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作為首批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明確提出大力推行綠色、循環、低碳發展。十二次黨代會進一步明確,堅持綠色富省、綠色惠民,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加快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全力構筑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長城。守好山青、天藍、水清、地潔四條生態底線,決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決不走“守著綠水青山苦熬”的窮路,決不走“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一地經濟增長”的歪路,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念好“山字經”,種好“搖錢樹”,做好“水文章”。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大幅提高經濟綠色化程度。倡導綠色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讓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共享自然成為全社會行動自覺!
溫泉作為一種清潔、環保的新型可再生能源和重要的旅游資源,其資源儲量豐富、分布范圍廣泛、應用前景廣闊、市場潛力巨大,科學合理利用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非常小。因此,著力推動溫泉產業健康發展,提高地熱資源開發利用水平,既有利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又有利于實現節能減排目標,促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對貴州發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建設生態文明,調整產業結構,提升產業層次,增強綜合競爭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從廣義上講,溫泉集水、礦、熱于一體,既是一種特色旅游資源,又是一種地熱資源,屬于綠色、清潔的可再生能源。但從溫泉的形成過程進行分析,地下熱水位于地層深處,形成過程復雜,開采后難以利用天然降水迅速補給,地下水循環的周期較長。過量開采若長期持續會造成水位下降、資源減少甚至枯竭,所以從狹義上講,溫泉的可再生性是有條件的,而經長期形成的溫泉資源在一定時間內其所能提供的數量是剛性的。溫泉旅游屬于資源依賴性較強的旅游類型,資源破壞和衰竭將對溫泉旅游業產生毀滅性影響。當前,貴州溫泉旅游發展多呈現粗放式的開發狀態,資源保護并未得到足夠重視,隨意開采,浪費、污染溫泉資源現象時有發生,在發展溫泉旅游的同時保護生態環境是溫泉旅游開發面對的重要問題。從溫泉資源形成和使用特點出發,為了成就貴州溫泉千年流淌的夢想,確保溫泉資源可持續利用目標的實現,需要加強溫泉資源合理適度開發、溫泉產業綜合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工作。
實行溫泉資源的開采限制與容量控制。即實行總量控制、單井采量控制、井距控制和長期動態監測。總量控制是資源可持續利用領域的重要概念,溫泉資源開發的總量控制就是根據地質勘查資料,全面了解區域可利用地熱資源數量、科學分析溫泉資源補給渠道、合理控制開采時序、落實資源利用計劃,總量控制確定了區域內溫泉旅游容量和發展路徑。單井采量控制即根據溫泉地的不同區位確定其溫泉的引(取)水限量,這一指標確定具體溫泉項目的游客容量。合理確定井距有助于防止地下取水形成的降落漏斗相互疊加而造成水位迅速下降,帶來溫泉水量減少甚至枯竭的隱患。這一指標的設定,在一定程度上為合理確定區域內溫泉企業的數量提供了理論依據。開展水量(水位)、水溫、水質長期動態監測,其目的是通過動態長期監測,掌握溫泉(地熱)資源天然和開采動態特征、變化趨勢,為資源的合理評價、溫泉資源的開發利用管理提供決策依據。
依托溫泉的資源屬性和能源屬性,開展溫泉綜合利用、梯級開發、產業鏈延伸和差異化經營。溫泉旅游是以溫泉為核心資源,綜合利用溫泉周邊的有利資源,開發出滿足旅游者審美、愉悅需求的一系列溫泉及溫泉相關產品。洗浴是溫泉旅游的開始,要努力將溫泉、自然風景與當地人文、歷史、風俗融為一體。簡單、孤立地利用溫泉的水溫,對溫泉本身來說是一種浪費,應采用“梯度開發利用”模式。如上游開發,利用熱泉、高溫泉的高溫打造別具風情的自然景觀,創造泉水流動景觀;中游洗浴、康養;下游利用洗浴后的溫泉水進行現代高效農業種養殖、地熱采暖等。充分挖掘溫泉旅游產品特色,增強溫泉項目的康益性、休閑性、文化性、服務性等功能,以使產品形式和開發模式更加多樣化,開發保健、娛樂、觀光、科普科教、度假等多種功能、多層次的溫泉產品,延伸產業鏈,增強溫泉旅游地的吸引力。溫泉旅游企業的同質性現象和重復建設問題嚴重,溫泉旅游項目要差異化發展,設計要新穎,盡量多樣化、豐富化和個性化,不要讓游客覺得處處溫泉旅游區都有“似曾相識”之感。
減少污染物、廢棄物排放,實施溫泉區生態環境保護。溫泉除具有豐富的礦物質外,也可能出現有毒有害物超標,需謹慎處理,降低尾水排放溫度,同時凈化尾水,避免熱污染和尾水礦化度超標等污染。溫泉地的開發與發展必須重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遵循天人合一、融合自然的開發理念,不能只貪一時之利,盲目追求經濟效益,破壞生態環境。要營造與生態環境相協調的人工建筑環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水乳交融的旅游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