中明白,但口頭表述存在障礙的問題時,于老師就要求學生自己作畫,幫助理解。例如于老師教學《夕陽真美》,文中“連綿起伏”一詞,學生知曉詞的大意,但不能用準確的語言表達,于老師將“連綿起伏”四個字寫在黑板上,請學生到黑板上畫。學生畫出連綿起伏的山,于老師相機口頭敘述。學生自己動手畫出連綿的山峰,再看圖聽老師講解詞義。學生參與度高,參與的積極性高,他們對“連綿起伏”的認識是形象、立體、有生命力的。
四、風趣幽默的教學語言
幽默的教學語言風趣詼諧,能增添講課的趣味性和生動性,扣住學生的心弦。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應用趣味教學法,不但可以激發學生閱讀興趣,而且可以活躍課堂氣氛,為學生營造良好的閱讀環境。語文趣味教學使語文學習活動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愉快的體驗和享受。于老師是一位深諳兒童幽默的大家。他的課堂氣氛輕松和諧,不時會傳來會心的笑聲,使學生開心學習,在無形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一)利用恰當比喻營造幽默
于老師教授《壁虎》課堂實錄:
(師板畫尾巴)
師:(指著尾巴)它的尾巴細而長,爬行時左右擺動。壁虎是跳迪斯科的大專家?。ㄉΓ┰倏瓷砩系镊[片有什么特點。
于老師將壁虎比喻成跳迪斯科的大專家,學生聽到這一比喻,放聲大笑,笑過之后,壁虎爬行的動作就在學生腦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比起嚴肅呆板的敘述,這種方式簡潔明了,寓教于樂,學生更易接受。
(二)創設幽默情境
在閱讀教學中,于老師善于創設幽默情境,例如以下是于老師執教《給予樹》時的片段:
師:現在于永正閃亮登場。(臺下一片嘩笑)小朋友久等了。(師板書于永正)這是我的名字——小小的于永正,怎么稱呼我呀?
生:于老師。
師:真有禮貌。你們是三年級幾班的?
生:(1)班。
師:都是(1)班的,有沒有混進來的?于老師從老遠的江蘇過來。歡迎我嗎?
生:歡迎。
師:誰說一句歡迎的話,代表大家說一句歡迎我的話?(無人發言)既然歡迎了就說一句歡迎的話,不舉手我就著急了。(稍等片刻后)就一個舉手的,兩個,三個,太少了。如果不歡迎,于老師就要走了,Bye-bye。歡迎不歡迎?歡迎就說一句歡迎的話。(指其中一個舉手的學生)
上課伊始,于老師給學生營造了一種幽默的情境,于老師將自己也設想成學生,用“閃亮登場”“混進來的”“不舉手我就著急了”“Bye-bye”等幽默語言,以小學生的口吻與學生聊天,拉近師生間的距離。通過幽默的話語,鍛煉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學生在上課開始就被幽默可愛的老師吸引了,可想而知在接下來的教學活動中,學生會更加投入。
(三)利用反話制造幽默
有一次,于老師給素未謀面的學生上課前,讓他們談談對自己的看法。有一位學生說:“原來于老師也是戴眼鏡的。”于老師說:“戴眼鏡好,后面的同學看不見——在下面做小動作看不見?!蓖ㄟ^這幽默的話語,于老師提醒學生課堂上要遵守紀律。
于永正趣味閱讀教學激發了學生閱讀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大大活躍了課堂氛圍。于永正重視語文教學的趣味,他指出:“不要以為熱熱鬧鬧才算有趣,戴上頭飾表演表演、做個課件演示稿才算有趣。這樣理解就淺了?!弊寣W生領悟語文的樂趣,關鍵在于讀懂教材,領會課文的妙處,從而獲得豁然開朗、柳暗花明的喜悅之感。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