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溫泉資源開發歷史悠久,其中以石阡城南溫泉為最早,于明萬歷34年(公元1606年)由知府江大錕首辟為浴池,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在《石阡縣志》中對石阡溫泉就有這樣的記載:“此泉頗奇,冬浴之則身暖而寒退;夏浴之則體輕而涼生;夜浴則睡眠安穩;疲浴則精神復振;感冒者浴至汗出而霍然病去;飽食者浴后則腹脹立消……”短短的58個字就將石阡溫泉的獨特之處刻劃得淋漓盡致,并道出了石阡人長壽的重要原因。也正因如此,石阡被授予為“中國溫泉之鄉”、“中國礦泉水之鄉”,在2012年被評為中國首個“營養健康示范基地”。
近年來,貴州省啟動了地熱資源整裝勘查,2012年貴州省根據《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貴州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2〕2號)中對貴州經濟社會發展布局的精神,結合國土資源部關于開展礦產資源整裝勘查的要求,于2017年啟動“打造中國溫泉省”的戰略部署,商業性地熱勘查和開發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截止2016年底,貴州省新增地熱深井149處,溫泉和地熱井的數量從原來的91處天然溫泉增加到了240處。溫泉開發利用63處,包括自然涌出溫泉20處、人工鉆井溫泉43處。全省有11家溫泉旅游景區納入A級景區名錄,其中4A級4家,3A級7家。
在這240處溫泉中,水質達到理療熱礦水水質標準的有174處(含既適宜飲用又適宜理療的47處),達到標準的指標成分有氟、鍶、鋰、偏硅酸、氡、硫化氫、礦化度、偏硼酸等。目前,部分地區充分利用溫泉特色,以旅游開發為目的,挖掘溫泉文化,豐富產業業態,提升旅游吸引力,初步形成了“食、住、游、購、娛”為一體的產業鏈。不僅如此,其開發模式也逐漸多樣化、特色化。比如,息烽溫泉“溫泉+健康養生”、烏當保利溫泉“溫泉+綜合體”、金沙安底溫泉“溫泉+會議”、劍河溫泉“溫泉+民族文化”等經營模式都逐漸受到游客青睞。

溫泉養生開啟養生新模式
“春日洗浴、升陽固脫。夏日浴泉,暑溫可祛。秋日泡泉,肺潤腸蠕。冬日洗池,丹田溫灼。”溫泉養生一直是中國獨特養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時至今日,隨著人們對溫泉于人之身體健康、裨益匪淺認識的不斷深化,溫泉養生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溫泉為何會有這等功效呢?一是依靠溫泉水的溫度,二是溫泉流動時產生的機械沖擊作用,三是溫泉中所含的礦物質成分。
在水溫方面:據相關研究表明,溫泉熱浴不僅可使肌肉、關節松弛,消除疲勞;還可擴張血管,促進血液循環,加速人體新陳代謝。此外,溫泉中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對人體有一定的幫助。如氡泉促進血液循環,對多種慢性病具有療效,尤以慢性風濕關節炎、外傷后遺癥、神經炎、慢性腸胃疾病、坐骨神經痛、高血壓、皮膚病以及慢性汞、鉛、錳、砷中毒療效較好;硫化氫泉對濕疹、牛皮癬、蕁麻疹、瘙癢癥、陰道炎等具有一定療效;硅酸鹽是人體正常生長和骨骼鈣化不可或缺的物質,也是生命不可缺少的元素,浴用偏硅酸泉對附件炎等婦女生殖器官黏膜疾病大有益處;飲用偏硅酸泉對動脈硬化、心血管病具有一定療效;鍶對兒童骨骼的生長有促進作用;此外,溫泉中碳酸鈣有改善體質、恢復體力的作用,富含的鈣、鉀等成分對調整心腦血管疾病、治療糖尿病、痛風、神經痛、關節炎均有一定效果等等。
在礦物質成分方面:溫泉的養生作用雖然得到大家公認,但由于其泉口或井口出水溫度相差較大,礦化度不同,泉水中含有的各種化學離子、微量放射性元素的數量也有很大差異,因此,不同溫泉的養生效果也不盡相同。從養生角度來看,可按水化學成分對貴州省溫泉進行分類:
第一類是重碳酸鹽型溫泉:主要包括HCO3-Ca·Mg、HCO3-C a、H C O 3·S O 4- C a·M g、HCO 3·SO4-Ca、HCO 3-Mg、HCO3-Na、HCO3-Ca·Na七種類型。該類型溫泉PH=6.8-8.5,屬中性、弱堿性,礦化度0.155-0.592g/l,為淡水。該類型溫泉在全省境內分布最廣,遍布于桐梓、遵義、綏陽一帶及黔中、黔南、黔東南大片地區,占全省溫泉水化學類型的66.67%。
第二類是硫酸鹽型溫泉:省內主要有SO4–Ca、SO4·HCO3-Ca·Mg、SO4-Ca·Mg、SO4·ClCa、SO4·Cl-Ca·Mg型等類型。該類溫泉PH=7.00-7.6,為中性,礦化度0.439-2.542g/l,多數大于1g/l,硬度也較大,大多數大于16.8德國度,為硬水和極硬水。主要分布在黔東北的道真、務川、德江、思南、正安及黔西北的仁懷、習水一帶。硫酸鹽型溫泉占全省溫泉水化學類型的26.65%。
第三類是氯化物性溫泉:該類型溫泉僅分布在黔西北角的赤水境內,有Cl-Na、Cl·SO4-Na·Ca型兩種,此類溫泉礦水礦化度大于50g/l,氯、碘、鋰、硼元素含量高,為典型的熱鹵水。

溫泉養生是以自然、人文環境為平臺,以感受溫泉文化為主題,把旅游、養生、保健、休閑、度假等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讓人們全方位、全身心的放松,將精、氣、神三者合一,從而形成一種健康文化、休閑文化、飲食文化、茶文化等為一體的平臺。溫泉養生已衍生出許多新型休閑場所,成為多種產業,并逐漸升華成為一種健康生活的理念,一個健康娛樂的元素,融入到都市生活中。
目前,溫泉養生基本上以溫泉沐湯為核心,結合了健康旅游、休閑娛樂、膳食調養、心理調攝、推拿按摩、睡眠調整、健身活動等內容,初步形成了綜合立體的溫泉養生體系。

溫泉產業助推脫貧攻堅
貴州是中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和決戰區,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短板中的短板”。全省934個貧困鄉(鎮),特別是其中的20個極貧鄉(鎮),是貴州脫貧攻堅的“硬骨頭”和“決戰點”。這些極貧鄉(鎮)大多位于或相鄰于貴州四、五級旅游資源分布區,部分區域具有一定的溫泉(地熱)資源成礦地質條件。未來的溫泉資源開發利用與脫貧攻堅深度融合,科學合理開發利用溫泉(地熱)資源,用溫泉旅游點亮極貧鄉鎮脫貧希望,利用旅游產業強大的市場優勢、新興的產業活力、強勁的造血功能和巨大的帶動作用助力脫貧攻堅。
拓展溫泉在現代高效農業、供熱采暖領域的應用,也是溫泉資源開發利用的重要方向。溫泉農業的創新開發體現在利用溫泉的熱能營造溫室,提高種養殖項目的附加值,提高現代農業項目的休閑觀光價值,減少溫室對化石能源的消費。強化地熱能供暖利用的同時,亦要強化地熱能資源的綜合利用,隨著貴州“五個100工程”中100個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區等項目建設的持續、快速推進,對地熱能供暖(溫室供暖)及綜合開發利用需求將進一步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