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莎莎
2017年,西南大學農學與生物科技學院教授李加納邁入了花甲之年。
或許你并不知道李加納是誰,但在你的餐桌上,卻悄然進行著一場由他主導的“革命”——他成功培育了高含油量甘藍型黃籽雜交油菜,改寫了世界油菜歷史。
1997年,李加納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如今,整整20年過去了,李加納研發的“渝黃”系列油菜種遍了長江兩岸。
“這些年,最開心的事情,就是自己的研究能實實在在地改變中國人的餐桌。”李加納說。
立志
2017年5月4日,青年節。
“投身油菜研究,正是我年輕時立下的志向。”李加納說。
1977年,李加納考入西南農學院(現西南大學),第一次接觸到油菜研究。
改革開放以后,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優質植物油的需求量激增。
李加納發現,我國每年要進口幾百萬噸菜籽或菜油。
于是,這位年輕的科研工作者決定發動一場“油菜革命”。
1982年,李加納留校攻讀碩士研究生,開始接觸甘藍型油菜研究。
以前,國外進口油菜籽均屬黑籽,其壓榨油呈黑色,須經過工業脫色變為色拉油。
“工業脫色增加了成本,而且還破壞了菜油的營養和天然香味。”李加納說。
當時,白菜型和芥菜型油菜雖有出油率較高、成色較好的黃色籽粒品種,但產量低;甘藍型油菜雖然產量較高,卻只有黑色籽粒,壓榨油的商品性差。
科學家們要做的,就是將這兩個優勢結合在一起。
1960年,瑞典科學家從甘藍型油菜中首次找到黃籽單株,但終因遺傳復雜、穩定性差放棄了研究。
當大多數科學家認為此項研究沒有前景時,李加納卻反其道而行之。
“甘藍型油菜籽研究存在三大難題。”李加納說,首先是缺乏遺傳穩定的黃籽材料,其次是粒色形成機理不明,最后是黃籽與高產、抗性結合不好。
接下來的30多年,李加納團隊向這三個難題發起了持續攻關。
攻堅
“針對三大難題,我們確定了三大技術路線。”李加納說,一是廣泛搜尋和創造黃籽突變基因;二是聚合黃籽基因,創造出遺傳穩定的甘藍型黃籽品系;三是利用現代育種手段,聚合多個優良性狀,選育新品種,同時促進產業化應用。
說起容易,做起來難。
“農業科技創新周期長、投入大,見效緩慢。”李加納說。
當時,李加納的同事唐澤靜、李崇輝也正在研究甘藍型黃籽材料,但由于材料的產量、品質、抗性及遺傳穩定性較差而未獲突破性進展。
于是,李加納接手了這批材料,帶著團隊深入田間地頭,開始年復一年地勞作,重復著耕地、播種、栽苗、施肥、觀察記載和配制雜交組合等工作。
收獲后,他們還要進行分析,挑選出株型好、抗病豐產的單株或材料。
李加納團隊成了地地道道的莊稼人,但又比農民操心更多。
這一干就是十年。
1997年,重慶直轄。同年,李加納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團隊首次得到了顯性甘藍型黃籽油菜材料GH01與隱性甘藍型黃籽油菜材料GH03。
第二年,經國內專家認定,甘藍型黃籽材料多方面優于國內其他品種(系),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深耕
初戰告捷,李加納深知,科研無止境。
“我們要做深耕田間的老農。”李加納說。
初戰告捷后,李加納課題組又以GH01為親本,研究出了甘藍型黃籽雜交油菜組合“渝黃1號”。
“‘渝黃1號籽去殼后的蛋白質含量達到58%。 ”李加納說。
此后,李加納團隊建立了黃籽油菜聚合育種技術體系,“渝黃2號”“渝黃4號”和“渝油28”等陸續通過國家審定。
“其中,‘渝黃1號是國內外第一個具有生產利用價值的甘藍型黃籽雜交油菜新品種,‘渝黃4號由于優質高產多抗和適宜機械化生產的優良特性,被農業部推介為主導油菜品種。 ”李加納說。
李加納及其團隊種下希望,收獲了喜悅。
2004年,重慶市科委批準李加納團隊建立重慶市油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這是重慶市首批建設的工程中心,也是重慶市第一個農業領域的工程中心。
2007年,李加納團隊又被重慶市教委批準為首批高校創新團隊。
…………
由于研究的突破,李加納團隊在國際學術界也產生了較大影響。
2007年3月27日,第12屆國際油菜大會在武漢召開。
李加納受邀,與國際黃籽油菜研究權威專家一起,主持了甘藍型黃籽油菜專題研討會,并作了題為《黃籽油菜育種策略》的特邀報告。
在隨后的13屆和14屆國際油菜大會上,李加納又作了多次報告。
推廣
“科技成果不能放在檔案柜里,而必須要為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發展作貢獻。”李加納說。
2001年,重慶利農一把手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李加納出任常務副董事長。
新公司的核心項目即是“渝黃1號”的產業化開發。
公司成立后,很快就與墊江縣委、縣政府合作建立農業科技實驗園區。
建設雜交油菜制種基地2萬畝,建設種子低溫庫和種子庫房及科研培訓基地2萬平方米,建設年加工優質油菜4萬噸的加工廠……一個現代化農業高科技園區拔地而起。
此外,李加納帶領團隊撰寫出《甘藍型黃籽雜交油菜標準化生產實用技術手冊》等供農戶和企業使用。
為探索丘陵地區油菜機械化生產技術,李加納每年都會頻頻到基層鄉鎮指導生產,足跡遍及西南五省市上千個鄉鎮,培訓農民上萬人次,建立高產示范片上百個點次。
…………
如今,甘藍型黃籽油菜新品種在油菜市場炙手可熱。
“油菜的油和餅質量均優于進口菜籽,顯著提高了我國油菜競爭力。”李加納自豪地說。
2017年4月,墊江縣沙坪鎮油菜種植示范點。
穿梭于金黃色的油菜花海,李加納心里是甜蜜的。
這份甜蜜不僅來自于田野美景,更重要的是,長江流域油菜主產區到處都種植著由他培育的油菜新品種。
截至目前,4個甘藍型黃籽油菜國審品種推廣面積近億畝,累計為農民和農業加工企業增收增效上百億元。
【采訪札記】
耐得住寂寞是創新的必備品質。
李加納就是這樣一個人。
為改善中國人的餐桌,李加納一生都在努力。
和大多數“理工男”一樣,60歲的李加納稍顯木訥,長期“隱居”實驗室和田間地頭,讓他對人群略感疏遠。
但一說到油菜研發,李加納卻總是滔滔不絕。
深耕希望,收獲喜悅——李加納的成功,離不開重慶創新生態環境的不斷優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重慶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大力建設西部創新中心……
在日益優越的創新環境下,重慶各行各業涌現出一系列令人矚目的創新成果,在賦予這座城市前行動力的同時,也越來越多地惠及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