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超
中共重慶市委四屆九次全會審議通過的《關于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意見》強調“實行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將知識產權工作提升到了新的戰略高度。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市知識產權工作取得了歷史性進步,知識產權綜合實力躍居全國第15位,專利實力挺進全國第11名,重慶成功躋身知識產權支撐型強市的示范區行列。但是,全市在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以及管理體制方面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值得深入研究、切實加以解決的問題。
一、發展迅猛問題猶存
(一)知識產權保護“單打獨斗單兵作戰”,大保護格局尚未形成
一是知識產權行政保護與司法保護銜接不夠緊密順暢,知識產權相關法律、法規、規章和政策之間銜接不夠順暢。知識產權維權依然面臨“舉證難、周期長、成本高、賠償低”等難題,不僅影響了知識產權保護效果,一定程度上還影響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情。知識產權制度合力還也未充分體現,不能很好地滿足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二是知識產權行政保護手段不足,執法條件較差、能力較弱。市與區縣兩級、部分行業和領域的知識產權行政執法條件較差,存在薄弱環節,力量弱小,尤其是專利行政執法人員少、隊伍散、力量小、力度弱,形不成打擊侵權的“拳頭”效應,導致侵權案件頻發。
三是企業等創新主體在研發、生產、營銷、融資、合資合作等過程中的知識產權保護機制不夠健全。企業普遍存在不太熟悉知識產權法律、法規的現象,被侵權的風險大;“走出去”過程中,侵人家權的風險性也大,自我保護意識淡薄,缺乏懂管理、通法律、會保護、善運營的專門人才和制度規范。企業在知識產權糾紛面前,往往無所適從,應對措施不足,不能熟練地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四是企業維權、行業自律、行政執法、司法保護、社會監督“五位一體”的社會化知識產權保護體系還不夠完善。知識產權保護聯盟和行業知識產權保護協會還未充分建立,組織、協調、自律、維權作用還未充分發揮,知識產權保護的強大合力還未最終形成,依靠各種社會力量解決知識產權糾紛能力還不完全具備,尚未形成知識產權保護的強大合力。
(二)知識產權運用“低少弱小”,創新支撐作用發揮不夠
一是企業等創新主體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建立完善機制的比例低,工作體系不夠健全。2016年,全市6621家規上工業企業中,實施知識產權戰略的僅占4.7%,建立知識產權管理制度的占14.9%,貫徹《企業知識產權管理規范國家標準》的僅50家,占全國18000家的0.27%,與浙江的7000家、江蘇的3000家差距較大。有副總經理以上負責人專抓知識產權管理的占21.2%,專門設置知識產權管理部門的占12.1%,設立知識產權專項經費的占15.9%,擁有知識產權專業管理人員的占15.4%,實施知識產權專業管理的占24.3%。
二是知識產權示范企業和優勢企業少,創新活力明顯偏弱。截至2016年底,全國共有國家知識產權示范企業281家、優勢企業1699家,而重慶市只有示范企業10家、優勢企業73家。全市規上工業企業中,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數僅為35.55件,相當于深圳市的1/11;發明專利擁有量占全市發明專利擁有量的比例由2010年的41.65%下降至2015年的31.80%。
三是高質量高價值的核心專利少,市場競爭力發揮作用小。截至2016年底,全市發明專利擁有量為16737件,雖排在全國第16位,但僅占全國比重的1.52%,與北京的166722件、上海的85049件、廣東的168480件、江蘇的146859件差距太大。
四是創新主體特別是高校院所知識產權轉移轉化率低,專利運營水平不高。2016年,全市19所高校、科研院所實施專利轉化項目僅為61項,專利許可收入只有2717萬元;全市新增知識產權質押融資14.17億元,其中專利權質押融資7.6億元,僅占全國436億元的1.7%。
(三)知識產權管理“九龍治水”,統籌協調合力難以聚集
一是分散管理對知識產權治理績效的制約。知識產權管理部門繁多,諸多可以由部門內部協調的事項變為部門之間協調,由一個部門與多部門進行協調的事項變為多部門與多部門之間協調。
二是政出多門對知識產權集成運用的限制。由于“多頭分散”的管理現狀,各部門出臺的扶持和監管政策存在目標不盡統一、內容不盡銜接、實施不夠協調等問題。
三是多頭執法對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的弱化。各部門的多頭執法,導致企業等市場主體缺乏創新積極性,技術成果得不到有效保護,形不成“拳頭效應”和高壓態勢,“創新光榮、侵權可恥”的文化氛圍很難形成。
四是分散服務增加企業的生產經營成本。分散的公共服務與企業對知識產權“一體化”服務需求嚴重脫節,企業不得不將一件事分成多件事來辦,往返于多個部門之間,生產經營和知識產權成本大大增加。
二、嚴格制度再上臺階
