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鄉土小說是20世紀中國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追求現代性”思潮的影響下,出現了呼應與反對現代性的兩種思潮。本文以書寫鄉村變化的小說為載體,淺析了知識分子對鄉土小說現代性的思考以及其反對現代性的傾向。
關鍵詞:鄉土小說;現代性;反現代性
一、現代性是鄉土小說敘事的起點與發展動力
鄉土小說在中國現代文壇中占據著重要地位。中國是一個農耕文明發達的國家,農民、農村不僅與社會學密切相關,它更是文學取之不盡的資源。鄉土與城市相對,它區別于以工業文明為表征的城市文明。
“現代性”是與民主、科學等概念相聯系的西方話語表述,是一個特定歷史背景下出現的價值觀念,它生于傳統,又對傳統揚長避短。現代工業文明的發展對鄉村形成了強有力的沖擊,也更加暴露了鄉村的落后,鄉村的衰頹是知識分子關注的焦點問題,而鄉土作家之所以對故鄉的沉滯極為敏感源于他們對現代性的執著追求。鄉土小說的誕生就是為了改造國民性,且鄉土小說對鄉村的現代性銳變有著特殊關注,換言之,現代性不僅是鄉土小說的敘事起點,更是它發展的動力支持。鄉土的社會傳統與現代文明發生了激烈的碰撞,鄉土小說集中反映了知識分子對現代與傳統的思考。
農民是鄉土小說集中描寫的對象,知識分子站在啟蒙者的立場上,審視、打量鄉村與農民的生存境遇,通過印刷媒體呈現于大眾視野,社會反響也相當劇烈,以魯迅鄉土小說發跡的啟蒙文化在鄉土作家的不懈努力之下達到高峰。在鄉土小說家們的精心打磨下,許多散發著純正氣息的原生態作品不斷涌現,為鄉土小說開辟了一片嶄新的土地。也許作品的質量良莠不齊,但是他們執著于表達自己的個性和其獨立思考的聲音,這是現代文壇中極為寶貴的,這也就是為什么現代鄉土小說如此打動讀者的根源,不僅有現代性的思考深度,更心系現代中國的艱難歷程與愚昧的落后狀態。
二、鄉土小說家的反現代性姿態
人們總是理所當然地將“現代性”與科學、進步、合理等美好因素相關聯,但是這種線性發展的歷史觀越來越受到知識分子的質疑。廢名、沈從文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們筆下的鄉土小說背離了二三十年代鄉土文學主流的敘事基調。
廢名深受佛教影響,他的隱逸之思與周作人所倡導的“性靈派”不謀而合,他并不以現代理性的價值尺度考量鄉土,他筆下呈現的是未被世俗污染的恬靜的鄉村風光,吟誦的是一曲和諧寧靜的人性之歌。這世外桃源的構建其實是為了反對現代文明對人本性的異化。沈從文更是將這種田園牧歌般的詩意情懷發揮到極致。他筆下的湘西世界遠離革命的血淚與戰爭的風雨,和平的鄉土世界表達了他對故土傳統的眷戀之思。
新時期鄉土小說的尋根熱潮也體現了知識分子面對現代化碰撞時的復雜心態。一方面,新時期的鄉土小說家熱烈期盼著鄉村擺脫貧困愚昧的狀態,實現真正的富足與自由,另一方面,都市文化對鄉村的擠壓破壞了民間的既定秩序,這兩難的選擇讓作家們處于非常尷尬的境地。但現代性是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向,無力回天的鄉土小說家無奈又焦慮。因此他們寧愿逃離這喧囂與浮躁,讓自己的心靈回歸于理想中的和諧的鄉土中。他們極力表現鄉村靜謐淳樸的一面,忽略現代商業文明對鄉土的侵襲。在尋根派作家筆下鄉村世界是一個溫情脈脈的情感烏托邦。莫言對高密東北鄉的執戀,以及遲子建《親親土豆》、《霧月牛欄》等作品都向我們描繪了詩意的鄉村社會和活力無限的鄉土世界,對正在逝去的鄉村作最后的告別和回望。汪曾祺的《受戒》在展示人性靈魂美的同時,更為我們描摹了一幅恬靜淡遠的鄉土風俗畫,這也是他小說韻味無窮的精髓所在。
改革開放打破了城鄉的阻隔,一大批農民懷揣夢想來到城市,也有相當一部分農民成為城市與鄉村間往返的候鳥,農忙時在家務農,閑的時候去城里打工,但城市并不像他們想象的那般單純美好,農村人身份的烙印讓他們在城市里備受歧視,他們只能在回憶中重溫鄉間的深情,故鄉的山野田土,麥場莊稼,低坡山脊這些曾被他們漠視的鄉村符號再次變得親切,迫于生存壓力和身份認同焦慮,這些來自鄉村的人不得不返土。如果說進城、改革是人們對現代性的追求和認同,那么人們的“尋根”之旅則是對盲目追求現代性的反思。
《九月還鄉》中的九月、孫艷等羨慕城市的光彩來到針織廠里做工,干臟亂的活,有時還要被腦滿腸肥的老板調戲。后來她們明白了青春才是她們唯一的資本,她們便不惜出賣自己的身體。廠長罵九月道農民是萬惡之源,九月也毫不留情的揭露城市人的真面目:城市在農村傾銷假的種子、農藥,城市才是真正的萬惡之源!此時的九月真正意識到了城市并不適合自己,鄉村才是真正的心靈家園。頓悟這個道理后,九月和孫艷義無返顧地回到了家鄉,她們決意要帶領鄉民共同致富。在這里城市人都被描繪成面目可憎的惡人,而原本單純善良的農民進城后也染上一身惡習,而楊雙根所代表的農業文明是人們最后的心靈歸宿,這難道不是對現代性惡的無情控訴么?
但是追求現代性是不可改變的歷史潮流,農民對城市的渴望與日俱增,作家們對現代性荼毒人性的一面無可奈何,他們無法改變鄉村不斷沒落的事實,工業化已將淳樸的鄉土風情改變的面目全非,憂心悵惘終是徒勞,只有不斷思索鄉村的文化的價值所在并充分保護利用才能讓鄉村文化揚長避短,真正實現人文環境的臻善與現代化騰飛,才能為守望鄉村找到一條真正的光明之路。
參考文獻:
[1]錢理群等.中國現代文學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52
[2]張衍娜.論現代性視域下當代鄉土小說的困境[J].現代語文,2012,8:59
[3]丁帆,何言宏.論二十年來小說潮流的演進[J].文學評論,1998,5
[4]南帆.文學:城市與鄉村[J].上海文論,1990,4
[5]賀仲明.論中國鄉土小說的現代性困境[J].南京大學學報,2008,5
[6]南帆.文化的她——重讀《白鹿原》[J].文藝理論研究,2005,2
作者簡介:
紀翔,哈爾濱師范大學,研究生在讀,專業:中國現當代文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