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曙光+尹鵬飛
編者按
近日,由張藝謀導演的電影《長城》在北美3326家影院大規模上映,在海內外引起熱烈反響和討論。去年,該片在國內上映時,獲得了11.68億元的票房成績。從國內到海外,電影《長城》不僅在全球電影市場競爭中獲得了機會,更帶著濃郁的文化特色向世界展示出中國的精神風貌。隨著《長城》的海外熱映,人們再次將目光聚焦于這部電影。本報特約請兩位專家撰寫了評論文章,從電影產業、文藝創作等角度,解讀該片的文化內涵和市場價值。
隨著電影《長城》在北美上映,張藝謀及其電影再次成為電影評論的風暴中心。作為“第五代”導演的佼佼者、中國式大片的開啟人、奧運會開幕式導演,張藝謀多重身份的交疊使其在輿論場中的位置備受矚目,甚至無形中背負了中國文化代言人的角色。這種全能印象招致觀眾對《長城》的落差批評。但事實上,《長城》作為一次合格的向好萊塢工業借水行舟的試驗,無疑是張藝謀職業生涯里一次重要的創作博弈。
新世紀以來,華語電影工業版圖重繪,進軍好萊塢的華人導演屈指可數,張藝謀是大陸第一位與好萊塢達成A級商業類型片合作的導演,《長城》也是迄今體量最大的中美合拍電影。作為傳奇影業籌備了7年的項目,英文劇本署名五位作者,七易其稿,實拍三年,團隊里有超過百位奧斯卡級別的獲獎者和提名者,特效更由頂級的“維塔工作室”和“工業光魔”協助完成。作為中國電影人才和資本與好萊塢電影工業的一次深度合作,《長城》更像是張藝謀在當前中國電影產業化轉型語境下深入好萊塢體制的一次探索。制片權力和文化輸出的主動優勢成為中美雙方在合作過程中持續博弈的焦點。
張藝謀在《長城》中被壓制的創作權力使其區別于以往的作者身份指認。好萊塢的工業標準大幅限制導演權力,從這個角度來說,《長城》作為好萊塢的重工業產品,本身就是去個性化的。個人的美學旨趣需要在嚴苛的制片人制度內尋求突圍。張藝謀也坦言在制片過程中自己能掌控的東西有限,《長城》必須首先是合格的好萊塢工業產品,在這個前提下才能承載中國文化和價值輸出。這種矛盾突出表現在影片敘事層面的艱難對接,西方視角、故事簡化、人物性格缺少弧度、風格元素奇觀化等都是本片招致批評的原因。但在有限的敘事空間里,張藝謀依然在好萊塢的框架內對集體意志與個人價值、男女主角的情感勢差以及中國精神之于人物性格的呈現作出了平衡和提升。同時,張氏影像風格在《長城》中仍清晰可辨。影片將東方人工奇跡與西方魔幻類型相嫁接,張藝謀在怪獸片的框架內與好萊塢討價還價,盡可能多地配置填充精奇的中國元素,承續中國風表達。影片借助長城這個典型的中國舞臺,展示出科技感十足的古中國特種部隊、奇巧的冷兵器戰爭場景和頗具視覺壓迫性的饕餮獸群,工業技術指標和視覺效果呈現皆堪稱近年華語電影突出的國際化嘗試。敘事薄弱和高度奇觀化是高概念電影的一大“原罪”,本質上是在面向全球市場的生產傳播中,文化勢差和資本風險所致的保守創作行為。高概念電影力爭在文化折扣最低的代價下盡可能地打通市場,藝術家的自我表達不是其必備要素,藝術創新也不能作為其唯一評價指標。這是文化工業的普遍矛盾,傳奇影業近年出品的怪獸電影代表作《環太平洋》和《哥斯拉》在劇作和風格上同樣受到不同程度的指責。
即便如此,高概念電影仍是當前電影經濟文化輸出的強大載體,也是國家電影工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2016年中國電影市場增速放緩,電影產業面臨轉型壓力,亟須對產品結構優化調整,實現向質量型增長的過渡。近年“中國式大片”式微,以超級英雄電影為代表的好萊塢大片已然占據國內主流市場,中國電影僅靠中小成本的“黑馬”創造票房奇跡并非長久之計,中國電影產業想要建立完善的工業模式,必須保證高概念電影的競爭力和傳播力。《長城》作為中美深度合作的第一部超級大片,由中方主創直接向好萊塢取經,借鑒工業體系、制片模式和技術標準,將促進中國電影與好萊塢在重工業層面的深度交流合作,進而提高中國電影的工業水準,成為重建中國大片模式的契機。
《長城》的全球化市場定位不言而喻。當前中國電影因文化和語言上的障礙,與海外尤其是北美市場的對接是短期內難以完成的任務。《臥虎藏龍》和《英雄》之后,華語電影在世界主流市場的影響力持續走低,缺乏進入好萊塢主流市場的話語權。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好萊塢高概念電影持續將中國作為超級英雄獲得神秘力量或是科幻對壘戰場的景觀想象,甚至推出“中國特供”版來討好市場。在此背景下,《長城》借助好萊塢體系植入英語創作,讓東西方文化話語體系在電影中直接對話,減少與外國觀眾的隔閡,尋求共同認可價值觀的努力,也是一種全新的嘗試。電影摒棄了中西文化的沖突和對抗,在好萊塢敘事法則的主導下,盡可能地通過中國元素來影響敘事,嘗試進行價值觀的反向輸出,試圖以“信任”為立足點在中西方文化間找到價值認同。“減法”操作雖然削弱了劇作張力,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嘗試了中國集體主義美學與西方個人主義價值的對接,這種主流價值觀的交流、融合和輸出,也是中國電影“走出去”的重要命題。在這個意義上,《長城》承載了中國電影海外文化傳播的探索意義。
創作層面的博弈對應的也是電影工業和市場的博弈。中國電影市場良好的發展前景無疑是好萊塢主動尋求《長城》項目合作的直接動力。中國電影面臨對好萊塢進一步開放的嚴峻挑戰,中國電影產業也將進入全球電影市場格局的競爭,如何在與好萊塢的對壘中保持本土電影的創作優勢和市場份額將是未來博弈的關鍵所在。從這個角度看,《長城》開了一個好頭,接下來還需中國電影人的共同努力。
(饒曙光系中國電影家協會秘書長、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尹鵬飛系上海大學電影學博士研究生)(責編:陳燦、陳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