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竊讀記》是臺灣著名作家林海音的作品,被選入人教版、滬教版等的中學(xué)語文教材中。從很多一線教師的教學(xué)實錄中看,他們或是分析“我”的動作行為構(gòu)成的外顯的竊讀形象,或是分析“我”的心理狀態(tài)、心理活動過程構(gòu)成的內(nèi)隱的竊讀情感,或是抓住中心句“我很快樂,也很懼怕——這種‘竊讀’的滋味!”體會作者百般感受,這些是從品味語言角度入手來解讀這篇文章的,這對于引導(dǎo)學(xué)生更細致、形象地理解“我”的“竊讀”無疑是有啟發(fā)作用的。有解讀文章試圖對文中“我”的竊讀行為進行歸類,這也還是停留在品味語言的層面。有學(xué)者將選入教材改動后的課文與原作進行比較,這種對比確實可以加深讀者對文章的把握,是一種較好的解讀路徑。還有作者另辟蹊徑,從一句之內(nèi)、一段之內(nèi)和段落之間的語義曲折和情節(jié)波瀾角度進行解讀,這是從小說文體的情節(jié)要素切入的。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市梅園中學(xué)的董曉鶯老師從整體與局部關(guān)系出發(fā)深入分析并很好地解答了文章開頭的倒敘、三條線索交織以及引用詩歌的意義三個很有價值的問題。本文試圖從文中“我”、店老板和店員三個人物以及三者之間的關(guān)系來理解“竊讀”。
【關(guān)鍵詞】《竊讀記》;三個世界;情感
【中圖分類號】G63.5 【文獻標(biāo)識碼】A
有文章以為“竊讀”之“竊”就是“偷”,“竊讀”是在賣書人不知情的情況下偷偷閱讀別人的書籍。在這種意義上來看,“竊讀”是一件可恥而又讓人瞧不起的行為。本文以為,“竊”本是動詞,“竊”表示偷盜意義時,在后面加名詞是正常的。然而,文題中“竊”后面跟的仍是一個動詞——“讀”,說明這里的“竊”與它的一般意義不一樣,究竟不一樣在何處?略讀文章便知,“竊讀”對書籍本身是不造成任何破壞的,這與“竊書”有著本質(zhì)上的不同,它沒有破壞、沒有占有,是一種精神的享受。
一、我的世界
作者是以第一人稱的視角來敘述“我”的“竊讀”人生經(jīng)歷的。文章一開頭就很自然地將讀者帶入到情境中:
轉(zhuǎn)過街角,看見三陽春的沖天招牌,聞見炒菜的香味,聽見鍋勺敲打的聲音,我松了一口氣,放慢了腳步。下課從學(xué)校急急趕到這里,身上已經(jīng)汗涔涔的,總算到達目的地了,目的地可不是飯店,而是緊鄰它的一家書店。
類似拍攝電影的主觀鏡頭帶入,伴隨著空間上的移動,“我”的眼睛(“看見三陽春的沖天招牌”)、鼻子(“聞見炒菜的香味”)、耳朵(“聽見鍋勺敲打的聲音”)自然、連貫、緊湊地描繪出“我”放學(xué)路上的情景。由于放學(xué)時間和晚飯時間重合,從寫實角度來講它既是合情合理的生理需求,也是能讓她自然而然地將讀書的渴望與吃飯的欲望聯(lián)系起來的關(guān)鍵點。然而,接下來“我松了一口氣,放慢了腳步”卻將之前營造的緊湊節(jié)奏突然放慢,用“我松了一口氣”極為細致的動作作為放慢節(jié)奏的自然過渡,后面大膽地直接“放慢了腳步”。前四小句是主人公感受到的事實的描述,它實際上是與后面兩小句主人公純粹的主觀動作(不是由于對客觀事實的反應(yīng)而做出的動作,而是內(nèi)在心理上自發(fā)的)形成了一種張力。那么,為什么作者這個地方要如此寫呢?為什么主人公要急匆匆趕來又在后面“放慢了腳步”呢?接下來的一句便是解釋,整篇文章也是它的解釋:
