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任何一個在教育一線工作的老師,讀過《第56號教室的奇跡》后,就會吃驚地發現,中美中小學教育竟有如此多驚人的相似點。“任何一個拿出真心、誠意與企圖心對待教育這份工作的老師”亦會在書中找到自己平日里的種種疑惑:我照常規的經驗來教學,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局面?
【關鍵詞】讀后感;經驗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一、“害怕”的誤區
很多有經驗的老師認為,讓學生害怕老師,是管理好班級的法寶。或許還有許多教師親身感受過,學生的害怕讓教師“省心”了不少。上課沒人敢隨便動彈,看上去個個坐姿端正;沒有人敢提出格的問題;沒人敢在下課尖叫;沒人敢不交語文作業……畢業多年后學生提起小學生活時只會說:“不要提了,那是我的噩夢。那個老師恐怖!”這是多么地難過與悲哀呀!教師真心誠意對待教育這份工作,一心一意為了孩子的成長,卻走進了“害怕”的誤區。
《第56號教室的奇跡》告訴我們,“不管是教導孩子還是子女,一定要從孩子的角度看待事情,不要把害怕當作教育的捷徑。”《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一書中提到老師的恐懼心理:“恐懼是一種使我們和同事、學生、學科以及我們自己相分離的東西。”也許正是老師的各種各樣害怕,把恐懼投射到了學生身上,甚至成為一種經驗來推廣。盡管教師曾真心認為,這樣才會有良好的紀律,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樣才是對孩子負責。可是對學生來說,身處充滿恐懼的課堂中,會使許多天生熱愛學習的孩子對學習產生憎恨的念頭。那該怎么辦?《第56號教室的奇跡》告訴我們:以信任取代恐懼。讓我們來細細品味一下雷夫老師的做法:
雷夫︰莉薩?
莉薩︰雷夫,等我一下下就好。我有帶。我有做功課。拜托啦!
雷夫︰(輕聲地)莉薩?
莉薩︰拜托,雷夫。我真的有做(還在拼命找)。
雷夫︰(已經在哼唱了)麗──莎?
莉薩︰(從徒勞無功的翻找中停了下來,抬頭往上看)什么事?
雷夫︰我相信你。
莉薩︰(不發一語──眼神中帶著疑惑)
雷夫︰我相信你呀﹗
莉薩︰真的?
雷夫︰(輕聲地,帶著微笑)當然啰,莉薩。我相信你已經把功課做好了。可是你知道嗎?
莉薩︰什么?
雷夫︰眼前有個大問題哦。
莉薩︰(怯生生地,在停頓許久之后)我東西亂放。
雷夫︰沒錯,你得更有條理一點。現在,何不挑兩個你信得過的好朋友?
莉薩︰露西和喬依絲?
雷夫︰很好。今天吃過午餐以后,請她們幫你整理文件夾好嗎?
莉薩︰(松了一口氣)好……
孩子很珍視老師對他的信任,也很珍視同學對自己的信任。用信任來管理班級,才能真正促進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
二、“獎賞”的誤區
我多年來任教于中學,突然間承擔小學班主任工作,頗感茫然,所以四處尋找管理“法寶”。我發現不少老師的法寶是“獎賞”,文具、糖果、表揚信等等。于是我立刻行動,批發了一批文具,網購了各種小玩意,定制了美觀精致的表揚信。對“獎賞”的作用信心滿滿。一開始,“獎賞”的效果是立竿見影的。公開課上,原本寂靜的課堂,小手林立;每天作業書寫得工工整整;測驗時特別認真。一天公開課后,詢問一個答題特別機智,來找我拿獎品的孩子:“你回答了什么問題,你是怎么想出來的?”孩子說:“不記得了,我記得我回答了兩個問題。”“獎賞”獎勵的是孩子的投機,而不是思索過程,更不是學習的樂趣。麻煩還在后面,“同學們,校運會要報名了,你想報哪個項目呀?”“老師,報名有什么獎勵?”糟糕呀,“獎賞”毀了孩子的自覺。等到學期末,我把豐富多彩的獎品擺放在講臺時,孩子們的眼神是空洞的、麻木的。“獎賞”不管用。精神獎勵——表揚信反而是最管用的。這又是為什么呀?“獎賞”不是真“法寶”。
閱讀了《第56號教室的奇跡》,我找到管理班級的法則:我們要讓孩子知道,行為得宜是應該的,不需要給予獎賞。這也讓我聯想到曾經看過的一篇心理學文章選段:好人的最大獎勵是做一名好人。獎勵與“獎賞”是根本不同的,表揚信是精神上的激勵,對孩子的成長起到了促進作用。
三、“取悅”的誤區
時常會在辦公室聽到老師教導犯錯的孩子:“你這樣做,對得起你媽媽嗎?”“爸爸工作這樣辛苦,你怎么能不交作業?”“老師講得這么認真,你為什么還要開小差?”認真觀察被質問的孩子,我們就能發現,這些問題給孩子的壓力很大,讓他們自責。個別孩子,則一副無所謂的態度。因此,讓“取悅”他人無意中成為老師教育的誤區。跨越時間來看,曾經為取悅某人而努力過的學生,成人后對生活幾乎是不滿意的,那不是我們教育者想得到的結果。《第56號教室的奇跡》證實了這一點。讀了它,我們將提醒自己,在教育孩子時,不再走進讓孩子“取悅”父母、老師等人的誤區。他應該有自己的行為準則,并為之努力。
我是一名忠實的閱讀者,在閱讀中,我體會到了個人的成長,感受到閱讀把我帶到了一個美妙的空間。然而,我在學生中推廣課外閱讀時,卻受到了種種質疑,遇到了各種疑惑。有的孩子,迷戀上了外閱讀,在課堂上偷偷看課外書;有的孩子在家里閱讀,對作業與家務置之不理;有的孩子堅持閱讀,幾乎沒有個人成長……我在《第56號教室的奇跡》里找到了共鳴,那就是對閱讀的推崇,要堅持培養孩子課外閱讀習慣。我相信終有一天,閱讀會在孩子身上起它該起的作用。
困惑時讀一讀《第56號教室的奇跡》能春風化雨;迷茫時讀一讀《第56號教室的奇跡》能指引你前行;心浮氣躁時讀一讀《第56號教室的奇跡》能告訴你教育者要心靜才能致遠。
(編輯: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