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晨
海外沽空機構近來屢屢做空港股,雖然做空機制對肅清市場惡瘤起到了積極作用,但也給不少看好港股的投資者、尤其是南下的內地投資者帶來了較大的風險
A股上漲乏力,資金“出海”的意愿愈發強烈,香港市場自然成為首站。
港股遭到資金追逐的一大原因是,與全球主要股市相比,港股估值相對低廉,相比之下歐美、亞洲等地股市估值均處于偏高水平,而港股則低于平均值。不過需要看到的是,盡管港股各大指數總體持續上漲,但市場內部不同行業的分化也在加劇。
此外,海外沽空機構近來屢屢做空港股。盡管做空機制對肅清市場惡瘤起到了積極作用,但也給不少看好港股的投資者、尤其是南下的內地投資者帶來了較大的風險。
港股持續走強
近半年來,港股再度走強。截至6月6日,恒生指數盤中突破26000點關口,刷新23個月新高。
5月收官,恒生指數收于25660點,當月上漲1045點,漲幅為4.25%,今年以來累計漲幅為16.64%,國企指數收于10602點,當月漲幅為3.75%,年內累計漲幅為12.86%;紅籌指數收于4084點,當月漲幅為3.63%,年內累計漲幅為13.84%。推動港股走強的助力之一是內房股。
市場人士指出,短期港股仍將延續估值修復的上漲過程,南下資金持續地流入繼續對港股形成利好。由于港股的高分紅特征,長期資金不斷流入。特別是港股通開通后,在人民幣貶值預期背景下,內地險資等機構資金對港股有較強的長期配置意向。
雖然港股近期漲幅不小,但是一些受訪人士仍對該市場后市維持樂觀,主要基于以下幾方面:首先港股本身的估值還是比較便宜,經過前期大幅上漲,整體市盈率也僅僅回歸歷史均值;而橫向比較看,相對于全球其他市場,港股尤其是國企指數市盈率還是偏低。
“行業方面,短線看好強勢板塊,例如內房和建筑,今年去庫存方面內房股普遍完成得不錯。中長線比較看好‘新經濟板塊,主要是受益于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互聯網金融和高科技等相關行業,但具體個股需要考慮估值因素,慎重選擇。”一位專注于港股研究的受訪人士指出。
融通基金基金經理王浩宇的策略是通過“定量+定性”,把握經濟與行業趨勢,從市場、行業、個股三個層面獲取回報。通過近期趨勢、盈利增速、估值等多方面量化指標,篩選被高估或低估的個股作深入研究。
“買入盈利顯著改善、估值便宜且漲幅較少的標的;賣出股價漲幅大但盈利惡化的標的。”王浩宇總結。
對內地投資者來說,購買滬港深主題基金是投資港股最便捷的途徑。截至6月5日,滬港深基金已有111只,其中7只基金處于募集中。總體來看,滬港深基金數量快速上升,規模累計834億元。其中規模最大為72億元,超過30億元的有7只。
內部開始分化
平安證券認為,隨著國內宏觀中觀數據走弱,以及港股指數的持續走高,投資者也日趨謹慎。安全邊際較高的高股息個股以及弱周期性的消費者服務業、消費品制造業可能會更受投資者青睞。
“投資者可以從港股高股息低估值的藍籌股、AH 股溢價、消費品板塊等角度來挖掘港股投資標的。”平安證券表示。
另外,還需要投資者關注的是港股與A股之間的聯動性。最為直觀的是,A 股藍籌股的大幅上漲對港股也形成了一定的催化作用,尤其對南下資金而言,由于 A 股相對H股溢價,南下資金未來更可能流向具有“估值洼地”的港股藍籌股。
廣發證券便指出,港股與國內經濟密切相關,國內經濟放緩會給港股盈利帶來不利影響。無論是從數量、市值還是交易額來看,中資股在港股中占比都超過一半,港股盈利能力與國內經濟基本面的關聯度很高。
“4 月份多項經濟指標表明國內經濟已有放緩跡象。根據廣發宏觀三周期框架,跟房地產相關的庫茲涅茨周期繼續向下,跟設備更新換代相關的朱格拉周期向上,庫存周期將由向上變為向下,三個周期中,兩周期向上變為一周期向上,預計國內經濟將從溫和回升轉變為溫和放緩。”廣發證券表示。
北京時間6月15日凌晨,美聯儲上調聯邦基準利率水平至1%~25%之間,與市場預期相符。
美聯儲加息過后,香港利率大概率跟隨上調,港股估值可能會受壓制,因此維持港股年內震蕩市的判斷。
屢遭沽空
近日,國外沽空機構對港股的狙擊層出不窮,中國宏橋、輝山乳業、豐盛控股的風波尚未平息,白馬明星股瑞聲科技再遭沽空機構狙擊。
業內人士指出,由于港股是中外資金的博弈集中地,兩方勢力的投資理念和方法有所不同,內地只能做多的獲利機制很容易受到海外做空機構利用,海外大鱷不是對股市推波助瀾,就是用賣空報告來制造市場恐慌,很容易對那些不熟悉外資在港股市場玩法的內地投資者進行收割。
“目前的A股相對港股市場來說,機構投資者占比較低,做空機制相對缺乏,投機盛行且優秀上市公司比重也相對較少,這使得南下資金很容易忽略港股是一個價值發現的市場,在那里從事不注重基本面的投機,面臨的風險會更大,同時也會導致南下資金在做空中中招的概率上升,且在面臨做空時管理風險能力不足。”天風證券表示。
在天風證券看來,從本質上講,南下的這批投資者投資理念需要提升,對應到培育投資者的 A 股投資制度也要不斷完善,逐漸與成熟的資本市場接軌,包括做空機制的完善、機構投資者的培育、衍生品等風險管理產品的豐富以及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監管、退市制度的完善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