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作業的布置看似簡單,卻有很大奧妙。巧妙的作業布置會為提高語文教學效率拋磚引玉。我們應該在作業布置上下
功夫!
【關鍵詞】作業布置;趣味性;自主性;層次性;實踐性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小學生適量布置家庭作業,家庭作業不僅起到鞏固所學知識,提高教學質量的作用,還能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在語文作業布置方面我進行了一些探索和嘗試。
一、重視作業形式的趣味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布置作業時,我們一定要多研究作業的形式,首先保證作業形式的趣味性。當學生對作業有了興趣,作業的質量可想而知了。
(一)抓興趣點,投其所好
在教學習作如何寫《觀后感》時,大部分孩子覺得無話可寫。當我從電腦上下載了《戰狼1》讓孩子觀看后,學生的興趣點一下子被激發起來,他們寫出的文章各個具有真情實感,并且這次習作沒有一個人說無話可寫,更沒有一個從表示不愿意寫。可見抓學生興趣點是多么重要!
(二)在競爭中樂于作業
在作業設計時,教師可以使用競爭形式,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谡Z交際是孩子比較打怵的一項作業,有的孩子不愿意表達,有的孩子不好意思表達,還有的孩子沒有詞匯表達。這樣我就采用分組比賽的方式進行口語交際,讓孩子在競爭中激發興趣,樂于表達。
二、關注作業選擇的自主性
讓孩子成為學習的主人,這一直是我們所倡導的新課程理念。但是真正操作起來,有的老師還是把孩子的自主性給弄丟了。在布置作業時,我們不能一刀切,也不能束縛孩子的思維,應該關注孩子作業選擇時的自主性,讓他們做自己喜歡做的作業。
(一)讀自己喜歡的書
一天的繁重學習后,應該是學生放松的時間。他們的桌洞里或是家中的書架上還有剛買的課外書呢!那可是他們最喜歡的書籍?。∫驗檎熳隼蠋煵贾玫淖鳂I,他們失去閱讀機會。我們應該投其所好,這樣才能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給他們自由,他們會給你驚喜。還記得,那天我第一次讓學生自己愿意讀什么就讀什么,現在我還清楚地記得他們當時掩飾不住的喜悅。第二天,他們竟把自己的感受滔滔不絕地交流了兩節課。就連平時不善于表達的王雪也說得繪聲繪色。
(二)挑選適合自己的作業內容
作業的布置不能千篇一律,形式要多樣化。教師可以羅列一些作業內容,每個孩子根據自己的掌握情況進行自主選擇。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作業,孩子愿意去做,也會提高作業的實效性。
三、把握作業設置的層次性
學生認知水平不同,會導致接受能力不同。在布置作業時,我們不能千篇一律,應該根據不同學生的接受能力分層次地進行作業布置。
(一)基礎作業:課上認真聽講
對平時課上走神的,不認真聽講的學生,我給他們布置了一項特殊作業:只要上課認真聽講,能基本上掌握所學的知識,就說明今天他已經完成作業了。
(二)鞏固作業:把今天所學的知識告訴父母
在班上大部分學生能把課堂上的知識在自己的頭腦中留下說清晰但又模糊的記憶,如果沒有課下的梳理鞏固就沒有了系統掌握。如果讓學生回家背,他們沒有興趣,讓他們回家寫,這無疑又加重了學生的課業負擔,再說這樣做的結果只能是費時、費力,效果也很差。于是,我讓學生把當天所學的知識講給父母聽,這既是一種展示自己的機會,又能很好地鞏固知識,真是兩全其美。
(三)提高作業:做一些小拓展、小應用
還有一部分同學能在課堂上把知識完全咀嚼消化。像這樣的學生就沒有必要再布置課內的知識了,應該給他們找一些小拓展、小應用,這樣會引領學生鞏固知識,增強能力。這樣劃分層次的作業布置,真正實施起來,孩子樂于接受,并且能高質量完成。
四、提高作業布置的實踐性
作業源于生活,我們可以把作業布置的內容回歸生活。在學習了《詹天佑》這一課后,孩子對詹天佑開鑿的兩條隧道很感興趣。于是我帶領孩子來到校園后面的小山坡,找到類似八達嶺和居庸關地形的兩個土丘做陣地,讓孩子分組進行勘測、規劃、挖掘,看看兩種隧道的挖掘方法是不是真的縮短了工期。同時,讓孩子學會記錄、分工,讓他們在親身實踐中明白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遇到故事型的課文,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們自編自演課本劇,讓學生自己搜集制作一些簡單的道具,在搜集過程中孩子可能會遇到不同的想法,他們會在共同探討過程中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最終找到合適的道具;為了演好課本劇,學生必須揣摩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等,這樣他們在自我排練過程中,會鍛煉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也會走進故事情節與人物進行心靈對話,對課文的理解也就會顯而易見了。
五、注重作業布置的精練性
作業布置的數量不在多,而在于精。我們平時在作業布置前一定要深思熟慮,不要讓一些沒有實際意義的作業浪費學生的時間。比如把生字抄寫多少遍,把作文抄到作業本上。其實老師的想法是好的,為了讓學生通過抄寫積累知識,但是學生真正操作起來會盲目地抄,有時抄寫之后甚至不知道自己寫的是什么,更談不上積累運用了,因此作業的布置寧缺勿濫。
實踐證明,今后布置作業,我們一定要多一份思考,這樣才能讓作業真正地達到有效鞏固學生所學知識的目的。切記,要多思考才能事半功倍。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