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疑
【摘 要】論文以湘江流域為研究對象,系統地梳理了流域當前主要的生態問題,通過分析我們發現目前湘江流域仍然存在著重金屬污染嚴重、濕地破壞嚴重、水污染嚴重以及污染治理欠賬多等生態問題,并提出了增加重金屬污染整治力度、開展濕地生態治理、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完善廢水處理方式等建議。
【Abstract】In this paper, taking Xiangjiang river basi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main ecological problems of the basin are systematically combed. Through the analysis, we found that there are still some ecological problems existing in Xiangjiang river basin, such as serious heavy metal pollution, wetland destruction and serious water pollution and pollution control debts, and 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such as increasing the intensity of heavy metal pollution remediation, carrying out wetland ecological management, optimizing and upgrad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improving wastewater treatment methods.
【關鍵詞】湘江流域;水污染;生態治理
【Keywords】 Xiangjiang river basin; water pollution; ecological management
【中圖分類號】X3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1069(2017)06-0054-02
1 引言
湘江作為我國長江的重要一級支流,其流域在湖南境內貫穿了永州、郴州、婁底、衡陽、株洲、湘潭、長沙以及岳陽八大城市,對湖南省的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是湖南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地區。然而近年來由于傳統的粗放型發展模式尚未得到徹底轉變,流域內人口膨脹和工業的迅速發展導致了重金屬污染和濕地退化的問題愈加的嚴重,歷史遺留下來的治理設施欠賬問題和廢水污染問題對生態壞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流域的可持續發展受到了嚴峻的考驗[1]。
在新的經濟發展形勢和政策機遇下,湘江流域迎來了新的開發轉折點。2013年,面對湘江流域新的發展要求,湖南省政府提出,要將湘江的環境保護與科學開發列為省政府的“一號重點工程”,并做到“新賬不能再欠,老賬努力去還”。2015年年底,湖南省財政廳根據《湘江流域生態補償(水質水量獎罰)暫行辦法》,對相關縣市開出首張湘江生態補償“罰單”,這一舉措引發社會強烈關注。2016年湖南省出臺了《長沙市湘江流域水污染條例》,此后湘江流域水質持續好轉。基于此背景,本文著重分析了目前湘江流域內的主要生態問題,并結合當前政策為有關部門和機構提供相關建議,以此來推動湘江流域生態發展[2]。
2 湘江流域生態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河道重金屬污染嚴重
湘江流域的河道底泥重金屬污染累積性問題嚴重,這就導致流域內的危機有許多是潛在性。湘江干支流長期以來重金屬污染排放嚴重,導致河道底泥均有不同程度超標。根據污染程度,從小到大依次為鉻、鉛、砷、汞、鎘,其中鎘以超標425倍為最高。在干流的中游、支流集中采選區以及河灣、河道交匯口、集中排污口等為污染物的主要聚集地,郴州三十六灣、婁底錫礦山、衡陽水口山等采選集中區為重點。各干流水系尾砂進入河道,導致底泥積聚在一處,給當地居民飲水安全造成重大威脅。
2.2 濕地保護形勢嚴峻
湘江流域濕地形勢嚴峻,生態系統破壞嚴重,濕地面積逐漸減少,濕地生態呈現萎縮的態勢,濕地的萎縮也會引起生態多樣性的減少,野生生物數量下降,濕地系統對污染物的清理功能也隨之下降。流域河道周邊圍湖造田現象嚴重,湖泊面積的減少導致了河流蓄水能力差,雨季容易爆發洪水。旱季無水可用,對周圍生態平衡造成不良影響,同時水域變小、降雨量減少,引發的干旱問題將對局部氣候造成影響。
2.3 污染治理欠賬多
流域地區內有著諸如食品加工業、金屬制造業、建材業等老牌主導產業,這些行業里許多都是有著數十年歷史的國企企業和私有企業,由于管理制度的不健全,政府部門不夠重視,導致了歷史遺留問題多,主要表現為:設備陳舊,治理理念有待革新、原材料及水資源利用率低、治理設施欠賬多等,不僅達不到國家制定的排放標準,而且應對污染的措施也十分缺乏。
