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筆者對江蘇高考閱讀文本的研究分析,應該對這一題型以及相關手法的考查有所闡述和展示,希望對今后的考生有所幫助。
【關鍵詞】小說閱讀;江蘇高考;側面描寫;人物心理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對近四年江蘇高考閱讀題的分析中,筆者通過認真的思考,試圖掌握一些命題的熱點,以及相應的應試策略,2014、2016和2017年都考了小說閱讀,由此可見小說閱讀在江蘇高考中的重要性。2014年的《安娜之死》,是托爾斯泰長篇小說《安娜卡列尼娜》第七部分最后的節選。當年高考小說閱讀題的均分很低,尤其是第13題,第六段中對安娜周圍人的描寫,具有什么特點和作用?均分很低原因何在?經分析,原因有三種:一是考生對這部小說不熟悉,無法從整體上去感知小說的情節,猶如盲人摸象;二是對西方文學中側重心理描寫的文本不熟悉,缺少一定的訓練量;三是對側面描寫這一常見的藝術手法缺少系統性認識,在閱讀中不能把相關知識運用到解題中,在平時的記敘文寫作訓練中,很少把相關知識通過反復實踐來深化認識。
《安娜之死》第六段是這樣的:
幾個年輕人盯住她的臉,怪聲怪氣地又笑又叫,從她旁邊走過。站長走過來,問她乘車不乘車。一個賣汽水的男孩目不轉睛地望著她。“天哪,我這是到哪里去呀?”她想,沿著月臺越走越遠了。她在月臺盡頭停下來。幾個太太和孩子來迎接一個戴眼鏡的紳士,高聲談笑著,在她走過來的時候沉默下來,緊盯著她。她加快腳步,從他們身邊走到月臺邊上。一輛貨車駛近了,月臺震撼起來,她覺得自己好像又坐在火車里了。
筆者為了講清楚這個題目的解法,拿來一個類似的文本進行閱讀分析比較,找出他們的共同點以及規律。下面提供的便是魯迅先生的《狂人日記》的第一部分內容。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我不見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見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發昏;然而需十分小心。
筆者分析這兩篇小說的片斷,我們如何去把握片斷中人物的心理呢?關鍵是要熟悉側面描寫的技法。
《狂人日記》在現代小說史上有著崇高地位,它的出現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但高中學生在理解這篇作品時困難重重,難以把握小說的主旨、人物的內心世界。先簡略介紹一下這篇小說的特點。這是一部展示人物意識過程的小說,并不側重刻畫人物性格的外在體現,如語言、動作、與人物相關的事件等,而是側重寫出人物某種精神意識的傾向。雖然也會出現人物的語言和動作描寫,但最重要的是精神意識的展示。“不然,那趙家的狗,何以看我兩眼呢?”此處,并不側重對趙家狗眼的客觀描述,而是主人公的意識活動。通過寫狗眼來側面表現人物發瘋的心理過程。當代小說家余華曾分析此處的描寫,他認為是非常高妙的。要想表現一個人發瘋,實在難寫,難以有比魯迅先生高明的寫法。由此可見,側面描寫對刻畫人物性格、表現人物心理方面有著巨大的作用。
無獨有偶,托爾斯泰在他的小說《安娜卡列尼娜》中,也多處運用此方法。上文所提供的《安娜之死》是長篇小說的結局部分,也是江蘇高考閱讀題。高考生如果能透過側面描寫,就能準確把握安娜的心理,作者反復寫別人對安娜的關注,如幾個年輕人盯著她的臉,怪聲怪氣笑和叫,寫站長的提問,寫賣汽水的男孩的表情,以及目不轉睛望著她的動作。從側面角度突出了人物敏感而又神經質的心理。托爾斯泰為了強化這一人物的心理,在描寫了幾個人物之后,用一句內心獨白來突出安娜的神情恍惚。緊接著,又對安娜展開側面描寫。如:幾個太太和孩子來迎接一個戴眼鏡的紳士,高聲談笑著,在她走過來的時候沉默下來,緊盯著她。進一步刻畫出人物敏感而又神經質的心理,這幾處描寫與上文展示的《狂人日記》寫瘋子的寫法都屬于側面描寫,在刻畫人物的心理上,是多么細膩而又真實,生動而又高明。縱觀近年的江蘇語文高考閱讀,發現這一寫法在高考題閱讀中,多次考查,學生在備考時,要引起重視。
通過筆者對上面兩個例子的解讀,相信讀者對側面描寫對刻畫人物心理所起的作用,應該有所認識。那么,什么是側面描寫呢?有哪些可以舉一反三的典型例子呢?
下面筆者圍繞這個點進行闡述。
側面描寫就是通過對被描寫對象的周圍效果的渲染來表現被描寫對象的手法。有時恰當地借助一些側面描寫,常常起到正面描寫無法替代的藝術作用。它的分類較多:從描寫的性質上,可分為正襯和反襯;從描寫的對象上,可分為以人襯人,以物襯人,以物襯物;從描寫的角度上,可分為以旁邊寫正面,以對面寫正面,以反面寫正面。比如小說《夜走靈官峽》,通過對成渝的描寫,表現了其父母高尚的精神,就屬于以旁邊寫正面。《口技》一文,寫聽眾的反應;《湖心亭看雪》,寫舟子的喃喃自語,都屬于以旁邊寫正面。上文提到的狂人以及安娜的例子屬于以對面寫正面。在魯迅的另一篇小說《社戲》中,也運用了此技巧,寫我因看戲等得掃興,沒有正面寫我掃興,而是寫舞臺上演員的臉,在我眼中變得模糊。從反面寫正面,此類例子很多。如用愚蠢突出機智,不再贅述。
2016年,江蘇高考卷,選的是沈從文先生的小說《會明》,文章從第六段開始,寫他養母雞孵化小雞的過程,從而表現會明從喂雞的成就中獲得滿足,體現內心的充盈,體驗到幸福感,心靈世界走向豐富。人物的內心世界以及深刻的主題,就是通過作家巧妙的側面描寫烘托出來,明白這一點很重要,有利于這篇高考閱讀題的解答。
2017年,江蘇高考卷,所選的是杜魯門·卡波特的《一個圣誕節的回憶》。其中第15題是:“小狗奎尼在小說中多次出現,簡析其對人物刻畫的映襯作用。”要懂得以物襯人的手法。
通過筆者對江蘇高考閱讀文本的研究分析,應該對這一題型以及相關手法的考查有所闡述和展示,希望對今后的考生有所幫助。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