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關月亮的神話傳說,最美莫過于嫦娥奔月,月中玉兔,日日握杵為嫦娥搗藥。玉兔和蟾蜍從形象來看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但追根究底,“據聞一多先生考證,月亮中的‘嫦娥’‘玉兔’,實為‘蟾蜍’之語訛”。
【關鍵詞】古代文學;玉兔;蟾蜍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考月中陰影,古者傳說不一。《天問》而外,先秦之說,無足征焉。其在兩漢,則言蟾蜍者莫早于《淮南》,兩言蟾蜍與兔者莫早于劉向,單言兔者其莫早于諸諱書。由上觀之,傳說之起,諒蟾蜍為最先,蟾與兔次之,兔又次之。更以語音訛變之理推之,蓋蟾蜍之蜍與兔音近易混,蟾蜍變為蟾兔,于是一名析為二物,而兩設蟾蜍與兔之說生焉,其后乃又有舍蟾蜍而單言兔者,此其轉相訛變之跡,固歷歷可尋也。
屈原的《天問》對月亮的圓缺循環發出疑問:“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淮南子·精神》篇有“日中有烏而月中有蟾蜍”(蟾蜍:蝦蟆)。漢代劉向的《五經通義》也說:月中有兔子和蟾蠩。古代傳說月中黑影為蟾蜍,是后羿妻姮娥奔入月中的化身。可見古代神話傳說留下的記錄,蟾蜍確實很早。
民間因蟾居月宮,把月亮叫作蟾宮。從上古文化風俗觀念來看,聞一多先生說得很有道理。把月中陰影想象為具有旺盛生殖能力的蛙類之蟾蜍,反映了我們祖先企盼在生產力低下、人類生存條件很惡劣的情況下繁衍發展的強烈愿望。《爾雅·釋魚》:“蟾諸(蜍)在水者黽。”《說文解字》:“黽,蛙黽也。”劉志基先生在分析“孕”的字形演變時,說到“孕”在古代的字書《玉篇》作“”,字形從肉從黽表義;《集韻》又作“”,從女從黽表義。這兩個“孕”的異體字,都有共同的部分“黽”,而“黽”在甲骨文中正是大腹四足的蛙形。從古人的月陰想象和“孕”字的歷史變體中,我們可以看到古代生育文化和蛙崇拜之間的關系。人們很早就注意到蛙類旺盛的生殖能力,一場雨后,池塘會誕生許多小蝌蚪,正代表了早期人類希望種族發展壯大的需求。
隨著時代的變遷,生存環境的改善,我們祖先的審美意識也有了變化,不再只是以能生育為美,更追求形象美和精神美。從蟾蜍生發出玉兔和嫦娥的聯想,是通過古代字音間的同音現象而引起的。蟾、蜍、嫦、兔,這幾個字的上古聲母相同,都是t-(上古無zh- ch- sh-,這組聲母后來才從t-組分化出來。廣東的方言也多沒有這組聲母);加上蟾、嫦,蜍、兔韻部也相近,漢語音同音近字常互相借用,后人稱同音通假。通過字的語音系連,蟾蜍變蟾兔;月亮的清輝如玉映照而聯想變音玉兔,干脆把月亮就叫作玉兔。《說文解字》:“月,闕也,太陰之精。”漢族傳統文化意識里男為陽女為陰,于是由蟾蜍又分化出美麗的嫦娥仙子,后來還加上吳剛和桂樹,使月亮的神話變得愈來愈美麗,蛻變為想象中的人間仙境。這樣的認識變化也符合經濟社會發展中人們對美感的認識和精神
需要。
從現實意義來說,中秋節的月亮崇拜,形成于農耕文化中慶賀豐收的農事節日,因為此時大田秋熟,人們期盼五谷豐登,生活美滿,遂于月亮最圓時對月祭天,表達“花好月圓,人壽年豐”的美好愿望。
古人的天文知識很發達,常觀天象以比陰陽,則日為陽月為陰,用來象征人間的男為陽女為陰,所以古代文獻中月亮常跟女性和生殖聯系在一起,一方面觀察到月亮跟地表的潮汐變化有密切關系,另一方面認識到月亮陰晴圓缺的周期基本與女性周期性的生理現象時間相吻合,因此把女性的這種生理現象稱為“月水”“月信”等。在中醫學上則以“蛙口”“蛤蟆口”稱女性的外生殖器,除了形象之外,跟前面提到的“孕”異體字形也有關聯。蛙黽之所以跟古人的生育文化產生聯系和聯想,全在于它們旺盛強大的生殖能力的象征意義,符合那個時代人們對種族繁衍發展的
愿望。
月亮陰晴圓缺的盈虧變化,也讓我們祖先很早就利用它來確定形成日期年歲的日歷,即一直在民間沿用到今天的農歷。據王國維先生考證,青銅器銘文中記載的周初紀日法,正是按月亮盈虧規律來規定的,每月分為四期,每期七、八日,從月初到月末的特定日子分別稱為初吉、既生霸、既望、既死霸。他第一次解釋了銘文中這些紀時詞語的特定意義,為青銅器銘文的釋讀做出了貢獻。
可見,月亮從古以來就跟人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正是在這個基礎上,它開發了人們想象的空間,使得世世代代不斷疊加著美好的愿景和夢想,承載著許多相同追求而獲得廣泛的共鳴。比如“嬋娟”,既是對美女的稱呼,又用來指稱一輪明月,跟上古的神話傳說一脈相承,跟傳統的天人合一觀念也相吻合,如蘇軾的《水調歌 頭·明月幾時有》:“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在民間傳誦而經久不衰。
參考文獻
[1]王繼洪.漢字文化學概論[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6.
[2]劉志基.漢字與古代人生風俗[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
[3]王國維.觀堂集林·生霸死霸考[M].北京:中華書局,2004.
(編輯: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