(一)實行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為創新主體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一是健全知識產權相關法規、規章和政策體系。形成立法完備、政策完善、司法和行政保護有力、社會保護有效銜接的立體保護網絡,營造更加優化的創新生態和知識產權保護環境。
二是構建知識產權大保護工作格局。打通知識產權的審查授權、注冊登記、行政執法、司法保護、仲裁調解和行業自律等各個環節的通道,努力形成知識產權保護強大合力。
三是圍繞支柱產業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加快中國重慶(汽車摩托車)知識產權快速維權中心、兩江新區知識產權綜合服務中心和其他支柱產業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建設步伐,實現快速維權、快速確權、快速審查授權等協調聯動,增強知識產權保護效果。積極融入“一帶一路”開放戰略,實施“重慶制造”走向海外知識產權護航和擴大開放招商引資知識產權服務行動,加強知識產權國際交流與開放合作。
四是加大知識產權行政執法力度。加快組建知識產權綜合行政執法隊伍,深入開展打擊侵權和假冒偽劣工作,強化行政保護和司法保護有效銜接,探索建立仲裁、調解等多元化知識產權糾紛化解機制,為社會公眾提供便捷、高效、低成本、高賠償的維權渠道。
(二)建立完善的知識產權轉移轉化激勵機制,打通技術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通道
一是探索建立知識產權評價和考核體系。開展知識產權評價和考核機制改革,建立科技創新、知識產權與產業發展相結合的區縣政府知識產權工作考評機制和指標體系。指導區縣優化和調整現有知識產權資助和獎勵政策,增加重點產業發明專利數量,提高核心專利質量。
二是推動創新主體制定知識產權戰略。指導企業加快制定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和發展規劃,支持企業圍繞創新鏈、產業鏈、產品鏈開展組合布局、系統布局。實施企業科技創新專利導航工程,提高創新效率。開辟支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特色優勢產業重點(龍頭)企業專利申請的快速通道和優先審查的“綠色通道”。
三是大力發展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實施知識產權優勢企業和密集型產業培育計劃,創造一批擁有高價值的知識產權,發展一批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推進上市和擬上市企業知識產權培育,引導上市和擬上市企業整合全球專利資源,培育核心專利產品。推動企業加快知識產權引進、投資、并購、海外布局,強化技術合作與進出口中的知識產權管理。
四是加快推進知識產權運營平臺建設。通過知識產權轉移轉化、質押融資、專利保險、交易流轉、收購托管等多種方式,綜合運用知識產權,實現知識產權價值的最大化。鼓勵各類產業引導基金創新知識產權基金運營商業模式。建立完善知識產權質押融資、信用擔保和價值評估辦法。豐富知識產權保險產品體系,培育知識產權保險市場。引導高校和科研院所成立知識產權轉移轉化機構,建立轉移轉化的有效機制與模式,促進專利技術向生產領域延伸。支持高校院所開展技術引進和“產學研金”合作。
五是深化知識產權權益分配機制改革。構建更加科學合理的分配機制,解決好知識產權的所有權、使用權、處置權和收益權等問題,讓創新者大膽創新、敢于創新、投身創新,使創新者積極性充分調動,通過創新達到獲益最大化。
(三)開展積極的知識產權綜合管理改革試點,打造基礎性、綜合性、公益性的公共服務平臺
一是建立綜合型的知識產權行政管理體制。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組建全市統一的知識產權行政管理部門,負責專利、商標、版權等知識產權行政管理職責,統籌協調涉外知識產權事宜。新的綜合管理部門應以提高知識產權創造質量、增強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推動知識產權轉化運用、營造知識產權文化氛圍為工作重點,逐漸實現從“管理”向“治理”的轉變。
二是構建統一性的知識產權行政執法體系。在以司法保護為主導的體系下,推進專利、商標、版權等知識產權綜合行政執法改革,統籌行政執法與司法保護銜接,集中處理各類知識產權和多種知識產權交叉的糾紛案件。加強知識產權行政執法能力建設,明確市與區縣兩級執法部門的工作職責和工作重點。
三是搭建一體化的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平臺。在知識產權綜合管理體制下,界定和明晰知識產權公共服務的職責,整合知識產權公共服務資源,優化知識產權公共服務供給,實現知識產權信息利用等各類服務的便利化、集約化、高效化。具體來說,就是搭建全市統一的知識產權權屬登記信息管理平臺,形成統一入口、統一出口,實現知識產權“一站式”受理、登記、檢索和查詢,提高行政管理效能,降低企業和服務機構運營成本。在改善政府治理的同時,引導市場治理,加強統籌規劃和行業管理;扶持社會治理,發揮社會組織、企業和公民的作用,完善知識產權維權援助機制。
作 者:重慶市知識產權局專利代辦處處長
責任編輯:馬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