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海燕
【摘 要】根據2016年河北省環境噪聲質量以及污染投訴現狀,針對目前監督管理上存在的問題,提出對策和建議。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status of environmental noise quality and pollution complaints in Hebei province in 2016,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關鍵詞】環境噪聲現狀;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措施
【Keywords】environmental noise status; noise pollution of the environment; prevention measures
【中圖分類號】TB53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1069(2017)06-0052-02
1 現狀
2016年河北省對11個設區市進行了功能區聲環境、區域聲環境、道路交通聲環境質量監測。區域環境噪聲、道路交通噪聲和功能區噪聲均按《環境噪聲監測技術規范城市聲環境常規監測》(HJ 640–2012)進行評價。聲環境質量總體較好。功能區聲環境質量晝間達標率高于夜間,總體保持穩定;區域聲環境質量和道路交通聲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
1.1 功能區聲環境
功能區噪聲晝間和夜間監測為每季度監測1次,各城市每次監測日期固定。監測頻次為晝間連續 16小時和夜間 8小時。功能區聲環境質量與去年同期相比基本持平。各類功能區晝間總點次達標率95.3%,與去年同期相比上升1.7個百分點;夜間總點次達標率為73.6%,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9.7個百分點。監測數據總體來看,除0類區外,各類功能區聲環境質量晝間點次達標率均高于夜間。
0類區(指康復療養區等特別需要安靜的區域)晝間達標率為100%,與去年同期相比持平;平均等效聲級為39.37dB(A),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7.2dB(A);夜間達標率為100%,與去年同期相比持平;平均等效聲級為35.99dB(A),與去年同期相比上升2.1dB(A)。
1類區(以居民住宅、醫療衛生、文化教育、科研設計、行政辦公為主要功能的區域)晝間達標率為90.6%,與去年同期相比上升4.2個百分點;平均等效聲級為51.77dB(A),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0.6dB(A);夜間達標率為74%,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3.1個百分點;平均等效聲級為44.11dB(A),與去年同期相比上升0.5dB(A)。
2類區(以商業金融、集市貿易為主要功能,或者居住、商業、工業混雜的區域) 晝間達標率為93.8%,與去年同期相比上升1.8個百分點;平均等效聲級為54.92dB(A),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0.8dB(A);夜間達標率為77.7%,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7.1個百分點;平均等效聲級為47.53dB(A),與去年同期相比上升0.5dB(A)。
3類區(以工業生產、倉儲物流為主要功能的區域) 晝間達標率為93.3%,與去年同期相比上升1.7個百分點;平均等效聲級為58.28dB(A),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1.1dB(A);夜間達標率為70%,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16.7個百分點;平均等效聲級為52.07dB(A),與去年同期相比上升0.5dB(A)。
4類區(交通干線兩側一定距離之內的區域)晝間達標率為98.9%,與去年同期相比上升1.1個百分點;平均等效聲級為64.45dB(A),與去年同期相比上升0.7dB(A);夜間達標率為46.1%,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21.7個百分點;平均等效聲級為55.78dB(A),與去年同期相比上升2.7dB(A)。
