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文俊
摘 要:學生們在色彩靜物寫生中需要一個深入認識的過程。本文的目的是引導有一定美術基礎的學生深入了解構圖法則、形體結構、色彩關系、表現技法等知識。希望同學們的繪畫技能有所提高。
關鍵詞:色彩;構圖;形體;明暗;寫生;技法
繪畫中經常提到“寫生”兩字,其意義無外呼“對景(或物)寫生”,含有“寫實”的含義。色彩靜物寫生就是將靜物的色彩、形體、場景用“寫實”的方法較真實地描繪出來。包括畫面的構圖、形象、素描層次、光源色、固有色、環境色、空間色調、表現手法等諸多因素。在教學中會經常提到或重復此類話題。筆者認為:學生們需要一個深入認識的過程。這樣畫技才能有所提高。
一、關于構圖的深入認識
此話題有點老調重彈了。任何人學畫的起端或所有繪畫的開始都面臨一個“構圖”的問題。而靜物色彩寫生的“構圖”能力則是所有“構圖”學習中較關鍵的一種。是素描繪畫轉向色彩繪畫的接力棒,是色彩寫生或美術作品創作的起跑線。
色彩靜物寫生的構圖,因色彩因素的多元性(較之素描靜物寫生而言)顯得豐富多彩,帶有一些“懸念”的味道。好的構圖方式總可以推陳出新,給人以“始料不及”之感。巧妙的構圖“取勢”配合色彩的運用,能使畫面洋溢著“才氣”,“靜”“動”分明。“靜”則如湖水微瀾、老衲參禪,動則如激流奮進、氣勢磅礴。靜感和動感是構圖表現的最初目的,也是決定畫面最終效果的因素之一。
構圖原則最根本的因素是:對稱和均衡。它們分別代表著兩樣構圖形式。強調畫面的感情則須在對稱和均衡中作特殊因素的夸張,使感情飽滿膨脹。如:在對稱形式下強調不對稱的因素,在均衡形式下強調不均衡的因素。總之,使構圖具有“意味”,“動”“靜”分明。
二、關于形的深入認識
組合靜物的個體對象存在“外形差異”和“前后關系”的問題。必須仔細觀察靜物外形的方和圓、對稱和不對稱,顏色的深與淺、位置的前與后的區別。找出個性差別,畫起來才能下筆有神,鮮明突出,達到“寫生”的目的。
“外形”的表現可從理性中尋求感性認識。寫實繪畫追求真實感,而這種真實感是一種“認為真實”,而不能是“照相真實”。“認為”即強調感性認識。曾聽某師說過:將水果當人畫。就是尋求水果的個別差異,即個性。徐悲鴻說:寧方勿圓,也是講形的表現性。方圓結合,方中有弧,圓中帶著方的韻味,這樣的形體才有視覺的沖擊力。
前后形體的差別性,也是必須注意的,從中可表現出空間色彩的變化。“近大遠小”,“前面清楚,后面模糊”是一般的視覺規律,也是寫實性畫面的寫生原則。
三、關于色彩明暗的深入認識
從素描到色彩,有一個很緊密的聯系。將明暗關系轉換成色彩關系,畫面就具備“寫實”功能,是色彩繪畫的特性。印象派大師發現色彩對比關系的神奇效果,發現了暗部的色彩,使畫面色彩豐富而絢麗。驗證了一個名言:神奇的不是世界會那樣,而是這樣的。色彩靜物寫生講究畫面色彩的明暗分布和對比關系的整塊處理。
明暗分布以光而論,分受光、背光兩部分,分明而整體。暗部襯托亮部,使形體清晰。暗部和亮部在畫面上的“量”最好不要等同,否則畫面視覺感受較弱。“量差”越大,視覺感受越強,即視覺沖擊力越大。明暗分布的方式一般追求簡潔和繁瑣兩樣風格。將簡潔或繁瑣表現到極致,就會畫好一張色彩靜物畫。畫亮部時,分析亮部的層次;畫暗部時,分析暗部的層次,前提是不破壞畫面大的明暗關系。