我邊走邊想:“昨天讀到什么地方了?那本書放在哪里?左邊第三排,不錯……”走到書店門口,便可以看見書店里仍像往日一樣擠滿了顧客,我可以安心了。但我又擔(dān)憂那本書會不會賣光了,因為一連幾天看見有人買,昨天好像只剩下一兩本了。
我跨進書店門,暗喜沒人注意。我踮起腳尖,從大人的腋下鉆過去,喲,把短發(fā)弄亂了,沒關(guān)系,我總算擠到里邊來了。
這種獨具個性的獨白式語言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整篇文章對細節(jié)描寫特別敏感和細膩,許多細節(jié)是只有特別著迷于讀書才會出現(xiàn)的,例如“喲,把短發(fā)弄亂了,沒關(guān)系,我總算擠到里邊來了”,這里口語化的表述將“我”的動作、心理刻畫得淋漓盡致,很自然地將讀者帶入場景中。本文中個性化、獨白式的細節(jié)還有很多,在此不一一舉例。正是由于這種獨特的方式,作者其實有意無意地借此構(gòu)建了一個獨立于外在世界的只有“我”存在的世界,然而,這個“我”的世界又并非是完全與世隔絕的。
二、你的世界
在文學(xué)理論上,對于敘述視角的設(shè)定一般分為全知視角和限知視角兩大類,敘述者在設(shè)定時是有所意圖的,第一人稱的設(shè)定屬于限知視角,而其主觀控制所帶來的戲劇性是全知視角所無法達到的,文章最尖銳的矛盾就體現(xiàn)出這一點:
我慶幸它居然沒有被賣出去,仍四平八穩(wěn)地躺在書架上,專候我的光臨。我多么高興,又多么渴望地伸手去拿,但和我的同時抵達的,還有一只巨掌,五個手指大大地分開來,壓住了那本書的整個:“你到底買不買?”
“但和我的同時抵達的,還有一只巨掌”,真的是“巨掌”嗎?而且“五個手指大大地分開來,壓住了那本書的整個”!“我”前一秒心里眼里都是“渴望”的那本書,這只進入“我”視野的手,其實是因為蓋住了那本“我”心心念念的書才顯得是“一只巨掌”,所以這里的“巨”是含有心理意義上的大,“壓住了那本書的整個”是關(guān)閉了“我”能夠在這家書店看完這本書的所有可能性。
由顧客的視角而形成的“我”的外貌的描寫看似視角有所變化,實則仍是“我”的主觀感受和臆想,這也是文章第一次提到與“竊”直接相關(guān)的表達。這時書店老板和“我”面對面的情形,是“你”對“我”的指控,在這種極為尷尬的情況下,“我”看書店老板的形象是“威風(fēng)凜凜地俯視著我”,“威風(fēng)凜凜”是因為“店是他的”,他有理由這么對待我,“俯視”事實上是因為書店老板肯定是比“我”高的,所以要看著“我”,他必須要低著頭,“俯視”本意是從高處向低處看,這里“俯視”前面加上了“威風(fēng)凜凜”就有了不同于本意的主人公心理上的恐懼。所以,“我用幾乎要哭出來的聲音”說出了“看看都不行嗎?”但這恐懼中還帶著“悲憤”與“反抗”。最后一句“其實我的聲音是多么軟弱無力”,像是一句話外音,與前面描寫的情境產(chǎn)生了隔離,也是這段話中抽離情境最冷靜的表述。那么,這里的“看看都不行嗎?”的反駁除了加深“我”的悲憤,也是沒有任何作用的。
“我”的“狼狽”、老板的“冷笑”以及我對這個情境中老板說的僅有的簡短的兩句話的揣摩,都顯示出限知視角在主觀控制下表現(xiàn)出來的并非事件的全貌,而是打上了“我”的主觀色彩的描述。“屈辱”是由于沒有錢而在書店老板那兒未得到尊重,所以覺得心靈受到了創(chuàng)傷,而且“我”將原因都歸結(jié)于“貧苦”,這是“我”自卑感的來源,也是“我”之所以愛讀書但只能“竊讀”的原因。“我”在暗處的“竊讀”由店老板的發(fā)現(xiàn)而被迫阻斷,原來在暗處的“竊讀”浮上水面,這里“竊”便處在明暗交界處,也是小說的矛盾沖突處。董曉鶯老師認(rèn)為,倒敘的設(shè)計其實是把“竊讀”之“竊”放到了光明處,這與結(jié)尾店員默默關(guān)照和“我”無聲的交流又將“竊讀”放回暗處相呼應(yīng),回到心靈的默契上。在“我”的眼中,“你”的世界慢慢地拼湊而成形,對于你——店老板的態(tài)度也由最初的不愿被注意到“懼怕”再到后面的“仇恨”,甚至拓展到“對人類的仇恨”。如何化解這份“仇恨”,并且進一步將“仇恨”轉(zhuǎn)化成“愛”,這就引出了“他的世界”。
