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教學是教師與學生的教和學,語文教學訓練該怎么理解?應是教師的“訓”和學生的“練”,兩者缺一不可,相輔相成。小學語文教學需要思考語文訓練的問題,需要思考訓練的有效性。
【關鍵詞】語文教學;語文訓練;策略思考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平時的語文教學,人們很重視學生語文學習的“練”,如字詞句段的機械抄寫,讀具體文本的遍數,課外閱讀得多少。平時語文教學中,學生所進行的這些“練”收效甚微。為什么如此?有悖學生“練”的規律和需求。學生的“練”,學生是主體,但需要教師主導意義上的“訓”,只有這樣的語文教學訓練才是有價值的。
一、小學語文教學“訓練”需有教師主導性
據悉,浙江省語文教學界實踐著“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訓練為主線”的教學,這當然是不無道理的。著名特級教師錢夢龍有明顯的語文訓練觀,給人們以深刻意義上的啟迪。語文教學讓學生進行訓練,離開教師主導意義上的“訓”,學生是不能獲取理想“練”之效果的。如字詞句段的機械抄寫,學生抄寫卻不去工工整整地抄寫。如讓學生抄寫生字10遍,學生抄寫到最后,竟然將字寫錯,就連自己也沒有察覺。如教師布置學生回家讀書三遍,家長要求多讀,學生卻怎么也不讀。所以,學生的“練”一定要在教師主導意義上的“訓”前提下進行。于永正在讓孫女多讀書時,孫女也是不多讀的。先生拿起孫女的書本聲情并茂地讀著,讀得那樣感人。孫女在受到爺爺聲情并茂讀文的感染下,感到讀書是那樣有意思,便模仿著爺爺認認真真地讀起來。所以,教師一定要去“訓”,學生才會“練”。據說,江蘇省如東縣有這樣一所小學,午間學生的午讀和午寫,有老師在榜樣意義上的“訓”。學生在讀時,教師也在專心致志地讀;學生在寫時,教師也在端端正正地寫。這種“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訓”對學生的感染教育是一定的。因此,平時學生的“練”,要在嚴格意義的“訓”上進行。有時還要在“訓練”的同時進行,使“訓練”有機和密切地結合。如讓學生讀《望廬山瀑布》,教師做著范讀意義上的“訓”,學生不僅僅聽到老師讀的聲音,還看到老師讀詩的面部表情和相關肢體表現。學生也就在教師范讀和范讀時無聲空間語言的傳遞中,實現著有效的“練”。
二、小學語文教學“訓練”需有學生愉悅性
說句比較夸張的話,小學生語文學習的“練”比較辛苦,在學校“練”,倒還無所謂。在家里挑燈夜戰時,學生之苦就無法解脫了。學生“練”之辛苦,能夠獲取“練”之效果?應當就是多重意義上的不能。學生苦之“練”,練得越多,效果越差,練得越苦,效果越差,這也是人們在平時語文教學訓練中有目共睹的。因此,針對小學生的語文教學,“訓練”需有學生的愉悅性。平時人們以學生的日記促進小學生習作水準和能力的提高,而且也對學生的日記提出相關篇數和篇幅的要求。但小學生的日記能夠滿足我們的要求?完全不能。這是因為小學生還沒有足夠多的日記素材積累,更沒有足夠多的詞匯積累,習作硬功夫的缺失致使學生感到習作苦上加苦。一些學生則因為習作如同蜀道難難于上青天,而感到習作是啞巴吃黃連。因此,小學生的訓練需要建立在學生的愉悅上。建立學生訓練的愉悅,首先是教師的“訓”要充滿愉悅。如教學“師恩難忘”主題中的《莫泊桑拜師》《理想的風箏》《孔子游春》《明天,我們畢業》。如果依照單元整體教學的要求,訓練學生歸納單元主題的能力,學生會感到一籌莫展。如果硬讓學生苦思冥想,也不可能達到理想的效果,這種個性化閱讀感悟的“練”也是不具任何價值和意義的。教學時,教師有選擇地進行一篇“訓”的范讀,然后讓學生分別進行他篇自讀的“練”;教師再有選擇地對一篇文本中的老師進行感悟,再讓學生對他篇的老師進行感悟。學生所進行的一切“練”是在愉悅中進行的,學生也因此獲取感悟之“練”的成功愉悅。
三、小學語文教學“訓練”需有師生和諧性
從相關意義上說,教師的“訓”和學生的“練”是一對矛盾,但又是對立統一的矛盾。如果對“訓練”的矛盾處理得不好,那對立之間的矛盾將會發生比較激烈的沖突,而且還會是不可解決的沖突。如此不可解決的沖突,影響著師生之間關系的良好。從這個意義上說,小學語文教學的“訓練”需要形成“訓練”沖突得以解決,需要在“訓練”過程中增進師生關系的友好。這就需要具體的“訓練”十分寬松。營造寬松的氛圍是師生“訓練”和諧的必由之路。如教學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初步感悟詩詞的意象,感受詞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對國家安定的期盼。應當說,讓學生從對詞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到對國家安定的期盼,是一個質的飛躍,小學生難以實現如此質的飛躍。但如果教學時不進行比較科學的訓練,實現學生質的飛躍,課堂教學則會顯得蒼白無力,實現不了課堂教學的活躍、和諧。教學時,在學生對《清平樂村居》所描寫的意象產生熱愛時,讓學生閱讀《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學生讀著讀著,會產生這樣的感覺:辛棄疾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所賦壯詞的字里行間表現出詞人對陳同甫哀思的寄托。為什么詞人會這樣?寄托哀思之余,還能表現出什么?學生進行著理想的思維訓練。大家產生這樣的感受,詞人寄托哀思之余表現出其對國家安定的期盼。當教學時給學生介紹相關詞人所處的時代背景,大家不約而同地產生這樣的感受,詞人之所以要描述田園生活,是詞人對美好田園生活的追求,更是詞人對國家安定的期盼。
參考文獻
[1]葉瀾.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論中小學課程改革深化[J].教育研究,1997(9).
[2]祁智.剝開教育的責任[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2.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