1.2 城市區域環境噪聲
根據《環境噪聲監測技術規范城市聲環境常規監測》
(HJ 640—2012)標準要求,區域噪聲晝間監測每年1次,監測工作在晝間正常工作時段內進行,并覆蓋整個工作時段。區域噪聲監測頻次為每個監測點位連續測量 10 分鐘。區域環境噪聲晝間平均值是54.4dB(A),與去年同期相比升高了0.4dB(A)。晝間區域環境噪聲平均等效聲級分布在49.9~60.0dB(A)。評價結果為好的設區市占9.1%,與去年同期相比持平;評價一般的設區市占27.3%,與去年同期相比上升9.1個百分點;評價結果為較好的設區市占63.6%,與去年同期相比持平;評價結果無較差設區市。影響晝間城市區域環境的噪聲源主要分為生活噪聲、交通噪聲、工業噪聲和施工噪聲四類。影響面廣的噪聲源是生活噪聲和交通噪聲,兩者之和占87.60%,與去年同期相比上升2.01個百分點。
1.3 城市道路交通噪聲
根據《環境噪聲監測技術規范城市聲環境常規監測》
(HJ 640—2012)標準要求,城市道路交通噪聲晝間監測每年1次,監測工作在晝間正常工作時段內進行,并覆蓋整個工作時段。城市道路交通噪聲監測頻次為每個監測點位連續測量 20 分鐘。道路交通噪聲晝間平均值為66.9dB(A),比去年升高了0.3dB(A)。11個設區市道路交通噪聲平均等效聲級分布在60.1~72.3dB(A)。評價結果為好的設區市占72.7%,與去年同期相比持平;評價一般的設區市占9.1%,與去年同期相比持平;評價結果為較好的設區市占18.2%,與去年同期相比持平。
2 環境噪聲污染投訴及處理
投訴噪聲污染數量占各類環境信訪投訴總數的37.5%。產生噪聲投訴主要來源于建筑施工噪聲和社會生活噪聲。其中產生建筑施工噪聲擾民的來源有:一是施工工程在打樁和土石方階段打樁機和挖掘機等機械設備產生的機械噪聲;二是施工工程在清運建筑渣土階段運輸車輛產生的交通噪聲。產生社會噪聲擾民的來源有:娛樂場所、商業宣傳和群眾生活中產生的噪聲。
有計劃地對公共場所及施工現場的噪聲污染狀況進行檢查,對未辦理環保手續及產生嚴重噪聲污染的場所依法進行行政處罰,責令其補辦環保手續,并采取有效的隔聲減噪措施。同時強化建筑施工噪聲,嚴格執行《建筑施工場界噪聲限值》,查處施工噪聲超過排放標準的行為。加強施工噪聲排放申報管理,對夜間和必須連續施工的建筑工地,實施城市建筑施工環保公告制度,限定施工作業時間,嚴格限制在敏感區內夜間進行產生噪聲污染的施工作業。實施城市夜間施工審批管理。
查處工業企業噪聲排放超標擾民行為。加大敏感區內噪聲排放超標污染源關停力度,對市區噪聲嚴重的企業進行關停、搬遷。明確改善噪聲污染防治的措施要求。嚴格項目環境噪聲“三同時”驗收管理,未通過驗收的噪聲排放項目,一律不得投入運行。加強工業園區噪聲污染防治,禁止高噪聲污染項目入園區。
嚴格實施《社會生活環境噪聲排放標準》,禁止商業經營活動在室外使用音響器材招攬顧客。嚴格控制加工、維修、餐飲、娛樂、健身、超市及其他商業服務業噪聲污染,嚴格管理敏感區內的文體活動和室內娛樂活動,對夜市進行合理疏導、布局,取締擾民的露天或馬路市場。對室內裝修進行嚴格管理,明確限制作業時間,嚴格控制在已竣工交付使用居民宅樓內進行產生噪聲的裝修作業。
3 監督管理上存在的問題
交通噪聲和社會生活噪聲已經成為城市噪聲污染的主要因素,缺乏有效的控制手段和法律法規支持。法律、法規不完善,執法部門之間職責劃分不夠明確。《噪聲污染防治法》沒有具體的實施細則,缺乏行政強制手段,從而給環境執法帶來難度。執法監管力量薄弱,對城市噪聲污染規范化的日常監管不夠。
建筑施工噪聲管理難度大。由于房地產開發迅猛,建筑施工工地眾多,尤其是施工初期清運渣土過程中的噪聲擾民現象嚴重。城區的建筑施工噪聲也以趕工期或大面積攪拌為由晝夜施工,另外城區手機、電器、商場的噪聲污染也是屢查屢犯,反彈普遍。
4 對策和建議
加強重點源監管。確定本地區交通、建筑施工、社會生活和工業等領域的重點噪聲排放源單位,嚴格各項管理制度,確保重點排放源噪聲排放達標。
相關部門繼續做好舉報案件的查處工作,強化對舉報案件處理的督查,加大對噪聲舉報案件的查處力度。完善環保、公安、文化、交通、建設、城管、工商和海事等相關部門聯動機制,加強聯合執法和信息共享。
建議開展環境噪聲自動監測體系建設。逐步推進環境噪聲自動監測體系建設,提高噪聲監測自動化水平與環境噪聲測量的精度、頻度及客觀性,并在特定位置設置噪聲顯示屏,培育公眾監督氛圍,促進聲環境質量的改善。
進一步改善鄉村聲環境質量嚴格控制城鎮化過程中噪聲污染,防止噪聲污染從城市向鄉村的轉移。完善噪聲敏感區管理政策措施完善噪聲敏感區保護制度,明確敏感區范圍和管理措施,加大敏感區聲環境質量改善力度。
繼續擴大宣傳面,充分利用報紙、電臺、電視臺等新聞媒體,加強公眾噪聲污染防治法律意識,形成人人懂法、人人守法,營造全民參與、共同監督、積極配合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