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東雪+錢宇恒
【摘 要】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金融市場逐步與國際接軌,金融體制不斷完善,金融工具得到不斷擴展,金融市場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不斷加強。但由于我國金融市場的固有局限,我國在金融創新領域的進度仍未趕上歐美國家的步伐。在提倡“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我國應該積極推進金融創新,為金融領域注入新的活力。
【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1978, China's financial market has gradually been in line with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the financial system has been continuously improved, the financial instruments have been continuously expanded, and the financial market has been strengthened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However, due to the inherent limitations of China's financial market, China's progress in the field of financial innovation has not yet caught up with the pace of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context of promoting "public entrepreneurship, innovation", China should actively promote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inject new vitality into the financial field.
【關鍵詞】金融;創新;金融風險 ;實體經濟
【Keywords】finance; innovation; financial risk; real economy
【中圖分類號】F83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1069(2017)06-0060-02
1 金融創新概念
人們對于“創新”概念的理解,主要源自熊彼特的“創新理論”:創新,就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把一種未曾有的關于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組合方式引進生產體系之中,對生產要素進行重新組合[1]。而金融創新,即是為了適應經濟形式的發展和需求的多樣性,在金融體系內部進行的,從制度到業務的一系列改革和變更。
2 金融環境概況分析
當前,中國的經濟發展已經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長速度進入“換擋期”,改革開放以來長期的高經濟增長速度,產生了許多潛在的矛盾,資源消耗型產業潛力的耗盡,也促使中國經濟放緩到中高速增長;產業結構也面臨調整,國際投資外流,經濟增長將更多地依賴產業的轉型升級和生產效率的提高。同時,隨著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的不斷推進,中國加快了經濟國際化與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
經濟決定金融,中國經濟的新常態和國際化,決定著中國金融市場的新常態與國際化,同時也對中國的資本市場提出了更多的內在要求,推動金融體制深化改革、探尋金融創新方案,已成為金融市場的發展重點[2]。當前金融市場呈現風險與機遇并存的格局,一方面,金融業的不良率日益上漲,金融機構效益下降,監管要求不斷提高;另一方面,金融市場不斷延展,國家“雙創”戰略不斷推進,金融市場將在中國的經濟發展中發揮更加關鍵的作用,金融創新也將成為金融機構的發展方向。
3 我國金融創新現狀
當前主流的金融創新理論主要包括技術型金融創新、制度型金融創新、規避型金融創新等,從技術創新、制度發展、規避管制等方面論述金融創新的驅動力。歸納而言,金融創新是以價值創新為核心,技術和制度創新為外部條件,以金融機構為主體進行的一項創新活動。
3.1 金融創新缺乏有效的原動力
