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語文基礎教育地位越來越明顯,越來越突出。它承擔著傳遞科學知識文化、影響學生思想道德觀的任務,對學生健康人格的發展有重要作用,小學語文教材對兒童學習文化知識、做人道理、與人相處方式及心理成長有著關鍵的作用。在習作教學中教師采用各種方法盡力去指導,學生也試著用各種方式努力去學習,但是收獲不大。本文筆者從模仿教學的角度試圖破解這一難題,期望可以為教學實踐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習作教學;模仿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自新課程教學改革以來,關于小學生語文習作能力的培養也引起了有關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并且意識到了小學語文習作學習的重要性,通過在語文習作練習中模仿教學的有效應用,可以進一步培養小學生對文章習作練習的興趣,愿意在日常教學活動中不斷積累,從而提高小學生的文化底蘊,提高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
一、模仿教學在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的應用意義
每個人在最初寫作的學習階段,都會有不同程度地對他人文章模仿和借鑒階段,這也是小學語文教師要求學生閱讀大量課外讀物的原因。所謂模仿教學,指的就是在小學語文習作學習中,不斷積累一些形容得比較好的句子或詞語表達,在模仿學習時,慢慢地將這些積累下來的詞語和句子組織成自己的文風,為小學生今后的文章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小學生的認知和思維發展水平有限,但模仿學習能力還是很強的,他們愿意去模仿事物,因此在語文習作教學中可使用模仿教學的形式,充分調動小學生模仿的積極性,比如在小學低年級語文習作練習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用幾個簡單的詞組組成一個句子,或是根據例句進行仿句練習,幫助學生完成優秀詞句的積累,進而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文習作習慣,提高小學生的習作練習興趣,而不是讓學生覺得習作練習枯燥而無趣,甚至厭倦習作練習,要通過應用模仿教學的方式,培養小學生的習作興趣愛好,當對日常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時,可以主動通過習作記錄下來,使學生感覺到習作練習是一件有價值的事情。
二、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模仿教學的有效應用
(一)模仿過程要由淺入深
在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關于模仿教學的應用有幾點注意事項需要考慮,首先要求模仿教學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小學生習作能力的培養是一個緩慢的積累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模仿教學的過程要從簡單的詞句模仿開始,從小學生課內外閱讀教材中,選擇一些比較簡單、通俗易懂的句子,讓小學生進行例句模仿,接下來才是段落的模仿,然后是整片文章的寫作,同時在模仿過程中,學生還應該加入一些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單純地對原句子、原文章段落進行模仿修改,要有自己的創新。
(二)鼓勵學生在模仿中注意真情實感的表達
在小學語文習作練習中進行模仿教學時,教師還應該鼓勵學生在模仿練習時要有自己對文章內容的情感表達,習作的模仿練習,并不是單純地進行詞語的替換,還有文章中情感內容及語言表達形式的模仿,例如在模仿朱自清的《匆匆》時,學生可以在描寫“珍惜時間”一類文章中應用到朱自清對時光飛逝的感慨,將時間描繪成指縫中的水,不經意間就流走了,為了讓學生的文章更有內涵,必須要注入自己的情感,可以結合自己的實際生活,談一談對時光流逝的感想。
(三)模仿要會變通
模仿教學還有一點要求就是要學會變通模仿,在小學語文文章習作的模仿練習中,要在模仿的基礎上有變通,有創新,不能完全按照作文參考書上的寫作模式和內容進行模仿,比如在進行“幫助他人”的習作練習時,需要結合生活實際列舉一些例子,不能一味地照搬“扶老人過馬路”或是“到敬老院為老人表演”這些例子,那樣會顯得沒有新意或是給人不真實的感覺。在模仿教學中,要切記對學生進行模板化教育,包括文章的故事情節,故事人物的設計,要盡可能真實一些,不要糾結于華而不實的辭藻堆積,抒情要真實,鼓勵學生多多創新。
小學語文習作練習中的模仿教學,能避免學生的文章寫作落入俗套,在模仿并借鑒他人文章時,要有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多鼓勵學生閱讀一些優秀的課外讀物,小學語文習作練習不要僅局限在課堂書本上,要內化成學生的一種學習習慣,讓學生學會在模仿的同時有所創新。
三、結語
小學生閱讀能力和習作能力培養是小學習作系統建設中非常關鍵的一環,習作能力是小學語文素質的體現,習作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的重要板塊,是對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主要檢查手段,對學生認識水平和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有很大作用。而提高習作能力離不開有效的習作教學,習作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期受到老師和家長的關注,希望本文對模仿教學的闡述可以幫助教師快速掌握新方法,提高習作教學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周磊樂.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模仿教學的應用研究[J].小作家選刊,2017(9).
[2]熊靈芝.模仿教學在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的應用探析[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5(20).
[3]呂俊.模仿教學在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青春歲月,2016(3).
[4]楊美蝦.試論模仿在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的應用[J].教師,2013(33).
(編輯: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