三、他的世界
在小說中店員好像處在世界的邊緣,雖然“我”在某種意義上最終是靠著他來“拯救”的,但是小說里的他只有一句臺詞,對于他形象的描寫也只是“耳朵架著鉛筆”。請看原文:
正在這時,一個耳朵架著鉛筆的店員走過來了,看那樣子是來招呼我的(我多么怕受人招待!),我慌忙把眼睛送上了書架,裝作沒看見。但是一本書觸著我的胳膊,輕輕地送到我的面前:“請看吧,我多留了一本沒有賣。”
因為害怕書主人發(fā)現(xiàn),“我”的讀書才叫作“竊讀”,再加上之前與店老板發(fā)生沖突更是加重了“我”在書店里“竊讀”的心理陰影。當(dāng)書“觸著我的胳膊”,并聽到“請看吧,我多留了一本沒有賣”時,他這種給“我”留書并悄悄地照顧到“我”自尊心這一系列舉動,“我”內(nèi)心的感激可想而知。
從“我”的視角看,他的表現(xiàn)是“若無其事地走開了”“向我輕輕地點點頭”,這種安靜的氛圍與當(dāng)時“我”的心境相契合、與書店當(dāng)時整體的氛圍相融洽。雖然“我”對他充滿了感激,也在成長過程中感受到愛的重要性,但“我”的這種心理是他所無法感知的,尤其是對后者的感知,這樣,他的世界便獨立存在于小說中。然而,他卻不僅僅是那個留了一本書給我讀的店員,更是小心翼翼維護“我”自尊心、化解“我”內(nèi)心仇恨的一個符號式人物。于是,他的世界就不僅僅代表這個店員,而是作為一個符號代表了更為廣闊的理解愛、理解尊重的群體。
作者最后在借用國文先生話的基礎(chǔ)上做了改動,用以分享自己這段成長歷程獨特的感受:
“記住,你是吃飯長大,也是讀書長大的,更是在愛里長大的!”
一開始因為貧困,吃飯對“我”來說很困難,而讀書比吃飯更加困難,由于“竊讀”被抓導(dǎo)致“我”自尊心受挫,自卑感犯發(fā)。而一次“竊讀”受到“禮遇”讓“我”感受到被尊重,這種尊重是對貧困的原諒和對讀書的尊重,是“我”在人性中感受到愛的一次美好經(jīng)驗,這就與“我”之前因為貧困而未受到尊重的經(jīng)歷產(chǎn)生了矛盾,之前的經(jīng)歷甚至讓“我”“產(chǎn)生了對人類的仇恨”,這“仇恨”在“愛”與“尊重”中被消解,最后這句話表現(xiàn)了作者想要表達的主題,這也是人類的母題之一——愛與尊重。
小說中的三個人物分別獨立于外界而自成世界,獨立性更多的是在于心靈感受。從以上分析看,我的世界直接與你的世界、他的世界相聯(lián)系,而你的世界與他的世界又是通過“我”的經(jīng)歷與感受來溝通,我們可以通過下面的圖示更直觀地理解:
于是,這三個世界成為有機聯(lián)系、統(tǒng)一的整體,也正是由于三者的密不可分才能夠構(gòu)建出一個新的充滿愛與尊重的新世界。
參考文獻
[1]田茂章.試析林海音《竊讀記》[J].中學(xué)語文教學(xué)參考,2017(3).
[2]田珍平.《竊讀記》課文與原作之比較[J].小學(xué)語文教學(xué),2011(25).
[3]陜聲祥.文似看山不喜平:《竊讀記》文本解讀[J].小學(xué)教學(xué)(語文版),2014(12).
[4]董曉鶯.在整體中理解局部——談《竊讀記》中的倒敘、線索和引用[J].語文學(xué)習(xí),2017(5).
(編輯:張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