中國的金融市場是以商業銀行,特別是四大國有銀行為主導的市場體系,四大國有銀行由于國家控股、政策支持等諸多原因,并不存在持續經營方面的問題,其整體的發展以穩定為主。但是,由于缺乏以價值創造為導向的企業管理制度,國有銀行缺乏利益和外部生存壓力的驅動,使銀行整體上缺乏活力和激情,喪失了金融創新的原動力。
3.2 金融創新外部條件不成熟
中國金融市場的建立時間尚短,金融市場內部仍然存在較為嚴重的問題:金融市場的整體結構尚未平衡,整體上存在“重資本市場,輕貨幣市場;重股票市場,輕債券市場”的現象,金融市場內部的諸多版塊也未得到有效統籌。技術層面,金融領域是一個十分難以界定的領域,其涵蓋的內容處在不斷擴展的過程中,金融的發展,需要各個行業技術的支持,一個國家整體的技術水平,往往決定著金融層面的技術水平。
上述各種問題說明,中國金融正處于發展的瓶頸期與機遇期,隨著中國經濟國際化進程的推進,中國金融市場將逐步與國際金融市場同步接軌,我國的金融機構將面臨來自國際金融機構的挑戰。在中國政府逐步完善金融體系與金融制度的同時,金融機構自身的技術管理,特別是風險管理水平,也決定了金融機構是否能在國際金融浪潮下,繼續前進。
4 金融創新引發金融風險
金融產品的創新和研發背后隱藏著各種風險,作為金融機構設計出的新型金融產品,再一次分配組合買方與賣方。作為一種零和博弈,一方收益另一方遭受損失,固然總盈虧為零,然而隨著一方虧損,資金損失,風險也隨之產生。金融創新不是一種降低風險的方式,相反,往往會使風險發生機率有實質性提高[3]。以簡單的浮動利率債券為例,將原浮動利率債券B0拆分為固定利率債券B1和更高浮動利率的債券B2,而固定利率債券B1屬于無風險收益,更高浮動利率變動的B2屬于風險系數更高的風險債券。拆分后屬于B1的買家獲得無風險收益而不用承擔風險,同時B2的買家在有有機率獲得高額風險收益的同時承擔更大的風險,雖然整體風險一定,但將風險集中于一部分B2的買家手中無疑集中了風險而增加了杠桿。
5 淺談對于金融創新的評價
5.1 金融創新的優勢
①金融創新充實資本市場。金融創新刺激了存蓄資金進入市場流動,隨著風險等級不同的各種金融產品的不斷開發,投資面越發廣泛。隨著流動資產的增多,市場的流動性加強,資金鏈的周轉能力得到提升,市場擁有了發展的活力。與此同時,資金的注入會使廣大投資者看到市場的潛力,從而相繼投入資本進行博弈,市場的積極性提升會促進市場的繁榮。②金融創新驅使金融產品更新換代。不同于劣幣驅逐良幣,金融市場永遠是利益第一。金融產品的更新換代隨著新產品的誕生逐漸加速,原先老舊的金融產品已然得不到市場的認可,從而紛紛退出市場舞臺[4]。與此同時隨著投資者對新產品的肯定,又會在某種程度上促進新產品的研發和創新,在不斷創新和演替的過程中,金融市場得以成長蛻變。③金融創新促進資本“脫虛入實”。資本空轉一直是金融市場的一大弊病。當資本始終處于資本市場中來回周轉時,這筆資金必然不能真正起到對經濟發展的實際作用。只有當資本周轉入實體經濟時,才會對經濟發展起到實質性作用。通過金融創新,對企業轉型升級、對市場調結構,從而促使資本進入實體經濟,進一步降低資金空轉率。
5.2 金融創新的弊端
①金融創新加劇了金融風險的程度。通過金融創新對風險進行重新配置,進一步加杠桿、減杠桿,從而滿足不同投資者的需求。在平衡杠桿的過程中,風險集中于加杠桿的一方,從而使風險集中化,加大了市場風險損壞率。由于金融創新,導致資產的連通性日益加強,風險損失的擴大導致連帶資產的風險也在增加,一旦風險發生后果會更加嚴重。②金融創新孕育出新的經營風險。金融創新導致金融機構趨于一致,加強了金融機構間的競爭關系,因此也增加了經營性風險。風險大、信用評級低,使得金融機構在競爭中不得不在高風險的環境下互相競爭以防被淘汰。而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金融機構間的競爭早已不只是本國機構的競爭,而是世界各機構的博弈。隨著競爭面拓寬,競爭程度擴大,金融創新使得風險從單一機構輸送給全球金融體系,給市場的整體風險性也埋下了隱患。
6 結語
對于風險的把控,應由政府領頭,帶動有關監管部門,同時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管理,建立對風險進行把控的長效機制[5]。金融創新企業和產品需提前申報并建立管理制度,確保對市場金融創新發展動態的掌控,從而將對風險的危機管理轉換成主動的風險管理,將風險評估工作提前,降低潛在可見風險。
在當今瞬息萬變的經濟形勢下,金融創新勢在必行。伴隨著創新,是風險的重組和缺漏的不可預見性。我們不能苛求金融創新的每一步都是正確無誤的,只能在發展中遵循道德準則,盡量降低非系統性風險,不做利用缺漏牟利引發金融災難的缺德事。
【參考文獻】
【1】崔光華.西方金融創新理論綜述[J].中國商人(經濟理論研究),2005(04):40-42.
【2】賴小民.在新常態下加強金融創新與監管[J].西部大開發,2014(12):59-62.
【3】竺薇菁.論金融創新條件下所伴隨產生的金融風險[J].商場現代化,2017(06):153-154.
【4】張林.金融發展、科技創新與實體經濟增長——基于空間計量的實證研究[J].金融經濟學研究,2016(01):14-25.
【5】張志剛.應建立金融創新風險防范長效機制[N]. 中國經濟時報,
2017-05-05(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