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語文閱讀教學可以幫助學生積累知識、開闊眼界,也能培養學生的審美觀,在閱讀教學中,老師應該讓學生發揮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可以參與到語文閱讀的學習中,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關鍵詞】語文;閱讀教學;詩意空間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語文教學的核心內容。成功的閱讀教學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語感”,快速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而且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想象力和理解能力,因此,閱讀教學作為語文教學的核心內容,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2017年我在“全國閱讀教學課堂觀摩交流會”上,有幸聆聽了江蘇省特級教師黃厚江老師上的一節閱讀示范課《鄉愁》,感觸頗深。
《鄉愁》是臺灣詩人余光中的經典之作,全詩只有四節十六行,作為九年級的一篇誦讀欣賞詩歌,沒有生字詞,學生從字面理解沒有障礙。正因如此,在教學實踐中,往往會被不少教師忽視,認為是細嚼食之無味,棄之又覺得可惜。黃老師卻將淺文深讀,在一曲鄉愁中品味語文滋味,體會人間情感。
一、誦讀是閱讀教學的基礎
黃老師帶領學生將詩歌關鍵詞梳理在黑板上,之后請同學讀詩并爭取過目不忘,此時學生已能做到過目不忘,在此基礎上老師強調2個字音:“后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的“啊”應該 讀“ya”;“母親在那頭”“新娘在那頭”“大陸在那頭”的“那”讀“nei”。這兩個知識點回到了語文之本,將“啊”字的音變規律及書面語與口語的區分講清楚了。黃老師在正音后帶領學生反復誦讀。從古到今很多教育名家特別重視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整體感受文意,蘇東坡說“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朱熹則有“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葉圣陶先生還把有感情地誦讀稱作“美讀”。他說:“美讀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讀時傳達出來。”“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了作者說些什么,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通了,無論興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獲。”學生在反復誦讀中建立了與作者的對話,同時學習了誦讀技巧,培養誦讀能力。
二、發現是閱讀教學的閃光點
世界很大,學會發現才能看見其間的精彩紛呈。本節課在黃老師的引導中學生有多次“發現”:
(1)這首簡單的詩歌有哪些特點和妙處?學生的答案豐富多彩:以時間為序、有空間順序、量詞的使用、抽象的鄉愁具體化、巧用疊詞、情感遞進等等,每一條答案學生都有自己的思考與見解。(2)在學生分析完妙處后教師有感情地讀詩并提出“讀書最重要的是提問”,以此鼓勵學生提問,再次發現問題。學生發問:鄉愁的含義是什么?為什么不叫相思而叫鄉愁?學生的問題將課題推向高潮,引來臺下聽課教師的陣陣掌聲。(3)在分析完鄉愁后,老師給出自己原創的兩段續寫,讓同學評判。第一段:“未來啊,鄉愁是一層薄薄的屏幕,我在這頭女兒在那頭。”黃老師還解釋道:“我女兒出國了,我們通過電腦屏幕聯系對方。”學生遲疑了片刻還是大膽地說“不”,因為感情不符。第二段:“未來啊,鄉愁是一片冥冥的宇宙,我在這個球,你在那個球。”學生聽后立刻說道:“思念對象不明確,不知道哪里才是寄托鄉愁的地方。”發現是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讓思維飛揚、興趣激發,發現也包含著大膽質疑,學生在質疑中學會學習。
三、咀嚼文字讓閱讀教學有深度
黃老師在分析疊詞時與學生探討:“一枚小小的郵票”能不能改成“一枚大大的郵票”?“矮矮的墳墓”能不能改成“高高的墳墓”?“淺淺的海峽”能不能改成“深深的海峽”?黃老師采用了改動替換疊詞的方法讓學生理解疊詞于這首詩的妙處,在比較中,體會從“整體入手”感知詩歌,不必拘泥于一事一物的實與虛。學生在反復比較咀嚼后,還認識到于這一首詩而言,非此類疊詞莫屬,否則難以成為意蘊深遠的詩作。其次添加疊詞“小時候,鄉愁是一枚枚小小的郵票;長大后,鄉愁是一張張窄窄的船票;后來啊,鄉愁是一座座矮矮的墳墓;而現在,鄉愁是一彎彎淺淺的海峽”。大家看,我這次改的是疊詞加疊詞,總該沒人說我改得不好了吧?學生在思維碰撞中體會到《鄉愁》“一枚”“一張”“一方”“一灣”等數量詞的運用,不僅加強了全詩的音韻之美,更表現了詩人的語言功力,使詩歌具有格外的張力。學生通過對語言的咀嚼、品味,自己去感悟揣摩,便有了真實情感的產生。
四、情感是閱讀教學的生命線
這首詩之所以打動了無數人,是因為強烈的情感抒發,而這種思鄉之情對初中學生而言卻相當陌生,黃老師通過“鄉愁是一種思而不得的情感,這首現代詩通過什么表達情感?”一問深入分析情感。黃老師分析道:“意象是寄托情感的物,郵票、船票可以聯系情感,墳墓、海峽則阻斷了情感。詩中最重要的意象是母親,大陸是母親、故鄉是母親、新娘也是母親,這都是養育我們的地方。”學生通過對意象的把握,感悟意境,從而產生了真實的情感。一旦學生的情感和詩歌語言產生了共鳴,詩歌審美活動就會自然而然地在學生內心發生。黃老師在結課時問道:“大陸回歸了,還有愁嗎?”學生各抒己見,老師用一句話做了回答:“惆悵也是一種美麗。”關于鄉愁的萬千滋味還需要學生課下慢慢體會,放進人生活中去體會,也許有一天學生有了真實的離鄉體驗,便會想起曾經一起共讀的《鄉愁》。
這堂課讓我深深感受到閱讀教學的重要性,正如黃老師作報告時講的第一句話:“語文最重要的就是讀書,讀書最重要的就是語文。”黃老師的語文課堂和諧、自然,教學風格厚實、大氣,課堂上的語文活動亦是豐富多彩,誦讀、感知、品味、比較、分析……這些活動相互作用、相互促進,學生就在這種“立體”的語文課堂上獲得了語文能力的提升,其教學效果顯著,深受學生喜愛。
作者簡介:朱雅蓉,女,1984年生,湖南長沙人,中學一級教師,現為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育管理專業研二學生,研究方向為教育管理,教師成長。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