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素質教育的縱深發(fā)展,我國的小學語文教學越來越注重傳統文化的宣揚和教育,翻看現在的小學語文教材,古詩詞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在其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從文學的角度來說,古詩詞有著自己獨特的價值和意義,凝聚著中國傳統歷史文化的精神。小學的古詩詞學習是基礎性的階段,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推動學生持續(xù)有效地學習古詩詞,從根本提升自我語文素養(yǎng),彰顯我國文化自信。本文立足于傳統文化的角度,從三個方面探討小學語文古詩詞有效教學策略。
【關鍵詞】傳統文化;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guī)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chuàng)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2017年的小學語文新教材更是將傳統文化的瑰寶——古詩詞提升了一個新的高度,并明確指出:整個小學階段,學生需要背誦和掌握200多首古詩詞。其主要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推動學生持續(xù)有效地學習古詩詞,從根本提升自我語文素養(yǎng)、鑒賞能力、整合歷史知識等,彰顯自我文化自信。在此,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歷,粗略談一下傳統文化視角下小學語文古詩詞有效教學的策略。
一、創(chuàng)設情境,吸引學生的古詩詞關注力
古詩詞不同于我們今天的白話文,它展示的語言凝練性較強,往往有著很強的意境性,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對于古詩詞的認知更多的是停留在對它的讀和背,感受不到其韻味的存在,從而覺得古詩詞的學習沒有意思,失去自我對古詩詞學習的動力。鑒于此,筆者在教學中結合古詩詞的具體內容,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促使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產生情感共鳴,從而關注古詩詞,主動探究學習。即:將古詩詞的內容以模擬的形態(tài)具體地展示出來,以形象、情緒、色彩來吸引學生的關注力,誘發(fā)學生在潛移默化中了解古詩詞表達的內容。
如在教學《江雪》時,筆者運用多媒體將古詩“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制作成為一個畫面:在白茫茫的雪地上,什么也沒有,只有一個老翁披著斗笠在江中垂釣。學生看到這樣的情境,內心自然地開始將畫面與詩融合在一起,進而不用教師講解,學生則能夠了解詩中所表達的內容,進而產生相應的情感。這樣,構建情境,引發(fā)學生走入古詩中,將自我與古詩情境進行結合,從而為有效古詩詞教學奠定基礎。
二、朗讀指導,強化學生的古詩詞認知
聞一多說:“詩之所以能激發(fā)情感,完全在它的節(jié)奏。”我國古詩詞形成本身有著一定的結構性,諸如: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七言律詩等,它們朗讀起來的節(jié)奏是不同的。從音樂節(jié)奏這個角度來說,節(jié)奏的韻律感是詩人表達情感的一種手法。可以說,古詩詞意境或者內涵的不同,其節(jié)奏往往也是不同的,諸如:彰顯情緒高興的輕松歡快節(jié)奏,彰顯情感細膩的舒緩悠長節(jié)奏等。然而,小學生由于年齡較小,面對古詩詞他們的腔調是一樣的,不能夠很好地讀出其中的韻味,但是小學生的模仿能力特別強,對此,筆者在教學中,運用小學生模仿較強的特點,采取朗讀指導的方式來強化學生對古詩詞的認知,即:筆者以自己示范讀或者播放名家朗讀的形式來讓學生進行初步感受,并學習模仿,在朗讀中感受古詩詞的節(jié)奏,從節(jié)奏中體會古詩詞的內涵和意境。
如在教學《詠柳》時,它本身是一首七言絕句,它的節(jié)奏是輕松的,需要掌握的是七字句中的停頓規(guī)律,對此,筆者首先進行示范朗讀,指導停頓規(guī)律:碧玉/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其中一讀作二聲、綠要加重朗讀、誰讀的時候要凸出出來等等。讓學生讀出古詩詞的節(jié)奏感,從而體會到古詩詞的美感,根據節(jié)奏想象詩人的心情等,升華自我對古詩詞的情感。
三、聲體融合,拓寬學生學習古詩詞的途徑
古詩詞的節(jié)奏感決定了其藝術魅力價值所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意義,并倡導國學的宣揚和教育貫穿。現如今,教育界為了更好地滲透古詩詞教學內容,不斷探究新的古詩詞弘揚途徑。例如小學生學習古詩詞韻律操,邊朗讀古詩詞邊做具體的體操動作,將古詩詞的學習以一種新的姿態(tài)讓學生認知。在動作和聲音的完美結合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實現對古詩詞的背誦,而且很容易融入古詩詞的情境中產生自我情感體驗,達到自我與古詩詞的一個精神共鳴。對此,筆者在教學中,嘗試運用聲體融合的方式來拓寬學生學習古詩詞的途徑。
如筆者在教學中,每學習一首古詩,都讓學生配以相同的動作,以形體來讓學生感受古詩詞的節(jié)奏,體會其情感。以“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為例,筆者播放韻律操的音樂,引導學生結合詩意配動作:雙手劃船動作、雙手輕握拳在胸前上下擺動并雙腳輕輕跳躍、頭雙向搖擺一手做不知道的動作、彎腰雙手向后雙腳輕跳躍。這樣,將古詩詞轉化成為小學生喜愛的動作形態(tài)進行滲透,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感受情和聲的統一,從而深化學生的古詩詞品味和鑒賞。
總的來說,古詩詞的學習是一個持續(xù)且長久的工程,小學古詩詞的教學終極目標在于讓學生對古詩詞感興趣,初步地感知古詩詞的藝術、韻味、內涵等,體會我國傳統文化的經典和文化知識的渾厚,從而增強學生自我對傳統文化學習的自信和自豪感,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應立足時代發(fā)展需求和傳統文化視角,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多樣化的手法來展示古詩詞的魅力,吸引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古詩詞欣賞技能、實踐技能等,最大限度彰顯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羅系數.課程文化自信研究——以中華古詩詞入選小學語文教材為例[D].貴陽:貴州師范大學,2016.
[2]夏家發(fā).小學語文教學設計與案例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7.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