色彩明暗的整塊處理,遵從色彩的冷暖規律。一定要從光源色分析起。光源色表現在受光部和部分反光部,暗部則是光色的補色傾向。如:燈泡光偏黃色味,則畫面靜物受光部都應偏向黃色,暗部為偏紫色調。再如:中午太陽光偏藍紫味,畫面靜物受光部就偏藍紫調,暗部偏黃赭味。其它色彩的變化從屬于光色的變化之中。
畫面的整塊處理表現在背景空間上,也可使空間色彩轉換明確。如:襯布的垂直面和平面的色塊區分;無實體的背景空間與有實物的背景的區分;襯布與襯布之間的固有色的區分。
四、關于色彩的深入認識
我們都已知道,物體的色彩關系包括:光源色、固有色、環境色、畫面調子等因素。畫面調子是指畫面色彩的總的傾向。
光的冷暖、強弱左右畫面的冷暖傾向。固有色和環境色的色相的總的傾向也能改變畫面的冷暖調子。
固有色是指物體固有的顏色。在實際觀察中,物體的固有色是有變化的。光色的影響使高光和亮部明顯反射出光的顏色成份,有些物體的高光完全反射光的顏色。灰部大都能較好地表現出物體的固有色。物體的色相一般由此可以看出。此處的色相還須與畫面調子協調,不能生硬。用筆要肯定,色澤飽滿。暗部的固有色成份相對灰部而言要少一些,這里面包含有光補色,還有物體固有色的補色關系,以及周圍物體反射的顏色,即環境色。
環境色是指物體間固有色互相影響而產生變化的色彩。環境色能使暗部顯得透明。主要表現在暗部的反光部位。環境色受物體表層肌理結構的影響。平滑光亮的物體受環境色的影響較大,而粗糙的表層則較少受環境色的影響。環境色的影響很少能改變其色相。透明玻璃器皿是個特例,環境色對它的影響也最大。
畫好固有色和環境色,能較好地表達出物體的型體空間色彩。注意色彩變化的前后關系,就能形成大的空間層次,找出空間色調的變化。前后左右空間色調的變化的表現,依賴于光色和光補色的變化、固有色和環境色的協調、畫面基調(畫面色彩傾向)的控制。
一般光線下,最亮和最暗的部分在前面,對比最強烈,看得最清楚,應該畫得最明確;逆光環境下,對比強烈的部分應該是靠近光源的部位。高強調子的畫面情況變化規律要復雜一些,可根據畫面需要調整。總之,前后左右空間色調要有一定的變化,畫面層次要分明,調子要統一。
五、關于色彩寫生技法的深入認識
畫法要多樣統一,干畫法、濕畫法相結合,調整要得當。
寫生前要充分構思好技法的運用、肌理的運用。干畫時,要下筆肯定,運筆大膽,筆法硬朗;濕畫時,筆式流暢,氣勢恢宏,淋漓盡致,一揮而就,意趣天成。
調整畫面時,盡量保持立意時的激情,保留畫面生動的筆墨、色彩效果。在不破壞大效果的前提下,調整不和諧的地方,添加必要的細節。有時,點睛之筆,如有神助。讓情感在畫面上得到充分的發揮。
六、對色彩靜物寫生的深入認識
理論聯系實際,理論帶動實踐。“眼高手低”的現象在繪畫學習是允許存在的。綜合上述觀點,要提高靜物色彩寫生能力,畫好一張靜物色彩寫生,須認識到以下幾個方面:
(1)構圖要有“意味”,“動”“靜”分明;
(2)注意外形差異和前后形差;
(3)把握色彩的明暗規律和整塊處理的方法;
(4)分清固有色、環境色、前后空間色調的關系;
(5)運用干、濕結合的畫法,畫面調整得當,就能使畫面錦上添花。
畫好色彩靜物寫生,要多畫多想,勤于思考,大膽嘗試各種方法,集思廣益,才能做到下筆如有神助,完成一幅好的作品。
參考文獻:
[1]雷明霞.淺談美術色彩靜物寫生[J].科學咨詢旬刊.2011(24)
[2]趙福來.淺談色彩靜物寫生訓練方法[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7(27)endprint