2.4 水污染問題嚴重
湘江流域水污染源主要包括三部分:工業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和農業面源。其中,工業污染源主要包括各個市的工業企業生產廢水排放,據2014年環境統計年報,湘江流域工業廢水中汞占全國排放總量的21.8%、鎘占全國排放總量的38.5%、鉛占全國排放總量的30.0%、砷占全國排放總量的32.7%。湘江流域排放生活污水11.19億噸,占全省的68.97%;排放COD39.79萬噸,占全省總排放量的44.48%[3]。在農業面源污染主要是化肥和農藥施用過度所致。湘江流域每年施用的農藥5萬噸左右,化肥310萬噸左右,每年經雨水沖洗帶入徑流,輾轉流入湘江的農藥、化肥量分別為700噸和2.2萬噸左右。隨著未來林業和養殖業的發展,其中森林污染和畜禽養殖污染程度也將不斷上升。
3 湘江流域生態治理對策
3.1 加大河流重金屬污染的整治力度
加強對受污染河道的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結合河道內障礙的清除、截斷污染源、治理污染、清理淤泥、增加堤防建設等,同時加強對湘江的美化,消除城市內河段的黑臭現象,對于市區內污染水質的現象予以懲罰,逐步提高湘江整體水質和生態服務功能。規劃好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底泥河段的淤泥清理工作,重點進行治理的重金屬污染底泥區域河段有:株洲清水塘工業區、湘潭竹埠港、岳塘工業區、衡陽水口山、臨武縣香花嶺三十六灣、北湖區新田嶺礦區、汝城縣小垣礦區、蘇仙區柿竹園瑪瑙山礦等,使流域下游地區市民的飲用水安全問題得到解決。
3.2 開展濕地生態治理
省政府針對于“一號重點工程”湘江保護與治理工作已經展開了退耕還林、還濕試點工作,通過植樹造林、濕地修復、攔截農業面源污染,吸納和降解土壤重金屬污染,凈化湘江水質,立足于長遠,大力發展防護林為凈化水源保持水土,發展環境保護林為凈化空氣和釋氧排炭以及發展景觀游憩林以提升視覺審美效果和提供旅游觀光場。
3.3 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淘汰掉落后的產業,將不符合的產業、沒有經審批以及存在重大環境安全隱患污染企業視情況予以關閉,對于沒有按期完成淘汰任務的企業,地方政府要依法予以清除,做到從源頭開始治理污染嚴重企業,對于政府政策支持的項目,應加大力度發展,所有新增污染物排放量必須經過政府的嚴格審核,再針對不同企業、區域進行等量削減予以平衡[4]。
3.4 完善廢水處理方式
完善廢水的處理,其中,對工業企業產生的外排污染廢水在其車間排口必須達到政策要求以及國家和地方的標準,進行深化治理,要求控制工業固體廢物的露天存放,私自隨意堆砌的應進行整改,含重金屬的廢渣要采取因地制宜的策略,因事制宜。
對于城市生活產生的廢水方面,應當完善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生活污水要進行三級處理,對廢水進行循環利用,農村普及好農業清潔化生產技術,建立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為了有效解決農業禽畜類產生的水污染,政府要加強畜禽養殖廢物的綜合治理,采用創新工藝來實現養殖廢物的綜合利用。對于具有相當規模以上畜禽養殖企業,其產生的廢物可以采用循環利用的方式,實現污染“零”排放;對規模以下的畜禽養殖企業的廢物,可以采取人工處理的措施,將其使用于農田或林地中,從而實現達標排放。
4 結語
湘江作為我國長江的重要一級支流,其流域在湖南境內貫穿了永州、郴州、婁底、衡陽、株洲、湘潭、長沙以及岳陽八大城市,對湖南省的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是湖南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地區[5]。然而近年來由于傳統的粗放型發展模式尚未得到徹底轉變,流域內人口膨脹和工業的迅速發展導致了重金屬污染和濕地退化的問題愈加嚴重,流域的可持續發展受到了嚴峻的考驗。在新的經濟發展形勢和政策機遇下,湘江流域迎來了新的開發轉折點。近年來隨著工業的快速發展、城市圈的擴大、沿江兩岸礦產資源的開發、湘江水污染日趨嚴重,相關部門采取了一些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參考文獻】
【1】(賈衛列.生態文明建設概論[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3.
【2】秦大河.中國人口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
【3】張帆.環境與自然資源經濟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4】鄒統釬.旅游景區開發與管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5】張建萍.生態旅游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